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宏 黃 軒
受訪專家: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疼痛科副主任醫師 朱本藩

每年10 月的第3 個周一是“世界鎮痛日”,我國將每年10 月的第3 周定為“中國鎮痛周”。疼痛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的事情,但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對疼痛的認識比較片面,因此,至今還有眾多患者正在忍受著疼痛的折磨。其實,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現在對所有的疼痛都有辦法控制,疼痛無須忍耐。有痛早治,可以避免急性疼痛轉變為慢性疼痛,提高患者生存質量。為此,本刊特邀疼痛科專家分兩期為大家詳解幾種常見疼痛的科學防治知識,讓你不再飽受疼痛之苦。
疼痛,無處不在,小到蚊蟲叮咬、小刀劃傷手指,大到骨折、腫瘤疼痛。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體驗到疼痛,這些疼痛可以簡單地分為“好痛”和“壞痛”:“好痛”是一種預警,可以讓我們遠離危險、避免受到傷害,或者提醒我們身體出現問題,要及時就醫;“壞痛”則是一些慢性、劇烈的疼痛,不僅影響我們的身體活動、睡眠,嚴重的還會影響我們的工作、家庭和社交功能,給患者自身和家庭帶來經濟、心理上的負擔。感受疼痛是每個人生來的“權利”,但免除疼痛同樣是每個人的權利。疼痛科就是專門診斷和治療各種疼痛性疾病,尤其是慢性疼痛性疾病的專業科室,致力于為患者創造無痛生活。
疼痛是一種與組織損傷或潛在組織損傷相關的感覺、情感、認知和社會維度的痛苦體驗。疼痛是人類最原始、最普遍存在的一種痛苦,繼呼吸、脈搏、體溫和血壓之后,疼痛已被確認為“人類第五大生命指征”。
世界衛生組織將疼痛等級分為:
0 度:不痛;
Ⅰ度:輕度痛,為間歇痛,可不用藥;
Ⅱ度:中度痛,為持續痛,影響休息,需用止痛藥;
Ⅲ度:重度痛,為持續痛,不用藥不能緩解疼痛;
Ⅳ度:嚴重痛,為持續劇痛伴血壓、脈搏等變化。
疼痛的分類
疼痛的分類至今尚無統一的標準,臨床分類方法多種多樣,但還是以依據疼痛的性質、部位和持續時間等來分類的方法較為實用且使用較多。
◎依據疼痛的性質分類
刺痛 痛覺主觀體驗的特點是定位明確,痛覺迅速形成,除去刺激后即刻消失。常引發受刺激的肢體保護性回縮反射。
灼痛 又稱慢痛或鈍痛,其主觀體驗的特點是定位不明確,往往難以忍受。皮膚燒傷、暴曬傷、局部軟組織炎性滲出亦可引起灼痛。一般來說,灼痛多較表淺。
酸痛 其主觀體驗的特點是痛感難以描述,定位差,很難確定痛源部位。常伴有內臟、軀體反應,以及較強的情緒反應。
跳痛 常伴動脈壓的搏動而短暫加劇,多發生于炎癥區,敏感的神經末梢受所在組織膨脹壓力而產生規律性或陣發性痛,常痛得劇烈難忍。
電擊痛 為根性痛的一種表現,神經根受刺激時可產生,如咳嗽、打噴嚏可引起觸電樣疼痛。
◎依據疼痛的部位分類
局部痛 指病變所在部位的局限性疼痛,多為感受器或神經末梢受刺激引起,如體表痛、深部痛和內臟痛等。
擴散痛 指當某神經的一個分支受損傷時,疼痛除向該分支遠端分布區放射外,還可擴散至同一神經的近端部分,甚至可擴散至鄰近的其他周圍神經等分布的區域。
放射痛 放射痛是指感覺通路的病變引起的受累感覺神經纖維所支配軀體部位的疼痛或不適。當周圍神經干、神經根或中樞神經系統內的感覺通路受某種病變刺激時,疼痛可沿受累的神經向末梢傳導,并至遠離病變的部位,但仍在其分布區域內。此外,幻肢痛和中樞痛均屬放射痛。
牽涉痛 牽涉痛是指當內臟病變時,刺激內臟的痛覺傳入纖維,從而引起與之相同或鄰近脊髓節段所屬的某軀體神經支配區疼痛,甚至為軀體更遠隔部位的淺表或深部痛。每一內臟病變時都有一較固定的皮膚牽涉痛區。牽涉痛區除有自發性疼痛外,間歇期還可表現出痛覺過敏和壓痛。如心臟出問題了肩膀會痛;胃、十二指腸潰瘍腰背會痛,胸腹主動脈夾層會有強烈的胸骨后疼痛。
◎依據疼痛的持續時間分類
急性疼痛 指近期產生且持續時間較短的疼痛。時間不超過3個月。常見的包括術后痛、分娩痛、外傷痛、運動傷痛、燒傷痛、燙傷痛等。急性疼痛及其伴隨反應通常在幾天或幾周內消失,但是,治療不當會致使疼痛發展為慢性。
慢性疼痛 一般疼痛持續或間歇性持續3個月以上則稱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是指一種急性疾病過程或一次損傷的疼痛持續超過正常所需的治愈時間,或間隔幾個月至幾年復發持續1個月者。
在我們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疼痛,但有時候并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出現疼痛了,需要到醫院尋求專業人員幫助,而不能默默忍受。
