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培養和提升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重要平臺。不同地區在歷史發展過程當中形成的獨特文化底蘊與人文風貌,也應成為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廣西高校在進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實踐中,應有意識地融入廣西地域文化。使廣西獨特而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成為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內容的有效補充,為古代文學教學的地區適應性開展提供參考,并以此增進學生對廣西這一民族地區的了解和對中華多元一體文化的認同。
關鍵詞:廣西;地域文化;古代文學;教學改革;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G640?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8-0090-04
Abstract: The cours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the core cours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lso an important platform to cultivate and enhance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literacy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The unique cultural deposits and humanistic features formed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different regions should also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the universities in Guangxi province should consciously integrate Guangxi's regional culture, which makes Guangxi's unique and rich reg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 effective supplement to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regional adaptability of its teaching, and thus enhances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Guangxi, a national region, and the recognition of China's pluralistic and integrated culture.
Keywords: Guangxi; regional culture; Ancient Literature; reform in educatio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廣西地處嶺南百越一帶,壯族、侗族等民族世居此地,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文學的發展需要扎根于地域的文化和特色才能有長足的發展與進步,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也需要以不同時期的時代背景和地域文化為基礎。因此,廣西高校的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也應當更多結合廣西地域文化的特點進行教學的實際探究,以民風民俗深化古代文學的認知與理解,以文化特色詮釋文學內容的藝術與魅力,以地域發展促進文學教學的辯證與融合,從而使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更加生動、深刻,讓學生認識到地域發展與文學進步的高度協同性,令廣大學生在學習古代文學知識的同時不斷提升自己的民族文化傳承與保護意識,增進對中華多元一體文化的認同感。
一? 學與知:以民風民俗深化古代文學的認知與理解
孫子云:“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而孔子的教育理念中也主張“學”與“知”相輔相成,只有加深古代文學內容的創作和文化背景認知,才能對古代文學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古代文學的創作模式多種多樣,有對于真實生活的詳盡記載、對民間傳說的生動描繪、對獨特景觀與人文的所觀所感,其內容豐富,不勝枚舉,若宏而觀之,可分為“虛”“實”兩類,其“虛”指脫離現實的臆想虛構和藝術加工下的文學創作,“實”則指對于真實事件及事物的描述記載,而兩者在進行情感表達和主旨歸納時,都常會與所處地域的民風民俗和文化特點相呼應[1]。因此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當中,通過民風民俗的認識和學習,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古代文學創作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淵源,通過人文風貌對于古代文學中的內容闡述和觀點表達,有更加準確的認知與理解。
