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健業
(固原市新聞傳媒中心,寧夏 固原 756000)
進入21 世紀之后,信息技術、通信技術、網絡技術、大數據、云計算、多媒體技術等不斷發展,計算機網絡、虛擬現實等也在不斷完善,傳統媒介傳播正在面臨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傳播平臺推陳出新、信息資源多渠道涌入、信息傳播渠道愈發多樣化,“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為特征的媒介融合環境成為現代新型媒體發展的主要環境,打造“融媒體”成為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關鍵。在這一大背景之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作為廣播電視新聞事業發展中的“信息源”“瞭望者”“傳播者”,傳播新聞信息的責任愈發重大,對廣播電視新聞事業高水平發展也具有支撐意義。但是,媒介融合環境之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職業競爭壓力也在不斷增加,職業失范、職業不良競爭、職業黑洞等職業亂象叢生,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發揮職能實現廣播電視新聞的有效傳播成為重中之重。故而,探索媒介融合環境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職業發展,有針對性地改善和優化,成為了廣播電視新聞事業改革的首要問題。
對于傳統媒體行業來說,媒介特指報刊雜志、新聞廣播、電視新聞等。媒介融合這一概念最早源于20 世紀80 年代的美國,指的是媒體行業在信息傳播、信息交互的過程中借助于網絡技術、媒體技術、大數據等,將新聞廣播、電視新聞、報紙雜志的“共性”進行歸納總結之后全面整合,構建一種“資源通融”“內容兼容”“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大眾傳媒理念。所以,媒介融合是一個以創新發展和信息發展為前提的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滲透,實現了多元信息資源和多樣媒體技術的整合利用,是大眾傳媒事業的新型運作方式和運作理念[1]。
媒介融合環境的形成是進入21 世紀之后,新聞傳播、電影事業、書籍出版、唱片行業等文化產業集群融合發展的產物,是借助網絡媒體、網絡技術、媒體技術、大數據等進行的多個行業的整合。對于我國傳媒事業的發展而言,媒介融合環境是電視手機、多媒體音視頻、網絡智能終端的深度融合發展,是一種結合多種傳播方式、多種傳播平臺的媒介融合過程??傮w來說,媒介融合就是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媒介資源、傳播渠道、信息資源等多個維度進行的融合滲透和改革發展。所以,媒介融合環境不是單純地將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進行融合,而是不同媒介資源、媒介渠道、傳播機構進行的媒體融合環境[2]。
對于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而言,保質保量高效實時地完成廣播電視新聞信息的編輯和傳播,一直以來都是其職業工作的核心,也是其職業生涯發展的第一要義。盡管媒介融合環境之下,新聞信息來源渠道和傳播渠道拓寬,龐雜多樣的新聞信息不斷出現,堅持“內容為王”“新聞立臺”“傳播為重”依然是廣播電視新聞事業發展的要義[3]。所以,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立足點依然聚焦在新聞信息傳播之上,有效進行新聞信息傳播成為媒介融合環境之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職業的最好定位。而且,傳播信息、新聞一直以來就是廣播電視新聞行業的基本要義,更是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基本職能。媒介融合環境之下,各個廣播電視單位對于廣播電視新聞信息的輸出依然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建立記者站、搭建“雙微一抖”傳播矩陣、聯合自媒體等,都展現了廣播電視單位對于新聞信息傳播的傾斜。而且,從央媒到省級電視臺,廣播電視新聞一般都是處于首要地位的,決定了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新聞信息傳播的職業特殊性和職業重要性[4]。
比如,各級地方電視臺往往借助于“黃金時間”“整點播報”“早晚高峰”等形式發布廣播電視新聞信息,而且廣播電視新聞往往借助“雙微一抖”的傳播矩陣進行多維度的直播。所以,媒介融合環境之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依然需要將新聞傳播、新聞編輯、新聞直播等廣播電視新聞信息輸出作為自身的崗位立足點,更好更快地傳播新聞事件,保證廣播電視新聞信息的價值發揮,推動廣播電視新聞事業發展,實現自身職業提升[5]。
既然廣播電視新聞傳播依然是媒介融合環境之下廣播電視新聞單位的基本職能,那么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就成為媒介融合環境之下廣播電視新聞信息傳播的“把關人”,直接決定了廣播電視新聞信息傳播的內容、質量以及數量。媒介融合環境之下,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新媒體傳播平臺的出現,新媒體時代來臨,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能獲取的新聞信息渠道更多,其面臨挑戰也相應提升。這是因為,一旦新聞信息的來源增加,新聞信息中龐雜多樣和良莠不齊的信息也會增加,廣播電視新聞記者不僅需要收集整理、篩選甄別新聞素材,還需要借助于媒介融合環境,快速編輯、快速加工和快速傳播,以確保廣播電視新聞信息能夠第一時間真實有效地發布,保證廣播電視新聞信息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職業挑戰和難度增加,職業競爭就愈發激烈。尤其是一些自媒體新聞傳播機構的出現,更是將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職業競爭推向了更高的維度。故而,媒介融合環境之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職業發展不僅需要自身具備較強的知識體系、編輯技能,還需要具備多口徑、多復核的信息來源,并且能夠在信息爆炸時代之下,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職業技能,以保證自身具備較高的競爭力[6]。
媒介融合環境之下,廣播電視新聞信息的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收集整理、甄選編輯、傳播推廣廣播電視新聞信息的過程發生了變化,諸如信息搜集渠道增加、編輯軟件層出不窮、信息傳播渠道更廣等。最為關鍵的是,媒介融合環境引發的“人人皆為媒體”使得廣大人民群眾也成了新聞傳播的“端口”,人民群眾可以在“信息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傳播”等角色之間自由切換,尤其是可以利用微博、抖音、微信公眾號、快手等新媒體平臺發布信息,甚至在信息發布的真實性、時效性上超過了廣播電視,即人民群眾已經開始掌握信息傳播的話語權和傳播權[7]。故而,媒介融合環境之下,傳統媒體的單一化新聞傳播模式被打破,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工作過程中,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傳播矩陣,提高信息傳播速率,加強信息交互,逐步建立起“普通群眾—自媒體機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結構,發揮出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職業特征和優勢[8]。
