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浩良 田率
古代軍隊在行軍打仗時會選擇不同的路線?!爸钡馈敝钢苯幼咦罱穆?,強調從正面進攻敵軍;與之對應的“迂道”,則指繞道走彎路或遠路,強調繞開敵人的防線,穿插其側后方進攻?!秾O子兵法·九地篇》中強調“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意為趁敵人來不及防備,走敵人毫無預料的路線,打擊敵軍防備的薄弱點。
迂回穿插,是中國古代兵家對進攻路線的戰術優化。這一作戰思維,是要在與敵人陷入正面對抗時,打破戰場僵局,避免蠻打硬拼的持久消耗,通過繞彎路、走遠路,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側后方的薄弱點,以達到避實擊虛的奇襲效果。
?木罌渡河示意圖(繪圖/駱玫)
公元前205年,楚漢爭霸時期。原本臣服于漢的魏國聽說漢軍于彭城戰敗,立刻投向了楚國。魏與漢隔著黃河遙遙相對,若不平定魏國,漢軍的物資便不能被順利地運送到對楚作戰的前線。為了掌握爭奪天下的主動權,劉邦派韓信率軍伐魏。
當年農歷八月,韓信率軍抵達臨晉(位于黃河的一個渡口,今陜西大荔東朝邑西南),臨晉渡口又叫臨晉關,是漢魏之間一處重要的城鎮——離渡口不遠就是魏國的軍事重鎮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因此,魏王豹在叛漢后,派重兵把守這兩個城鎮,以封鎖劉邦東進的道路。
韓信深知臨晉已經被魏軍圍成鐵板一塊,強攻未必能勝,想要破魏必須迂回繞路。于是他讓將領灌嬰在臨晉大量征集船只、加緊操練,做出漢軍即將在此出兵的假象;自己卻率步卒悄然北上,神不知鬼不覺來到了臨晉百里之外的夏陽(今陜西韓城南)渡口。
韓信別出心裁地用木頭將一個個酒壇、酒罐夾在一起,捆成簡易的浮渡工具——木罌,漢軍便乘著木罌渡過了黃河。渡河后,漢軍以風馳電掣的速度擊敗了駐守于東張(今山西永濟東北)的魏國將領孫遫(chì)功,隨后進擊仍固守于臨晉渡口的魏軍。不僅如此,黃河西岸的漢將灌嬰此時也率騎兵強渡黃河,魏軍被兩面夾擊,難以抵擋漢軍的攻勢,大敗。
韓信乘勝追擊,活捉了魏將王襄(xiāng)和倉皇逃竄的魏王,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平定了河東五十二縣。
公元35年春,漢光武帝劉秀決定進攻盤踞在蜀地的公孫述。劉秀兵分兩路,命中郎將來歙(xī)于陸路進軍的同時,又派南大將軍岑彭于長江水路進軍,打響了滅成都之戰。
岑彭畫像
農歷六月,岑彭的水路大軍抵達了江州(今重慶),準備向西進攻公孫述的都城成都。公孫述急忙將成都的所有兵力都動員起來,命麾下兩員大將——王元、延岑于都城東部自北而南擺開陣勢,又派遣2萬余兵馬守衛黃石,保護成都側翼。
岑彭率部一路前行,在涪(fú)水(今涪江)東岸駐兵,看起來像要從正面進攻成都,但其實他只在此保留了5萬兵馬,用來虛張聲勢、牽制敵軍。布置妥當后,岑彭立刻乘舟返回了江州,他先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襲了江州和黃石的守軍,隨后又率軍從黃石出發,疾馳2000余里,襲取了成都南面的武陽(今四川眉山彭山區東)和廣都(今四川成都雙流區東南)。
廣都是成都城南的重鎮,因為它和成都之間僅相隔50里,攻下它,便打開了成都的南門。公孫述聽聞廣都被破,驚詫地感嘆道:“是何神也!”