廣西少數民族眾多,而其傳統風俗,根據生活習慣和民族特色的不同也風格迥異,這些均和古代文學中的內容表述具有一定程度的聯系,如壯族的牛魂節,解釋了壯族對牛的物種崇拜以及不吃牛肉的傳統習俗,也衍生出了壯族的傳統山歌《牛歌》[2]。而古代文學的學習是不斷積累和沉淀的過程,在進行古代文學內容的閱讀時,對于其背后所蘊含的時代背景和民風民俗進行更為透徹的理解,可以讓古代文學的內在含義得以凸顯。就目前古代文學教學的現狀而言,古代文學教學普遍使用《中國文學史》及《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作為教材使用,而這兩本書籍中地域文化特色氣息并不濃厚[3]。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不能僅僅通過教材中較為宏觀整體的古代文學內容闡述進行理論的講解,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引入,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由來及歷史淵源,對于口耳相傳的少數民族傳說及帶有少數民族氣息的文學作品進行課堂賞析,讓學生深入體會民風民俗與古代文學作品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古代文學知識學習的過程當中養成“尋根究底”的習慣。
瑤族盤王節,源自瑤族祖先的民間故事,盤王在評王與高王兩大勢力的戰斗中擊殺高王,是瑤族的民族英雄,后被羚羊沖撞摔下山崖而死,兒女們為盤王報仇,捕獵羚羊剝皮后制成長鼓進行敲打,也成了后人紀念始祖的習慣,正應《搜神記》中所文:“ 用摻扎血肉,叩槽而號,以祭盤繇。[4]”在進行古代文學教學過程當中,對于《搜神記》的古代文學風格進行闡述時,就可以通過瑤族盤王節的由來進行課堂引入,再結合《搜神記》的寫作風格,體會《搜神記》作為志怪小說,以民間傳說為載體的神鬼化描寫。
總體而言,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想讓學生對于古代文學的認知和理解得到進一步深化,需要讓學生對于地區的民風民俗進行更為透徹的認識,讓學生對學當地人文風貌的充分理解,并帶入到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中來,教師可以采用圖文、視頻、幻燈片等多種形式進行特色民風民俗的展示,避免學生空洞死板地記憶古代文學作品的含義和特點,可以讓學生通過民風民俗與古代文學之間的基本邏輯和內在聯系進行辯證客觀的,古代文學作品賞析和理論認知。
二? 感與品:以文化特色詮釋古代文學內容的藝術與魅力
民風民俗對于古代文學認知和理解有一定程度的促進和深化作用,而與此同時不同地區的文化都帶有各自的特色,而文化特色往往能夠讓古代文學內容的表述顯得更有藝術氣息和相應的民族屬性。從而釋放帶有地區文化的古代文學作品特有的魅力,古代文學作品內容的情感表達和內涵賦予,往往都藏匿于字里行間,需要通過反復的推敲和感受進行品鑒,才能夠琢磨出其中的深刻韻味,在廣西聚居的少數民族以壯族、侗族為代表,喜歌善舞為廣西境內各少數民族的主要基本特征,但由于歌曲的表現形式更多需要通過實際表演和歌唱來進行模仿,故多以口口相傳的形式進行文學內容的傳承,但這也導致了部分戲曲和詩歌文學作品出現了流失的情況,如今流傳的廣西地區古代文學內容中,以戲劇和山歌為主的部分,往往缺少注釋和相關內容的深入詮釋,而要想更加深入地感受和品鑒相關文學作品,則需要對于當地的文化特色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因此,在進行古代文學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實現知識內容的深入淺出,要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古代文學內容的詮釋和價值呈現,而通過民族特色的充分了解,可以更加直觀地幫助學生理解不同古代文學內容想要表達的深層含義也可以在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內容詮釋基礎之上,讓學生感受到不同地區特色下古代文學作品所呈現出的濃厚文化屬性。
以廣西地區詞曲發展為例,臨桂詞派是于清朝末期所涌現的,反映了部分廣西詩人在作詞過程當中的特點:自然、真實、合乎情理。《柯亭詞論·清詞三期》云:“清詞派別,可分三期。”而“第三期詞派創自王半塘,葉遐庵戲呼為桂派,予亦姑以桂派名之。和之者有鄭叔問、況蕙風、朱彊村等,本張皋文意內言外之旨,參以凌次仲、戈順卿審音持律之說,而益發揮光大之。此派最晚出,以立意為體,故詞格頗高;以守律為用,故詞法頗嚴。今世詞學正宗唯有此派,馀皆少所樹立不能成派,其下者野狐禪耳。故王、朱、鄭、況諸家,詞之家教雖不同,而詞派則同”[5]。
該詞派厚重的思想感情,高遠的思想境界和脫離做作的寫詞風格,都和廣西當地質樸的民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廣西少數民族和漢族舞蹈都呈現出真實、勇敢的一面,在人性的真善美中尤其體現出一個“真”字,而正是這樣的文化特色,使得臨桂詞派,這一主要由廣西詩人作詞所產生的流派,在詞曲風格上更傾向于真實、厚重。學生在進行相關內容學習的過程中,如讓學生對于廣西當地的民風和文化特色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就可以感受到廣西文化特色和詞曲發展中的共通點,可以將生活當中的具體現象與古代文學詞派發展的成因相結合,感受不同地區古代文學內容的獨特之處。
