劉芳青 徐金城 張 鑫
(中建三局第一建設安裝有限公司,廣東廣州 510000)
后勤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國學者Bawasoks 將其定義為“以買方為出發點,原材料、零部件、成品在企業間戰略轉移,并最終到達用戶手中的所有活動所需的管理過程”[1]。而隨著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社會分工不斷細化,不同行業、不同服務對象所要求的后勤服務標準也各有不同。黃安心認為,后勤管理的任務就在于通過動用各種管理手段來創造一個遠比個人活動力量更大的后勤保障力量,以便高效率和高質量地完成后勤工作任務,進而保證企業職能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在企業管理中,后勤管理能力實際上就是企業資源的配置、利用能力,同樣是企業競爭力的一部分。
一般而言,在國有建筑企業中,項目工地是企業最基本的組織單元,后勤管理工作是項目凝聚團隊戰斗力,保障施工履約的重要支撐。在此背景下,后勤管理工作具有以下特點。
(1)復雜性。項目后勤工作包括臨建、食宿、車輛、衛生、疫情防控等各項綜合性服務保障工作,管理任務量大,工作繁重。此外,項目的后勤管理還必須在政府和上級單位的政策、規定下施行。例如,項目的疫情防控管理必須遵循屬地政府和上級單位的管理規定,決不能隨意而行。同時,在大型工程項目中,后勤管理需要協調和服務的單位、人員眾多,涉及面廣,內外關系多而復雜。
(2)經濟性。后勤工作既是行政工作,又是經濟工作。后勤工作的實質是通過市場經濟手段和生產、分配、交換、消費4 個環節,對后勤資源進行高效的配置。在大型施工項目中,項目體量大、人員多,這就要求項目后勤管理必須快速、高效,能在較短時間內將后勤資源配置到位[2]。
(3)群眾性。后勤工作是服務工作,需要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項目后勤管理和職工有著密切聯系,需要立足群眾、服務群眾、接受群眾監督,讓職工群眾感受到人文關懷。后勤管理離開職工群眾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無法對項目建設起到支撐作用[3]。
首先,組織體系不明確。普遍而言,在基層項目部組織架構中的后勤管理部門處于邊緣化的地位,甚至大多為兼職的后勤人員,沒有獨立的部門。其次,后勤人員的學歷水平偏低、平均年齡偏高、綜合素質不高,缺乏必要的業務技能。個別領導不能正確對待項目后勤工作,對后勤人員的基本素質要求不高,使后勤工作淪為“養老”崗位[4]。最后,在管理過程中,對后勤人員缺乏必要的考核激勵,后勤人員工作積極性低,主觀能動性發揮不足,無法真正做到為項目職工辦實事、解難題。
管理標準化程度不高。在項目組織架構層面,與其他部門的權責邊界不清晰,容易變成個別領導和其他部門的“打雜”部門,不能真正服務于職工。在部門內部管理層面,缺乏明確的崗位職責、標準的工作流程,管理的隨意性、臨時性很強,面對臨時、緊急的任務時,極易出現“打亂仗”的局面,管理的效能不高。
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項目后勤內容繁雜、覆蓋范圍廣,需要企業合理統籌,采取有效的技術方法來進行管理。但目前,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必要信息技術在項目的后勤管理中的應用并不廣泛,導致企業機關與項目縱向管理不暢,難以在企業所有項目中實現標準化后勤管理。在溝通層面,后勤管理部門缺乏有效的信息技術手段與其他部門進行高效溝通,容易造成信息誤差與信息不對稱,導致管理效率降低、資源浪費。
如何在基層工程建設項目實施標準化后勤管理工作?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后勤管理的支撐保障作用,助力項目快速平穩進行?以中建三局第一建設安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裝有限公司”)承建的廣州新能源產業園項目(以下簡稱“產業園項目”)為案例進行分析。
產業園項目坐落于廣州市黃埔區,是省、區、市三級重點工程,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首個全產業鏈施工總承包工程,機電合同金額達10 億元。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約99 萬平方米,擁有逾70 萬平方米的超大室外管網,高峰期現場有超過20 種專業設備交叉施工、近30 家建設單位同頻協作,具有工期緊迫、體量大、系統復雜、專業眾多的特點,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管理壓力。
為解決項目后勤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等問題,安裝有限公司借助社會化、專業化分工,引進物業公司和專業后勤服務供應商,將項目劃分為標桿型、特大型、大型、中小型,分級分類推進項目后勤管理,并分區域組建了供應服務商資源庫,按期開展考核,落實進出機制。
