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翔
(南寧廣播電視臺,廣西 南寧 530028)
新聞媒體監督對于推進政府反腐工作,提倡清廉、公開、透明,是一種不可或缺的方式,也是一種對司法監督的重要補充。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加強對新聞媒體的監管,使其更好地發揮強大的監督作用,從而達到遏制腐敗和警示社會的目的,是當前新聞媒體的重要任務。建立健全新聞媒體監督的長效機制,有利于社會公眾對新聞媒體的監督。目前,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隨著智能手機、網絡的廣泛應用,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渠道也在不斷擴大,能夠逐漸地對輿論監督進行優化。為更好地發揮公眾的監督作用,應該建立完善的反饋評價機制。
在新形勢下,新聞輿論監督具有緩解矛盾和預警社會的雙重價值。在特定的社會發展階段,人們希望有一個表達自己觀點與情緒的平臺,而新聞媒體則是一種表達觀點的途徑,它有助于人們更好地實現自我發聲或者為他人的遭遇、社會的不公平現象發聲。在這里,緩沖矛盾主要指的是,利用新聞輿論的監督,聽取人們的聲音,解決人們面臨的迫切問題和擔憂,減輕人們的消極情緒,減少人們的不滿給社會帶來的一系列的消極影響,從而將人們的矛盾緩和、減少和化解。輿論警示是指媒體對政府官員的各類違法行為起到的監督、揭露、報道、評論等功能。在新媒體環境下,要使新聞監督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就必須加強監督,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1]。
網絡的隱蔽性、開放性在方便大眾監督的同時,也為網絡上的不實信息提供了傳播的平臺。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種基于網絡新媒體的新的社會輿論監督模式。一是新聞的審核與管控不力,造成了消極與不實的新聞充斥;二是公眾自身、互相監督意識淡薄。在新媒體時代,我國應完善新聞輿論監督相關的法律法規,以法規的形式對各個監督主體的職責進行明確,提高他們對輿論監督的參與程度,并利用這些法規規范自媒體和主流媒體機構的行為,從而從源頭上預防有害信息的擴散[2]。
新媒體在拓展新聞監督領域的同時,也降低了對新聞的發布門檻,使得不良信息和負面言論在互聯網上大量涌現。網絡環境下,新聞資訊的品質良莠不齊,一方面是網絡上不良資訊的持續蔓延,另一方面則是信息失真的現象很難被制止。一部分網友通過發表低俗、浮夸的消息來博取眼球,一些瀏覽器由于本身的素質較差,又缺少對信息的識別能力,很容易就被不良的信息吸引。另外,一些人出于私心,在網絡上散布了許多不實的消息,造成了社會價值觀的扭曲。
目前,國家對新聞輿論的監督非常重視,新聞輿論監督工作日益走向正規化,但是在新媒體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消極的輿論。網絡負面輿情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輿情,它對社會大眾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消極的影響,對政府的工作也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很多時候,公眾意見尤其是某些不合理、不公平及煽動性的消極意見,都會影響到政府機構的工作。一旦出現了大量的負面輿論,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處理,就會被不法分子利用負面輿論的力量,煽動公眾對政府的行政權進行干涉,從而導致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喪失。
1.輿論監督與黨的領導
輿論監督是黨和政府執政監督的重要形式,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重要體現。輿論監督與人民群眾利益相關。輿論監督要以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要以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目標。在具體操作中,既要積極主動地引導輿論,又要把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輿論監督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3]。
新聞媒體是黨和政府宣傳思想工作的重要陣地,是開展輿論監督的重要力量,也是黨和政府管理社會、促進社會文明進步、保證政治清明、促進反腐倡廉的有力武器。
2.輿論監督與社會穩定和諧
新聞媒體既是反映社情民意、開展輿論監督的重要載體,也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有效工具。
一是輿論監督與政府管理。新聞媒體在進行輿論監督時,既要積極地開展對政府的民主評議活動,又要加強相關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既要加強對政府行為與決策過程進行監督,又要加強對政府行為與決策結果進行評價和反饋;既要積極支持和幫助政府依法行政,又要堅決揭露和批評各種違法違紀行為;既要堅持黨性原則,又要遵循新聞規律;既要積極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又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4]。
二是新聞媒體與社會公共利益。新聞媒體進行輿論監督時,必須以維護公共利益為前提,同時還要正確處理好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社會公共利益是指社會整體或公眾共同享有的利益,它包括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新聞媒體在報道涉及公共利益的新聞時,首先,要以維護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為前提,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不能損害國家和集體的利益。其次,還要考慮到個人利益,要以維護公眾的合法權益為出發點,對個人利益要適當予以考慮。再次,還要在輿論監督過程中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對已經造成損害的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共安全應積極采取措施加以補救,防止事件進一步擴大。最后,要不斷完善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機制,堅持“以人為本”原則,避免因信息失真而造成輿論監督偏差。
輿論監督是現代新聞媒體的重要功能,也是新聞媒體行使其社會責任的重要表現。但是輿論監督在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它作為一種新生事物,必然會有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當前,在我國憲法和新聞媒介的法律制度中,都有關于輿論監督的條款,但這些規定都是原則性、宣示性的,缺乏可操作性,還需要加強輿論監督的法治建設。
1.法律依據要健全
我國現有新聞法制建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憲法中關于新聞自由的規定,二是有關新聞法規、規章和制度。從廣義上說,只要是涉及新聞領域內的法律法規或規章,都屬于新聞法制建設的范圍,但在我國現行新聞立法中,有關新聞法制建設方面的規范比較少。由于各種原因和條件的限制,許多地方還沒有制定出與之相配套的規范。因此,輿論監督工作中要健全法律依據[5]。
2.制定必要的制約機制