古代文學和當代文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特點有著顯著差異,這和古代交通往來不便,各地區特色明顯,文化交流與融合帶有局限性有著極大程度的關系,也正是因此,在古代文學內容的學習過程當中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存在較大差異,課堂教學中應當結合古代文學內容的相應背景,針對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進行分析,讓學生從地區文化特色出發,分析相應流派和不同地區內容描寫過程當中作者的情感表達和寫作意圖,并基于不同地區文化底蘊基礎上,通過作者視角理解作者文學的構思體會,多彩地域文化所帶來的豐富古代文學藝術內容呈現。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讓學生基于不同體裁和不同地區的古代文學作品進行歸納與梳理,通過地域文化特色對于不同種類和流派的古代文學作品,進行針對性分析。無論是詩詞、戲劇、小品還是小說,很多內容都基于民間所發生的具體事件,進行內容闡述,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更貼近于當地群眾的性格特征和形貌特點。廣西民俗文化獨特,在文化交流便捷的信息化時代,結合現有的廣西文化資料和特色,引導學生對于涉及廣西地區的古代文學進行適應性分析,可以讓古代文學的課程開展具有更為清晰的階段性目標,也可以讓教師在文學鑒賞和評點的過程當中更具針對性地進行古代文學內容講解[6]。
綜合來看,文化特色作為反映地區人文風貌的一大因素,在古代文學內容的闡述與教學中,可以讓古代文學作者的情感表達,意象賦予和文學體裁應用,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與地域文化相呼應,基于不同地區語言表達方式上的相應特點進行針對性較強的古代文學作品賞析,廣西文化特色中一直蘊含著真實、率真、勇敢的特質,而這些特質也被廣西詞人發揮到了文學領域中的創作中來,臨桂詞派的厚重之感、北路壯劇的粗獷豪邁,其獨特魅力皆引人入勝,以文化特色切入古代文學教學,讓學生充分感受古代文學內容的藝術與魅力,以文化特色切入古代文學教學,讓學生充分感受古代文學內容的藝術與魅力,往往能夠讓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有更深層次的認知,與作者實現情感共鳴。
三? 思與悟:以地域發展促進古代文學教學的辯證與融合
地域文化也并非一成不變的,在歷史的推進和發展過程當中地域文化特色逐漸形成,但也會因為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改變,使得地區文化特色呈現出一定程度的發展與變遷。這種變化也會對于古代文學作品與該地區的內容描寫和該地區文學創作者所寫出的文學作品風格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只有通過地區發展的充分了解,明確地域發展對于古代文學內容賞析和古代文學發展中的功用才可以更加辯證客觀地理解古代文學相應內容,古代文學教學過程當中也可以應用地域發展進行更加辯證融合化的教學探究與課堂互動。
廣西所在地區于80萬年前就已有人類蹤跡,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中原技術流入今廣西所在區域,漢朝初期歸南越國管轄后,隋朝至宋朝時期,伴隨著經濟文化的快速交流與發展,廣西古代文學發展經歷了一段較為繁盛的發展時期,但多以少數民族戲曲詩歌為主,明代廣西地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使得廣西古代文學發展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但至明末清初時期,廣西常年戰亂不斷,動蕩時局中的末路文人,所寫的古代文學作品也帶有十分鮮明的時代色彩,而發展至此,廣西經歷了多次民族遷徙,廣西多民族雜居的發展趨勢明顯,而造就了不同民族風俗差異下的多彩文化,也更有利于學生在古代文學學習過程當中針對廣西地區的古代文學作品,結合地域發展的具體情況,進行更加辯證地理解,在進行古代文學內容研究與賞析的過程當中,能與地域發展的歷史情況相融合。
廣西文人在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呈現出了不同的寫作特點,在不同的文學體裁下流派也豐富多樣。唐朝廣西所在地區的安定,造就了“唐詩屬對清切”的曹唐和“苦吟煉意,追求新奇”的裴說,而發展到宋朝,“為文峻整”的覃昌、以“悲情”與“宏景”見長的陶弼,廣西文人動蕩格局下的厚重率真開始凸顯[7]。而明末清初時期,“柳州八賢”的詩文多以戰爭和時政為題材,內容多直抒胸臆[8],而也正值此時廣西古代文學邁入了發展的崛起時期,從廣西的地域發展上來看,古代文學的發展進程和地域發展變遷與時局變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時局動蕩之時,國破家亡之情在廣西文人筆下顯得更為真實厚重,而太平盛世下也不乏如覃昌一類嚴肅莊重的詩詞創作者,因此在古代文學教學的開展過程當中,以地域文化進行古代文學教學,辯證融合的多項促進具有現實意義,通過地域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實際發展歷程與古代文學的變遷和進步相對比,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客觀地認識歷史客觀規律和文學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讓學生通過辯證統一的觀念將古代文學和歷史文化進行綜合化的學習與認識。
古代文學教學的實際發展是客觀辯證與統一的進程,因此古代文學教學,以地域發展脈絡為線索,讓學生對于古代文學作品創作的發展與變遷進行梳理和認識,具有極強的可行性,廣西地區千年發展的風云變幻加之豐富的民族文化,讓廣西古代文學發展顯得異彩紛呈[7]。而在豐富多樣化的古代文學內容中要想對于內容進行有效梳理,更加辯證統一地對于古代文學的發展與進步做出客觀準確的認知,應當由教師根據不同的歷史時期,廣西地區的地域發展特點和人文風貌變化進行比對和整理,對于不同地區廣西古代文學作品的特點進行提煉,以及歷朝歷代作家在描寫廣西人文風貌或轉述廣西民間故事與傳說內容進行總結,讓學生在清晰的時間線上對應不同的歷史事件下的文學創作內容,了解作者與不同時代背景下所體現出的文學風格及古代文學作品所表達的豐富情感和深層含義。