許多人對疼痛科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醫院設有疼痛科這一科室。事實上疼痛科可以解決多種疼痛問題,目前疼痛科的主要診療范圍如下:
脊柱相關疼痛 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間盤突出癥、骨質疏松伴椎體壓縮性骨折、腰背肌筋膜炎等引起的疼痛。
頭面痛 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頸源性頭痛、肌緊張性頭痛、枕神經痛等。
神經病理性疼痛 肋間神經痛、帶狀皰疹后神經痛、幻肢痛、殘端痛、糖尿病性神經痛、交感神經相關性疼痛等。
骨關節痛和軟組織疼痛 肩周炎、肩袖損傷、肱骨外上髁炎(網球肘)、梨狀肌綜合征、腱鞘炎、軟組織損傷等引起的疼痛,以及膝關節痛、足跟痛等。
癌性疼痛 晚期癌癥疼痛、骨轉移性疼痛等。
非疼痛性疾病 頑固性呃逆(打嗝)、面肌痙攣、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
各種治療效果不佳且病史超過1個月的慢性疼痛性疾病,建議到疼痛科進行診療。
病例1
63 歲的張阿姨捂著左臉在兒子的陪伴下走進診室,她兒子說:“醫生,我媽媽左側面部痛了兩年,最近三個月說話、刷牙都痛得厲害,現在不能說話,也不能吃東西了!”醫生問:“她是怎樣的痛?吃過什么藥嗎?”張阿姨的兒子回答:“她兩年前刷牙的時候突然出現左側面部疼痛,像刀割一樣,痛得厲害,幾秒鐘就過去了。后來就在刷牙、洗臉時反復發作。這兩年一直服用卡馬西平片,開始效果不錯,后來效果慢慢就差了。最近三個月,卡馬西平片加量服用后,疼痛還是發作,而且頭暈得厲害。”醫生說:“你媽媽患的是三叉神經痛,現在藥物治療效果不好,而且副作用大,建議做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節射頻毀損治療。”張阿姨辦理了住院手續,手術后兩天就出院了,左側顏面部疼痛消失。
專家解讀
1.什么是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是發生在面部三叉神經支配區如眼、面頰部、牙齦等部位的發作性、電擊樣、刀割樣劇烈疼痛。疼痛常常毫無征兆地突然發作,持續時間一般數秒至數分鐘,突發突止,疼痛部位相對固定,發作間歇期則完全不痛。發作期即使對面部很輕微的刺激,如洗臉、刷牙、吃飯、說話等均可引起劇烈的疼痛發作。因其疼痛程度劇烈,故還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天下第一痛”!
2.三叉神經痛的治療
藥物治療 首選卡馬西平,苯妥英鈉、普瑞巴林也可用于三叉神經痛治療。但是,藥物治療普遍存在耐藥可能,開始療效較好,隨著病程進展往往癥狀控制得越來越差。
微創介入手術治療 三叉神經痛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為微創手術治療,疼痛科以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節球囊壓迫術、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節射頻熱凝術等微創介入手術治療為主。
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節射頻熱凝術對三叉神經痛具有較好的療效,尤其是三叉神經Ⅱ、Ⅲ支的病變。在CT引導下,局部麻醉后利用一根很細的穿刺針經由患側口角旁穿刺到達病變神經節部位,對病變的神經節直接進行治療,有效率高。射頻熱凝術具有微創傷、低風險、住院時間短、花費小、術后恢復快等優點,適合絕大多數原發性三叉神經痛患者及其他方式治療無效或復發的患者。
三叉神經半月神經節球囊壓迫術對三叉神經痛同樣具有較好的療效,尤其是合并三叉神經第Ⅰ支的病變。它與射頻熱凝術的區別是患者需要全身麻醉。
病例2
58 歲的李大哥跛著走進診室:“醫生,我上個月搬東西以后腰和右腿痛得厲害,現在走路都不利索了。”醫生問:“你以前有沒有腰腿痛,躺著時感覺怎么樣?”李大哥回答:“我這腰和右腿痛有一年多了,以前干活后痛,休息就好了。現在休息一個月,吃了藥,也做了按摩和理療,還是痛得厲害,而且右小腿外側麻木,我躺著會好得多。”醫生說:“你這個情況是坐骨神經痛,可能是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建議做個椎間盤CT掃描,確定一下。”CT 掃描結果顯示:腰椎退變,L4/5椎間盤右后側突出,神經根硬膜囊受壓。李大哥緊張地問:“醫生,我這個病嚴重嗎?要開刀嗎?”醫生回答:“你這個椎間盤突出比較嚴重,保守治療效果也不好,可以考慮做微創椎間孔鏡下腰椎髓核摘除術。”李大哥問:“手術要全身麻醉嗎?多久能下床?”醫生耐心地說:“微創手術是局部麻醉,刀口僅8毫米寬,手術后當天就能下床活動,這是單純的椎間盤突出,摘除第二天就能出院。”李大哥辦理了住院手續,手術后第二天就出院了,腰腿痛基本消失,行走活動正常。
專家解讀
