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炭化稻谷
如果埋藏條件足夠好,人類的遺體或遺骸可以較完整地保存下來。通過研究這些人類遺體或遺骸,可以讓古人“開口講話”,“告訴”我們他們的食物結構和與食物相關的信息,從而復原古代社會生活。
例如,在馬王堆漢墓(位于湖南省長沙市)中,考古工作者不僅發現了大棗、梅子、楊梅、藕片等食物遺存,而且在辛追夫人(馬王堆一號墓的主人)的胃中還發現了甜瓜籽。于是,研究人員推測,辛追夫人死于農歷五月瓜熟的季節。
但是,只有極干、飽水或極寒的環境才易于保存食物遺存。也就是說,有些不易保存的食物遺存,可能會被誤認為在先民食物結構中不占主要地位,從而被低估;反之,有些食物遺存易于保存,可能會被認為是古人的主要食物來源,從而被高估。
同理,遺跡、遺物的發現也有其局限性,據此還原和重建古人的食物結構也可能有錯誤或片面性。于是,考古學家將目光轉向了新的方法——人骨穩定同位素研究。
人骨穩定同位素研究,指的是人骨中的碳、氮穩定同位素比值能夠直接且真實地反映古人生前的食物結構,即“我即我食”——人攝入的食物會在其自身的骨骼、牙齒、頭發及指甲等身體組織中留下同位素印記,而這些同位素數據蘊含著人攝入食物的真實信息。

?馬王堆一號墓內出土的封土、白膏泥、夯土、木炭
穩定同位素指的是,某種元素中不發生或極不易發生放射性衰變的同位素。根據光合作用途徑的不同,陸生綠色植物可分為碳三植物、碳四植物和景天酸代謝植物(詳見《知識就是力量》2023年9月刊)。其中,碳三植物、碳四植物與人類生產生活關系密切。

碳三植物、碳四植物、景天酸代謝植物對比
水稻、小麥、豆類及大多數草本植物等屬于碳三植物,具有較低的碳穩定同位素值,平均值為-26.5‰;粟、黍、玉米等屬于碳四植物,具有較高的碳穩定同位素值,平均值為-12.5‰。當這些植物被人食用后,這種差異將貫穿整個食物鏈。植物中的碳經過人的消化、吸收會轉化為骨膠原中的碳。在這個過程中,碳穩定同位素的值將發生約5‰的富集。
例如,研究人員曾從屯留余吾墓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于2007年1~5月發掘的戰國、兩漢時期的墓地)選取了21例人骨進行人骨穩定同位素研究。其中,戰國時期人骨6例、西漢時期人骨2例、東漢時期人骨13例。結果顯示,戰國至兩漢時期的先民主要以粟、黍等碳四植物為食,但增加了小麥等碳三植物。這說明這一時期當地先民已經開始食用外來農作物了。
人骨穩定同位素研究作為科技考古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我們逐步洞悉了古人的生產生活狀況。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一定能夠實現“透物見人”“穿越古今”,進而把古人的智慧告訴今人。

?可用于土壤、植物等固體樣品中碳、氮同位素比值及含量測定的儀器(拍攝于復旦大學)(供圖/侯亮亮)
與碳穩定同位素值主要反映食物來源(包括植物或動物)不同,氮穩定同位素值在營養級間傳遞時存在明顯的富集現象,即食物鏈的營養級每上升一級,氮穩定同位素值將富集3‰~5‰。因此,氮穩定同位素值常被用來確定動物在食物鏈中的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