對于地域發展與古代文學之間的聯系探究應當在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上同時開展,根據時間線的梳理,對于古代文學作品不同時期的具體表現進行梳理時,也應當對于廣西境內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文化發展進行區分與總結,基于民族特色、語言習慣和人文風貌的不同,古代文學作品的基本特征也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而通過時間與空間上的區別和對比,將古代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進行羅列,可以讓學生在古代文學相關知識內容學習的過程當中擁有更多的線索和思路,通過古代文學教學中的時間線梳理和空間分布排序,將古代文學作品內容進行分類并進行風格總結,可以使得學生對古代文學內容的認知與地區歷史發展實現融合與統一,讓學生在古代文學作品的賞析及相關理論學習和知識內容理解的過程中擁有較強的邏輯性。與此同時,古代文學教學中的地域發展元素,也將一定程度激發學生的民族意識,讓學生認識到民族文化繼承與保護的重要性,引導學生了解地域發展和文學進度的內在聯系,讓學生積極投身民族區域的服務與建設,為民族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作出貢獻。
總體而言,地域文化發展對于古代文學教學辯證與融合的實現,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動作用。可以通過時間地點的不同影響因素的排序與羅列,讓學生對于古代文學作品內容進行歸類和總結,針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古代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和當地文化發展和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進行辯證統一的認識與分析,可以幫助學生對于古代文學內容的深刻內涵和情感表達進行深入思考,讓學生對學古代文學作品的價值與意義進行深度體悟。讓學生對于地域發展的歷史沿革及相關背景知識有充分了解之后,才能結合作者的實際處境,了解作者的真實情感,從作者角度出發,對于作者所創作的文學內容進行同理化的思索,并了解地域發展促進文學演變與社會進步的必然性,體現古代文學教學的思政效能,讓學生樹立民族區域文化發展不容忽視的思想觀念,在文化交流與融合的大趨勢下保留醒目的民族傳統與特色。
四? 結束語
地域文化對于古代文學教學而言具有較強的實踐性意義,其民風民俗、文化特色及地域發展對于古代文學教學的認知理解,促進藝術與魅力的體現及辯證融合思維的形成都具有一定作用,因此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當中,可以通過地域文化的人文風貌,了解文學作品的創作背景,增進認知與理解;通過豐富的文化特色,呈現古代文學內容中多樣化的藝術與魅力,通過地域文化的發展,以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對文學作品的立意與情感表達等方面進行辯證統一化的分析,廣西民俗文化中倡導“率真”,從廣西地域文化的視角出發,幫助古代文學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梳理和文字內容理解,對于學生文學素養的提升和總結與分析能力的協同發展,都具有長期性的積極意義。無論是風雅的詩詞,還是老少皆宜的劇本,都是古代文學的具象化呈現,因此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更應當將地域文化融入其中,讓古代文學內容的學習通俗化、生活化。讓學生的民族區域文化發展覺悟得到提升,讓學生從思想層面認識到民族區域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投身民族區域建設,讓民族文化永葆青春。
參考文獻:
[1] 袁善來.廣西社會、歷史、文化因素對語言文字使用狀況影響初探[D].南寧:廣西大學,2004:27.
[2] 廣西壯族自治區編輯組.廣西壯族社會歷史調查·第一冊[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85:56.
[3] 孔現紅.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古代文學教學改革對策探究[J].池州學院學報,2022(4):98.
[4] (東晉)干寶.搜神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9:193.
[5] 蔡楨,張響,曹辛華.蔡嵩云《柯亭詞評》[J].詞學,2013(12):503.
[6] 唐定坤,汪燕.古代文學教學的興趣激發與語境恢復[J].中國大學教學,2022(10):17.
[7] 鐘文典.廣西通史[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99:835.
[8] 盤福東.八桂文化[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89.
基金項目:2021年度廣西教育科學規劃項目“思創融合理念下民族地區高層次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2021ZJY1516)
作者簡介:張嘯(1987-),男,漢族,山東濟南人,文學博士,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