產業園項目作為特大型項目,在啟動初期便迅速確定了專業物業管理機構,設立物業辦公室,選配項目物業經理、物業管理員、保安隊長、水電維修工等人員,對項目安保服務、衛生保潔、綠化養護、宿舍管理、消防安全等進行全方位管理。
在后勤部門內部管理上,劃分后勤管理、防疫管理、勞務實名制管理、對外聯絡四大工作板塊及辦公區、生活區、食堂三大管理區,分別配備專人進行管理。制定《產業園項目后勤管理條例》,劃定管理體系,明確工作職責。制作“責任崗”制度牌,將后勤管理各工作板塊及工作區負責人“上墻”公示,讓工作界面不再模糊,讓每一名職工或工友可按“需”尋人[5-6]。
后勤好不好,職工說了算。產業園項目后勤管理團隊還積極開展“職工滿意食堂”“職工滿意宿舍”“職工滿意‘娘家人’”等滿意度測評工作,定期進行線上匿名問卷調查,了解職工心聲、收集職工訴求,累計收集職工聲音756 條,合理化建議22 條,踐行整改內容7 項,不斷提升項目后勤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職工參與感、獲得感。
3.2.1 實行項目后勤“8S”管理
標準化是項目后勤管理工作系統化、規范化、簡約化的必然需要,是項目后勤管理工作提升水平和效率的必經之路。產業園項目嚴格落實公司“8S”管理要求,即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安全、節約、服務(8 個詞語的英文首字母均為“S”,簡稱“8S”)。
整理:嚴格區分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定期處置非必需品,確保物盡其用。
整頓:準確定位必需品的位置,做到數量明確、標識醒目、查找方便。
清掃:規定清掃責任區,制定清掃標準;規定清掃的時間和頻率;保持場所干凈整潔、環境優美。
清潔:將整頓、整理、清掃進行到底,維持前“3S”的成果,并使之制度化、標準化。
素養: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對員工進行培訓、宣傳,使員工遵守規章制度,養成積極向上的工作習慣,講求文明作業和團隊精神。
安全:建立系統的安全管理體制,加強安全培訓教育和檢查,消除事故隱患,創造安全的工作生活環境。
節約:樹立“厲行節約、勤儉辦企”的理念,制定具體措施,做好節水、節電、節省資源等工作,減少企業人、財、物的消耗。
服務:建立標準,統一各類服務人員的著裝,持續開展培訓,規范服務行為,提高服務品質。
“8S”不是項目后勤管理工作的具體要求,而是貫穿項目后勤管理始終的工作理念和管理思路,應該體現在項目后勤管理的方方面面。
產業園項目根據項目實際,將項目劃分辦公區、生活區、食堂3 區進行管理。結合“8S”管理要求,與物業公司一同制定標準化管理手冊,明確安保服務、消防安全管理、衛生保潔(綠化養護)管理、宿舍管理、食堂管理、工友服務管理、設備維護、會務及接待服務等領域的基本要求和工作流程,并及時開展宣貫培訓,按期進行分區考核,保證各項后勤管理工作有序、標準化開展[7]。
3.2.2 實行項目后勤資產信息化管理
產業園項目積極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應用公司自主研發的“精益建造管理系統”“OA 辦公系統”。在機關與項目的縱向管理層面,執行后勤資產采購分級審批制,按事項、金額大小劃定不同的審批層次。經審批后,可通過京東平臺統一集采,降低采購成本,避免資源浪費。在項目部各部門橫向管理層面,將后勤管理與業務工作納入同一平臺管理。項目各部門人員每周可通過平臺上報采購需求,系統自動匯總生產采購計劃。可在平臺實現后勤資產申購、審批、采購、登記、盤點、調撥、處置等全環節的規范化、程序化、信息化管理,使后勤資產進場計劃、庫存等信息一目了然,從而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資產利用效率。
3.2.3 圍繞職工生活,氛圍營造到位
在高強度的施工過程中,職工的身心健康不容忽視。產業園項目后勤團隊應將職工的身心健康作為團隊建設的重要內容,從廣大職工的實際情況出發,精心組織文體活動,幫助職工減壓。在項目生活區設置職工活動室,添置乒乓球臺、臺球桌及各類健身器材;在項目辦公區設置圖書角,并購置各類圖書100 余冊,為項目職工提供身心放松的場所。在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假日,組織開展“我心向黨、喜迎端午,悅動越健康”“同一個中秋,同一個家”等各類文體活動,豐富職工的業余生活,提高職工的工作熱情,營造愛崗敬業的良好氛圍。
隨著經濟的發展,建筑行業的競爭日益激烈。項目后勤管理是項目履約的重要一環,也是國有建筑企業綜合實力的一部分。進入新時期,國有建筑需要順應新形勢、把握新要求,將項目后勤管理工作列為重要內容來提質升級,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后勤管理在企業發展和項目建設中的突出作用,促進國有建筑企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