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
(重慶市設計院有限公司,重慶 400000)
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逐漸增強,對綠色建筑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本項目貫徹“綠色、低碳、循環、智能、人文”的發展思路,堅持“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建設、綠色運維”的技術路線,旨在打造人和自然最優的生命共同體。結合實際工程案例,探討給排水有哪些技術措施可以運用到綠色建造中。
本項目主要由A 區(行政辦公、展示),B 區(綜合教學、文體)和C 區(宿舍、餐廳)三大部分組成。A 區一共4 棟建筑,均為純木結構建筑。A3 作為主要接待和展示中心,首層局部架空保留自然地貌。A1#、A2#、A4#作為行政辦公用房;B 區為綜合公共區,B1#-B3#一共三棟作為項目的文體中心;B4#主要功能為大報告廳,B5#主要功能為接待+圖書館。B6#-B9#四棟為主要教學用房。B10#為多功能報告廳,B11#為情景教學用房,B12#為接待會議用房,B13#為休閑餐飲;C 區為宿舍區,主要是學生宿舍。C6#宿舍首層設置餐廳、廚房,靠近行政區(A 區)作為教職工餐廳。C9#和C10#首層設置集中的餐廳和廚房作為學生餐廳。
項目依據《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包括國標與地標),以及《公共建筑節能(綠色建筑)設計標準》等地方標準的要求,并圍繞安全耐久、資源節約、生活便利、健康舒適、環境宜居等給排水相關條文進行技術措施選擇[1-2]。
項目對各區域的定位不同,A 區按三星級標準執行、B 區和C 區按二星級標準執行。根據各區星級定位,執行相應標準的條款要求。另外還根據建筑自身特點,A3#樓按超低能耗建筑進行設計,C6#樓按健康建筑的要求進行了相應設計。
為更好地體現綠色生態建筑的示范效應,將項目建設成為綠色技術展示的博覽園。
為讓設備管線與建筑本體同壽命周期,項目室內生活給水和熱水系統均采用了耐腐蝕、抗老化以及耐久性能好的薄壁不銹鋼管材、管線、管件,并采用環壓連接;選用的水嘴壽命可以達到產品標準的1.2 倍,閥門的壽命也可以達到標準的1.5 倍及以上。
(1)生活飲用水系統的水質,應滿足現行國標《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規定。其中C6#樓為滿足健康建筑的需求,生活飲用水水質指標應優于現行國標《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總硬度指標為75~150mg/L,菌落總數小于10 個/100mL。因考慮沖廁等用水量較大,若采用集中式水處理設備,則處理后的水資源浪費較嚴重;項目在用水末端增加分散式凈化水處理設備來保證水質要求[3]。
(2)項目設置直飲水系統,在茶水間等區域設置終端直飲水設備,選用的終端直飲水設備水質符合現行《飲用凈水水質標準》的要求。
(3)生活飲用水儲水的設施每半年應清洗消毒不少于1 次,生活給水系統設置紫外線消毒設備,生活熱水系統設置紫外光催化二氧化鈦(AOT)消毒裝置,保證系統水質安全。
(4)項目所選衛生器具應為構造內自帶水封,且其水封的深度不小于50mm 的便器。為能有效保護人們的健康,保證污水能順利排出戶外的前提下,必須阻止排水系統中的污染氣體進入室內空間[4]。
(5)所有給排水管道和設備應設置明確、清晰的永久性標識。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在施工、日常維護或維修時發生誤接、誤飲、誤用等情況,為人們提供健康用水保障。
為保障綠色建筑能夠達到預定的運營效果,設置了能耗計量系統和能耗管理系統,使建筑能耗可知、可見、可控,從而達到優化運行、降低消耗的目的。
(1)項目設置的遠傳計量水表計量用水量,并能分類和分級記錄,并能統計分析各處的用水情況。
(2)利用計量來的相關數據進行各處管網漏損的檢測、分析與整改,管道漏損率低于5%。項目設置多級水表計量,可實時了解管網漏損情況,并可及時發現及時維修損壞部位。
(3)設置各種水質在線監測,可以監測各區生活給水系統、室內游泳池水和非傳統水源(雨水)的水質指標,可以隨時查詢水質監測結果。項目在ABC 區生活給水總水表接口處,以及最不利樓棟用水末端設置水質在線監測設備,可監測濁度、pH、余氯以及電導率;在雨水回用系統出口處設置雨水在線監測系統,并能監測濁度、pH、SS、余氯、電導率以及CODCr;游泳池設置的水質監測系統可監測pH、OPR 值、濁度、水溫、余氯或臭氧。
通過設置各系統的水質監測系統,可隨時發現并報告水質變化情況,確保項目用水水質健康正常運營。
(1)根據業主提供的市政資料,地塊南側道路上有DN600 和DN300 市政給水管網,供水服務標高為244.00m。結合項目地形標高和各區域用水情況,本工程A 區為行政、辦公區,采用市政壓力直供或市政減壓后直供;B 區為文體、教學和綜合公共區,采用罐式無負壓加壓供水;C 區為宿舍區,采用箱式無負壓加壓供水。各棟用水點樓層水壓大于0.20MPa 時,設支管減壓閥調節水壓,閥后壓力調控在0.20MPa 以內。
(2)項目非傳統水源的利用,在場地標高低洼處設置了雨水收集與回用系統,可用于道路沖洗、廣場沖洗以及綠化澆灑等。綠化灌溉也采用了節水控制系統,設置了雨天能自動控制的裝置以及土壤濕度感應器;雨水收集池有效容積為760m3,可保證3d 綠化澆灌等用水量,并加強了水池的沖洗措施,避免泥沙淤積,影響正常使用。
(3)項目使用的衛生器具均為高用水效率等級,其中A 區和B5#樓的衛生器具均為一級用水效率器具,C區和B 區其余樓棟的衛生器具用水效率也均達到二級。
(4)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是以空氣中的熱能作為熱源,結合本項目所在地的氣候和自然條件,完全可以合理的利用空氣這個免費的可再生能源。其特點是熱能源于空氣,不受氣候影響。正是由于空氣源熱泵系統的節能、清潔和經濟性特點等,項目宿舍區的生活熱水系統,各棟均采用了獨立的空氣源熱泵熱水系統,方便管理,也有利于后期的項目運維。熱水系統的輔熱采用了燃氣熱水爐,既節約了能源,又能保證用水的安全與舒適性。
