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宇涵
1907年10月15日,趙九章出生于河南開封的一個中醫世家。五四運動爆發后,本想從事文學研究的趙九章深受震動,決心科學救國,于是改學科學。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趙九章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讀書期間,他受到物理學家葉企孫先生的影響,對氣象學產生了興趣。于是在1933年畢業后,趙九章通過庚款考試(美國退還庚子賠款的官費留美考試),遠赴德國的柏林大學攻讀氣象學專業。留學期間,趙九章看到了國外先進的教學環境與成熟的科學技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使命感愈加強烈,更堅定了以科技報國的決心。1938年,在順利取得博士學位后,趙九章拒絕了導師的盛情挽留,懷著滿腔熱血回到了當時極為落后的中國。
氣象事業是觀天、擎天之大任。從德國歸來后,趙九章任教于西南聯合大學,先后開設了理論氣象學、大氣物理學、高空氣象學、海洋學等課程,編寫了中國第一部《動力氣象學》教材。同一時期,趙九章兼任清華航空工程研究所研究員,主攻航空氣象。當時的中國戰火連天,他們一家人的生活相當窘迫,但這并沒有影響趙九章對事業的追求。
1944年,趙九章在竺可楨(中國近代氣象學家、地理學家、教育家)的推薦之下,進入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主持相關工作,以建設中國現代氣象科學。這一時期的中國僅有72個氣象臺站的資料和東亞區域范圍的天氣圖,只有對北半球全部氣象臺站的資料進行收集、整理,才能繪制出整個北半球的天氣圖,破解中國的天氣密碼,提高天氣預報的水平。趙九章帶領氣象所人員不分晝夜辛勤工作,于1949年12月繪制出中國第一幅北半球天氣圖。氣象學家在這幅天氣圖的幫助下破解了天氣變化的密碼,提高了中國天氣預報的水平。
1957年10月4日,蘇聯第一次將人造衛星送入太空,震驚了世界。趙九章敏銳地覺察到,人造衛星的時代來臨了,為了不讓新中國在國際發展上落于人后,我們必須研究人造衛星,盡快掌握人造衛星的發射技術。趙九章以此為題作了很多報告,他不僅對人造衛星進行調研,還寫文章宣傳發展人造衛星的意義,希望為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發展做好準備。1958年,趙九章任中國科學院人造衛星領導小組副組長,以極大的熱情投入中國空間事業當中。
當時,趙九章是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二部的主要技術負責人,負責人造衛星研制的各項準備工作。他不僅提出了“中國發展人造衛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的重要建議,還及時將主要研究力量投放到資金和人力需求較少的氣象火箭上。這讓科學家在開展其他高空物理探測項目的同時,對人造衛星的發展方向進行探索,保障了中國人造衛星事業的發展。
1964年,趙九章正式向國務院提交了開展人造衛星研制工作的建議。1966年1月,中央成立中國科學院衛星設計院,代號“651設計院”,趙九章任院長。趙九章在中國衛星系列的發展規劃和具體探測方案的制定有重大貢獻,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返回式衛星等總體方案的確定和關鍵技術的研制工作中,其功勞是不可磨滅的。
? 1959年,趙九章(左一)正在作報告
1968年10月26日,趙九章與世長辭。他去世18個月后,“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人造衛星關鍵技術的國家。趙九章未能親眼見證“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回望他的一生,堪稱一曲以赤子之心寫就的航天人奮斗者之歌。
(責任編輯 / 牛一名? 美術編輯 / 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