另外,大數據、云計算、AI 技術、VR 技術等發展迅速,使得媒介融合環境朝著生態化、物聯化發展。對于廣播電視新聞信息的受眾而言,他們進行信息互動、新聞互動等信息交互的興趣愈發強烈,而且在廣播電視新聞信息的接受上也不再是被動的,而是可以主動選擇。尤其是大部分新媒體平臺,借助大數據、AI 技術、云計算等,幾乎可以精準計算受眾對廣播電視新聞信息的興趣程度,進而根據結果推送個性化的廣播電視新聞信息,有效實現了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的“分眾化”。加之短視頻剪輯技術愈發成熟,碎片化信息、散點化信息已經逐步成為媒介融合背景之下廣大人民群眾獲取信息的主要形式。
對于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而言,媒介融合背景之下,廣播電視新聞信息的傳播要素、傳播渠道、傳播內容等發生了巨大變化,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務必認清當前形勢,不能夠局限于單一化的編輯發布廣播電視新聞信息,而是要充分融入媒介融合環境,熟練借助媒介工具、編輯軟件、剪輯軟件、傳播工具等,編輯和發布廣播電視新聞更貼合廣大人民群眾,并逐步借助廣播電視新聞的權威性、真實性、及時性加強引導[9]。
媒介融合環境尚未出現之前,尤其是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時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屬于“高精尖”職業,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認知,還需要具備高超的采訪技巧、編輯技能、剪輯技能。最為關鍵的是,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大背景之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職業認同感和職業自豪感較強,這一切都源于較高的職業準入門檻。但是,進入融媒體時代,隨著多方面競爭的加劇,尤其是傳統媒體廣告業務量的分流和下滑,使廣播電視新聞事業發展遭遇了“經濟危機”,收視率、收聽率等成為了衡量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工作的“KPI”,也成為了廣播電視新聞單位“保經濟”的重要指標。在這種情況之下,職業道德失范、工作態度下降等成為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職業現狀。長此以往,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職業認同感就逐步下降[10]。
職業認同感是一個人從事社會工作過程中,對于自身職業化角色的建構和認可,也是自己社會位置、社會期望、社會行為的基礎。針對媒介融合環境之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職業認同感下降、職業要求變化巨大、職業競爭愈發激烈等職業現狀,需要重塑職業認同感,讓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認清并且認同自己的記者身份,才能保證他們勇于面對媒介融合環境之下的職業挑戰,更好地勝任媒介融合環境之下的廣播電視新聞傳播工作。具體來說,媒介融合環境之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重塑職業認同感,首先需要認清媒介融合環境之下的職業挑戰、職業要求變化和職業發展方向。既然媒介融合環境之下“新媒體人”數量增多,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就要接受并積極與這些“新媒體人”競爭,迎接媒介融合環境之下廣播電視新聞傳播面臨的沖擊,進而尋找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傳播和發布的突破口。同時,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需要認識到自身的“官媒”身份,借助自身身份發揮出廣播電視新聞傳播的優勢,深度打磨廣播電視新聞內容,提高自身職業技能,適應媒介融合環境之下廣播電視新聞編輯要求、剪輯要求、傳播要求。這樣,一旦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與時俱進,掌握了新技術、新手段和新思路,就能逐步產生職業認同感和職業自信心。
比如,作為一名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首先需要明確自身是傳統媒體行業深耕數年的專業精英,在廣播電視新聞編輯、傳播等層面是有技術優勢和專業優勢的。而且,與“新媒體人”不同,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還要做好輿論導向和價值導向,要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面對媒介融合環境帶來的沖擊之后,廣播電視新聞記者重整旗鼓、積極轉變,必然會贏得受眾認可,也會得到黨和政府的支持。這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就會逐步完成職業認同感的樹立,進而做到客觀報道新聞,解決百姓問題,為百姓發聲,再度獲取公眾信賴。
一旦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職業認同感得到重塑,優化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職業環境就成為推動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職業發展、解決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轉型困難的關鍵,也是提高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職業競爭力的重要策略。所以,廣播電視新聞單位務必構建一套科學合理的職業發展計劃和崗位績效考核模式,保證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能夠認清職業發展方向,提高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薪資待遇,逐步緩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職業倦怠的情況。
媒介融合環境之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工作壓力和職業壓力遞增,廣播電視新聞單位需要加強對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人文關懷,積極利用工會組織為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排憂解難,借助各項福利措施消除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職業倦怠感。這樣,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職業環境一旦得到轉變,就會重拾職業發展、職業拼搏的信心,進而在媒介融合環境之下再度創新創造,為廣播電視新聞單位奉獻更優質的廣播電視新聞節目,推動廣播電視新聞單位的可持續發展。比如,廣播電視新聞單位需要構建一套保障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制度體系,保證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能夠全身心工作,不會因為收入變化、單位改制等影響自身職業發展;嚴格規范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準入門檻,設定嚴格的考核制度,切忌出現人多流動大引發的廣播電視新聞節目質量下降。
作為廣播電視新聞事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媒介融合環境之下,廣播電視新聞記者職業現狀出現了多種變化。只有積極迎接這種變化,不斷從制度、管理和完善自身做起,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才能塑造積極良好的職業認同感,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職責,為更好地實現廣播電視新聞事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