(5)A 區的室外停車棚還采用了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用于部分室內照明;B 區地下室還設置了導光筒等技術,在導光筒下方區域借助光線可實現不開燈也能正常通行。利用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節約能耗,減少碳排放。
項目整體建設遵循生態優先原則,依據現場條件,運用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理念,設置雨水花園、植草溝、綠色屋頂、旱溪、卵石排水溝、水體調蓄等生態設施實現地塊內年徑流總量控制目標。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識別場地內生態本底條件,尤其注重現狀小溪、池塘、溝渠等敏感區,盡量減少認為干擾,構建場地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實現雨水滲透凈化,減少降雨徑流外排流量以及對雨水的綜合利用,降低場地內雨水徑流的污染負荷,保護場地內生態環境。經過一系列的海綿措施處理后,項目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80.3%,場地年徑流污染去除率為58.9%,滿足上位規劃和綠色建筑的要求。
衛生間內微循環發電沖洗閥,它是在沖洗管上安裝一個小型水力發電機,靠水流沖擊帶動發電機發電,并把發的電存儲起來,可以聯動感應式開關啟閉,形成一個微循環系統,最終起到節約用水用電的目的。我們聯系了相關廠家,對產品進行了深入的了解,也到已安裝實施的項目進行實地考察。此產品可實時進行流量統計分析;可第一時間反饋設備故障及維修狀態,是集數據分析、收集和智慧管理一體的。
經現場測試產品后也發現了此產品的一些弊端:外觀看起來比較普通,如果運用到一些定位較高的場所就不太合適;如果長期不使用,蓄電池電量不足時,可自動啟動龍頭沖水發電,浪費水源;另外這個小型發電機的噪音比較大,也不適合要求安靜的場所。最后經過我們團隊的評估,這個產品目前可用于環境要求不高的區域,且可起一定的節能展示作用。
模塊化戶內中水集成系統,是將戶內衛生間較清潔的洗浴廢水等優質雜排水先收集起來,再經必要的處理并達到相應的水質標準后,提升至沖洗水箱內待沖廁使用。中水沖廁是建筑節水的重要途徑,采用戶內循環用水,在保證使用的水質標準下,盡量一水多用,提高重復利用率。
為規范模塊化戶內中水集成系統的設計、安裝調試、驗收及維護,做到技術先進、安全衛士、經濟合理、確保質量,國家住建部于2017 年發布了《模塊化戶內中水集成系統技術規程》的行業標準[5]。考慮到如果衛生間內收集的廢水長期無人使用,則水質將會變得很差,結合本項目宿舍區的實際情況,最終放棄了此項技術在本項目中的應用。但在有人長期居住使用的場所,此技術可以推廣開來。
垃圾分類,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也關系到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理。所以要加快建設垃圾的分類管理,并逐步建立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的一系列垃圾處理系統。目前我們的生活垃圾處置中,主要有兩條線,即:①廚余垃圾→廚余垃圾運輸車→生化處理廠。②其他垃圾→其他垃圾運輸車→焚燒處理廠、填埋場。
常規的垃圾處理方式需大量的人力物力,垃圾收集點對周邊影響較大,且在二次轉運中還會造成二次污染,最終的焚燒或填埋對生態環境也會造成嚴重的污染。
針對本項目的學員餐廳,設置了廚余濕垃圾真空智能收集系統。并結合現場實際布置情況,在加工間、洗碗間和收餐區域等均設置了投料口,多個投料口可聯動運行;濕垃圾通過管道真空負壓系統,被抽吸至垃圾處理間內的處理一體機;處理機將濕垃圾進行脫水減量工作,減排量≥75%;減排后的濕垃圾進入微生物發酵倉,生成干燥粉末狀有機肥。全程廚余垃圾密閉化處理,100%無異味。主要運行流程如圖1 所示。

圖1 廚余垃圾處理流程
學院餐廳食堂產生的濕垃圾經過真空智能收集處理系統后,沒有餐廚濕垃圾的轉運,無異味,且最終變為有機農肥,用于校園內農作物或花草的種植,實現了學校內部的有機循環利用。
物聯網消防是智慧消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傳統消防系統設施與公安機關消防機構的消防信息鏈接起來,實現實時、動態的進行消防信息采集,傳遞和處理,可真實掌控社會單位消防設施運行狀態,能全面提升政府和相關機構的消防監督和管理的水平,并增強公安機關和消防機構對滅火救援時指揮、臨時調度、決策和處置的能力。
本項目因綜合考慮造價等原因,最終未能使用物聯網消防技術,也算比較遺憾,相信在往后的項目中,物聯網消防必將全面普及開來,并為智慧城市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
經過這個項目的建造,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到綠色建筑的本質,不僅僅是滿足《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等規范要求的基本條文,而更需要從綠色、低碳、循環、智能、人文等方方面面綜合考慮,才能建造出一座有生命力的建筑。給排水的相關技術措施在綠色建造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且是必不可少的。為實現國家“雙碳”目標,就必須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堅定不移地進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