1.什么是腰椎間盤突出癥?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指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病變后,纖維環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單獨或者連同纖維環、軟骨終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壓迫竇椎神經和神經根引起的以腰腿痛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綜合征。腰痛常為首發癥狀。疼痛一般在腰骶部,大多為酸脹痛,可放射到臀部,反復發作,久坐、久站或勞累后加重,休息后緩解。臨床中通常需根據患者癥狀、體征和影像學檢查共同診斷,才能確診腰椎間盤突出癥。
俗話說“五口之家必有腰痛”,據統計,我國腰腿痛患者超過1 億人,腰腿痛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病。
2.治療措施
保守治療 適用于年輕患者,初次發作的患者,癥狀較輕或病程較短者,以及休息后癥狀可自行緩解的患者等。
手術治療 不適合非手術治療的患者或經嚴格的非手術治療無效者,馬尾神經受壓者,采用手術治療。
微創治療 在疼痛科可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行椎間孔鏡髓核摘除術、椎間盤射頻消融術、椎間盤化學溶解術等微創介入治療。
3.預防措施
(1)在平時生活中注意坐、站、行和勞動姿勢。
(2)平時加強腰背肌及腿部肌肉的鍛煉,增加脊柱的穩定性。
(3)建議腰部用力強度大的人員,如搬運工、舉重運動員,可佩戴彈性腰圍,以便用力時保護腰部。
(4)參加劇烈運動者,應注意運動前的準備活動和運動中的保護動作。
(5)治療后的患者,在一定時期內佩戴腰圍,同時應加強背肌鍛煉,增加脊柱的內在穩定性。
病例3
“醫生,太痛了!能不能救救我!”醫生問:“是帶狀皰疹嗎?多久了?”患者王阿姨的女兒回答:“醫生,我媽媽患帶狀皰疹1 個月了,吃了好多止痛藥也不行,晚上也睡不好。”醫生問:“她還有什么其他病嗎?”患者的女兒回答:“有,她患糖尿病7 年多了,也不愿意測血糖和堅持吃藥,血糖控制得不好。”醫生說:“這就比較麻煩了,她痛得厲害,先辦住院手續吧,控制血糖后再給她做微創手術。”這位75 歲的王阿姨住院后,醫生在用胰島素控制血糖后,給她做了脊髓電刺激植入術,術后她的疼痛明顯減輕,晚上可以安靜入睡,觀察幾天后辦理了出院手續,半個月后又來拔除了電刺激導線,皰疹區的疼痛減輕了九成,患者很滿意。
專家解讀
1.什么是帶狀皰疹性神經痛?
帶狀皰疹,俗稱“蛇纏腰”,又稱“不死的癌癥”,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來說,帶狀皰疹可自行消退。如果皮疹已經消退,但仍遺留疼痛且時間超過1 個月,就說明出現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了。帶狀皰疹性神經痛的疼痛性質多樣,可為灼燒樣、電擊樣、刀割樣、針刺樣或撕裂樣。
2.哪些人容易患帶狀皰疹?
◎年齡:50歲后發病率和后遺神經疼痛的風險逐漸升高。
◎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的人:如患有免疫系統疾病、腫瘤者,使用免疫抑制藥物的患者等。
◎近期生病后抵抗力低下的人,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患者。
◎有基礎疾病的人:如患有糖尿病、腎病、類風濕關節炎等的人。
◎近期精神壓力大、勞累的人。
3.如何治療帶狀皰疹性神經痛?
帶狀皰疹性神經痛常規治療方法包括增強機體免疫力、營養神經、抗病毒治療、神經阻滯等。在早期及時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主張盡量早期進行疼痛干預,避免后遺神經痛的發生。
一旦發生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疼痛科常會采用微創介入治療的方法緩解疼痛,臨床上常用神經調控技術,主要包括神經節脈沖射頻調制術和脊髓神經電刺激植入術等。
疼痛有輕有重,在生活中極其常見,很多人并不重視,在疼痛出現的時候多數人會選擇忍耐。但是,不是任何疼痛忍忍就行了。有些疼痛,尤其是比較明顯的發生在胸部、腹部、頭部的疼痛,伴有心慌、胸悶、惡心嘔吐的,如果我們沒有及時去就醫,可能就會進一步惡化,甚至會產生很嚴重的后果。急性疼痛是癥狀,會隨著原發病的治愈而消失。但超過3個月的疼痛就屬于慢性疼痛,慢性疼痛是一種疾病。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的患者,容易出現因疼痛導致的身體功能減退、焦慮、失眠、情緒不穩,嚴重的甚至導致抑郁等情況發生。(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