駐守于成都東部的延岑大軍萬萬沒想到漢軍的進攻能夠如此順利,就在此時,駐軍地點四周的山上突然出現了漢軍,他們在山上張起軍旗、擊鼓吶喊,聲音震動了整個山谷,本就惶惶不安的延岑大軍根本無力與漢軍作戰,毫無士氣地四散奔逃。漢軍繼續向西進攻,成都東邊的門戶亦被打通。一年后,公孫述在出戰時被漢軍擊傷,當晚斃命,延岑隨即投降,向漢軍獻上了成都,劉秀最終統一全國。
公元263年,農歷九月,魏相國司馬昭兵分四路——四路將領分別為鐘會、鄧艾、諸葛緒、王頎(qí)——進攻蜀國。蜀將姜維識破了魏軍的計謀,早早退至劍閣防守。
因為蜀軍做好了迎戰的準備,因此鐘會來到劍閣后屢攻不下,只得與姜維在此地對峙。見鐘會受阻,魏軍另一路的將領鄧艾決定兵行險招、奇襲成都,于是他來到了陰平(今甘肅文縣鴣衣壩)。陰平離成都很近,二者之間的距離不過幾百里,從這里進攻成都,不僅可以避開蜀軍的主力,還能夠繞開險隘的劍閣。但是,這也是一條極為險峻的路線,有些地方甚至沒有道路,走上這條古道,一切都變成了未知數。
農歷十月中旬,鄧艾精選士卒萬余人,攜帶劈山開道的工具,自陰平登上摩天嶺,鑿山開道、遇水搭橋、穿越險阻,艱難行進幾百里。士卒們衣衫襤褸、形容憔悴、苦不堪言,甚至有一些人不慎失足墜入深谷。
終于,他們走過了這條古道,來到了杲(gǎo)陽關(今四川青川北十余里處)。此處是蜀國大后方,沒人想到魏軍會從陰平襲來,毫無戒備的蜀軍被打得落花流水,蜀將田章被俘。士卒們稍事休整后,鄧艾又率軍突襲江油,打得蜀將馬邈措手不及。沒過多久,鄧艾又在綿陽大敗蜀將諸葛瞻(諸葛亮之子),劉禪再也無力抵擋魏軍,只得投降。
鄧艾偷渡陰平、奇襲蜀中,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為艱險、戰果也最為輝煌的奇兵偷襲行動,也是迂回奇襲的典型戰例。立國50多年的蜀漢,就這么在幾千名魏軍的奇襲之下滅亡了。
917年至923年,后梁與后唐在黃河下游展開激烈會戰。后唐軍隊在統帥李存勖的率領下數敗后梁,打得對方一退再退,最終退至黃河,試圖利用天險抵抗李存勖大軍的進攻。
923年農歷八月,梁帝朱友貞下令,摧毀滑州(今河南滑縣)一帶的黃河堤壩,讓黃河水淹附近地域,以阻擋后唐大軍前進。李存勖見黃河岸邊一片汪洋,便率軍駐扎下來,與梁軍對峙。
當月,梁軍的右先鋒指揮使康延孝向唐軍投降。他向李存勖獻策說,如果現在可以命精騎五千疾馳而下,直抵大梁(今河南開封),擒其將領的話,一定能于旬月之間決定天下。
?鄧艾伐蜀示意圖(繪圖/駱玫)
李存勖聞言大喜,他力排眾議,于農歷十月初二親率大軍掉頭向東渡河,隨后又在半夜時分渡過汶河(今山東大汶河),一戰擊敗了梁軍名將王彥章,占領了中都(今山東汶上)。這時,唐軍將領基本都希望李存勖乘勢東進,把疆域一直擴展到海邊,再回頭與梁軍爭斗。而康延孝和大將李嗣源則與眾不同,他們勸說李存勖按照既定的戰略奇襲大梁。
李嗣源認為,雖然王彥章被擒,但段凝未必知道唐軍的行軍路線,因為哪怕傳令兵日夜兼程,也要3天時間才能將戰報送到段凝手上,就算段凝得知了消息,他的救援大軍也需要好幾天時間渡河。而唐軍此時距離大梁都城很近,晝夜兼程的話,兩天兩夜就能趕到,梁軍根本來不及回援。
李存勖聽罷,命李嗣源率先鋒部隊倍道兼行、迂回行軍,這樣便可以避開梁軍的主力直搗大梁。此時,大梁城中僅有數千守軍,梁帝朱友貞驚慌失措,根本無法抵御唐軍。農歷十月初八,梁帝朱友貞絕望自殺,立國15年的后梁自此滅亡。
迂回穿插的戰術不僅閃耀于古代戰場,在現代戰爭中仍有用武之地。通過運動分割的方式,己方軍隊可以占據局部優勢,擊破敵軍關鍵節點,從而形成滾雪球一樣的戰場態勢,掌握戰場主動權。
你還想了解哪些謀略?請掃描二維碼告訴知力君,我們將邀請專家為你解讀!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 美術編輯 / 韋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