由于輿論監督本身是一種高風險、高成本的活動,因此對新聞媒體輿論監督提出了更高、更嚴格的要求。目前,由于我國在這方面還缺乏相應法規和制度支持,使得一些媒體在實施輿論監督時容易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限制。因此,目前應加強對輿論監督行為的監督和制約機制建設。此外,還需必要的保障措施。由于輿論監督涉及到公民個人權利與部門利益矛盾問題,因此很容易出現侵犯個人權利或損害國家利益等問題。相關部門要針對輿論監督造成的后果,制定出相應配套措施。
1.加強監管,完善監管體系
要嚴格遵守相關規定和指標要求,將運行中的新媒體全部納入政府新媒體統一管理平臺,采用“每周檢查、每月通報”的方式,對各鄉鎮、各部門政府新媒體的運行情況進行檢查,對存在的內容長時間不更新、信息發布不準確、互動反應不及時、管理不規范等問題進行通報批評;對造成負面輿情或者嚴重后果的,要嚴肅追究責任。
2.提高認識,落實監督責任
對新媒體平臺建立信息發布應用內容審核制度、管理責任制度、信息安全獎懲制度實行統一監管。進一步對各部門新開的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政務媒體平臺及相關賬號進行整理、備案登記,做到數據資料準確、主體責任明晰[6]。
建立政務新媒體平臺運行情況月報制度,每月月末前匯總,并報送有關信息和工作總結。加強對政務新媒體平臺的日常監管,建立健全內容發布審核機制,嚴把政治關、法律關、政策關、保密關、文字關,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確保發布信息權威、準確、規范。
強化保障措施。要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把政務新媒體建設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責任考核體系,與經濟社會發展考核等掛鉤。要進一步完善信息發布內容保障機制,探索建立第三方機構參與測評機制,對信息發布內容進行及時檢查和監督。
3.加大宣傳和指導力度,建立健全信息交流機制
構建一個媒體監管機制,并定期發布與之相關的政策,遵循“誰主管,誰負責;誰發布,誰負責”的原則,切實對政務新媒體進行建設、使用和管理。加強與宣傳、網信等部門的聯系,緊緊圍繞中心工作,將新媒體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做好網上的正面宣傳和輿論導向工作,讓新媒體真正地變成一個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窗口、一個處理突發事件的重要平臺、一個聯系群眾的重要紐帶。
輿論監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相關部門的配合和支持,因此,要加大對輿論監督的支持力度,就必須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配合。要實現輿論監督效能最大化,新聞媒體就必須做到對重大問題及時報道,同時要積極主動地配合有關部門做好輿論監督工作。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對某一方面的問題深入調查、形成報道后,應主動向有關部門反映情況,以便有關部門能夠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對這些問題予以解決。
新聞媒體要積極參與有關部門對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的調查處理工作。對重大突發事件和熱點問題進行調查處理,可以讓輿論監督產生強大的影響力和沖擊力,能夠很好地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新聞媒體在進行調查報道時,要積極與有關部門配合協作。只有在有關部門的支持和配合下,才能使輿論監督真正發揮作用。
在新聞媒體進行輿論監督時,涉及到相關部門和單位的處理問題時,新聞媒體要積極主動地配合有關部門,以保障政策實施,確保社會公正,提高政府決策的效率和質量,加強對問題的調查、分析、處理和解決,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同時,新聞媒體還要積極做好與這些部門和單位的溝通、協調工作,加強與相關部門的交流與合作,有效解決問題。
在輿論監督工作中,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自身優勢。新聞媒體作為輿論監督的重要載體,具有其他監督形式不具備的優勢,這主要體現在:
1.具有信息傳遞功能
一是新聞媒體的報道內容是圍繞事件本身進行的,在輿論監督過程中,新聞媒體可以將監督事件放到報道視野中,對事件本身進行客觀公正、全面具體的報道,使新聞報道內容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而且新聞媒體可以從大局出發,著眼于某一類問題或某一類現象,進行深入細致、全面準確的報道,既能反映情況,又能提出建議、解決問題。因此,新聞媒體的這種信息傳遞功能是其他監督形式不具備的。二是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新聞媒體報道的內容往往都是經過多方調查、核實的,具有權威性,可以增強公眾對報道內容的信任感,使公眾更愿意接受新聞媒體的監督。同時,新聞媒體也是社會輿論的領袖,它的公信力比較強,公眾對新聞媒體的批評不會產生抵觸情緒。
2.具有較強的針對性
新聞媒體反映問題和提出建議一般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一般情況下,公眾比較關心自己身邊的事情,因此在進行輿論監督時,他們更容易關注到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以及反映的問題和提出的建議,這讓他們對反映問題和提出建議更感興趣。此外,由于新聞媒體關注的問題往往是群眾普遍關心和關注的問題,因此他們更容易引起共鳴,也更容易在輿論監督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是輿論監督與黨的群眾路線的關系。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也是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基礎。新聞媒體在進行輿論監督時,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實際行動踐行群眾路線,反映群眾愿望,使輿論監督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二是輿論監督與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的關系。新聞媒體在進行輿論監督時,必須堅持黨性原則,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充分發揮其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作用。在新時代,新聞媒體要想充分發揮其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作用,必須要處理好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兼顧好這些關系,才能更好地發揮自身作用。同時,新聞媒體還應注重自律原則,建立健全社會道德規范,加強輿論引導和監督管理,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新聞輿論監督呈現出了新的特征,即輿論監督的范圍比以前更廣泛,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要解決上述問題,就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首先,要提高網絡用戶的整體素質;其次,要健全監督網絡用戶的法律法規;最后,要強化網絡用戶的監管。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新聞輿論監督的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