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涵
浙江省江山中學高二(10)班
守正創新,方能永葆活力,文化藝術概莫能外。
曾有歌手的《烏梅子醬》一經發布,迅速“火”遍全網,引來不少網友指責:“實力”歌手為了博取流量而自降審美標準,用簡易的旋律、粗淺的歌詞和單調的曲風來迎合網絡熱潮。當然,最終很快便“泯然眾人矣”。
其實這種現象早已屢見不鮮,在這個“網絡至上”“娛樂至上”的時代,“火”已經成為大部分人的追求,這種浮躁的心理是與文化傳承的初衷背道而馳的。“流”量如何變“留”量,傳統文化如何煥發生命力?答案就在創新。

可能有人會問,追求文化創新不就是為了讓它更適應現代社會,讓它“火”起來,從而走入大眾的視野嗎?不可否認,一個事物要發揮更大的價值,必須先讓它“火”起來,賦予它現實意義,但“活”是“火”的基石,我們不應該急功近利地一味追求“火”。當它“活”過來時,“火”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所以唯有創新方能長紅。從畢加索發展抽象派繪畫,到樊錦詩堅守敦煌,從《唐宮夜宴》的“爆火”到《只此青綠》的“出圈”,一個個鮮活的例子反復啟迪著我們:創新才是傳統文化長紅的必經之路。文化創新就像是一名造型師,讓原有的文化展現順應時代潮流的、更易被大眾接受的新形象,吸收新的現代的審美元素和藝術觀念,創造各式各樣的文化打開方式、演繹方法,讓文化重返“舞臺”,煥發生命力。如《盛唐密盒》借鑒脫口秀的形式,在互動中普及中國文化,諸如詩詞歌賦、傳統節日、典故常識、歷史人物等,演員隨口而談,寓教于樂。這樣的表演方式把文化、娛樂結合在一起,創新了文化傳承方式,游客們在看景、玩耍之余,還能接受文化熏陶,“新瓶”裝“舊酒”,酒香而醉人。還有,紀錄片《典籍里的中國》以古今對話的方式展示古籍的魅力,虛擬工程“數字敦煌”用數字技術讓莫高窟“活”得“超時空”……正是這些新鮮的創意、吸睛的形式、豐富的元素、科技的添彩,使得悠久的歷史鮮活可感起來。
但創新并不等于盲目跟風,并不等于“拍腦袋做決定”。絕不能為了創新而丟失文化內核。網紅小潘潘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為了流量篡改黃梅戲,也因此被央媒點名批評。創新文化是為了傳承,如果連文化內核都丟失了,那創新也就失去了意義。
“故宮文創”的爆火,不正是把故宮文化底蘊和現代元素融合在一起,才擁有了較高的文化附加值嗎?各類趣味折扇,不光能拓寬知識面,還能彰顯擁有者的文化品位,從而深受大家的喜愛。
再如舞蹈詩劇《只此青綠》、青春版《牡丹亭》、電影《白蛇:緣起》等的爆紅,無一不是憑借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換句話說,厚重的歷史韻味、濃郁的文化底蘊是節目保持熱度的重要原因。丟掉文化內核談創新的節目,無異于披著“炒作”的外衣,短期內再“火”也只是曇花一現。可見,創新依托于文化內核,才是有價值的。而文化內核得到擴充、文化形式得到創新,我們就能浸潤在這些鮮活的古物、故事、文脈中,和古人共情、與歷史相遇,進而從中獲得精神力量、文化認同。
立足內核加形式創新的獨特組合,使得歷史文化“活”了起來,與現代的聯系“活”了起來,也使得傳統文化“火”進年輕人的生活。“活”是“火”的基石,“火”是“活”的推力。這不正印證了唯有創新,才能長紅?當然,創新并不是坐而論道,而是躬身以行,沉下心來琢磨,才有“破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