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韻明
摘 要: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博物館在經濟與文化中的地位日趨顯著,博物館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與時俱進,發揮引領時代新步伐的作用。有“千年商都”之稱的廣州,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打造了一批具有濃厚廣府文化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它記錄和承載廣州城市歷史文化的發展脈絡,傳承廣府文化的精神內核。研究探索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的空間設計,營造濃郁的歷史氛圍,能夠進一步推動廣府地區文化的有效傳播。
關鍵詞:專題性博物館;空間設計;廣府文化;展陳設計
“廣府”一詞源于唐朝在嶺南設置的“廣州都督府”,這一行政區劃的簡稱是“廣府”。廣府文化即廣府民系的文化,是粵語地區的一種地域文化,指廣東省珠三角廣州府地區使用粵方言的漢族居民的文化,廣府文化以珠江三角洲為通行范圍。廣府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屬于嶺南文化,由中原與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傳承了中原漢文化的精髓,在嶺南文化中影響最大,在各個領域中常被作為廣東漢文化的代表。
國內的博物館按內容進行分類,可以分成兩類,即綜合性和專題性博物館。就后者來說,指的就是展示特定、單一的藏品,以該藏品為核心開展各種業務,比如保護、研究、教育等。和前者進行比較,后者具有非常明顯的特征,涉及范圍非常廣泛,數量眾多,在博物館總量中占據非常關鍵的地位,以鮮明的個性色彩吸引世人目光,成為每個博物館在內容方面區別于其他博物館的重點。打造廣州文博發展新勢力,專題性博物館大有可為,是一支深沉而又鏗鏘的生力軍。廣州十三行博物館作為一個主題表現豐富的專題性博物館,是一個多職能的文化復合體,也是一個完整的商埠文化體系載體。它以輝煌到終結的歷史命脈為線索,展示了大量豐富的文獻史料、包羅萬象的實物。頗具吸引力的展示空間,使廣府文化的精粹、難能可貴的嶺南歷史文化得以傳承。展館試圖通過空前絕后的歷史氛圍、惟妙惟肖的藝術語境,讓觀眾以古人的視角切身體驗精彩的故事場景。其空間設計不是單純的審美表達,而是承載著藝術語境策劃者想要給觀眾傳遞的信息,把觀眾帶回故事中。要想更好地構建全新的藝術語境,就必須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探索博物館在空間設計方面的創新,多角度去詮釋藏品的內涵,以吸引各個層次的觀賞者[1]。
一、“新”與“心”的主題設計
廣州作為一座傳承千年的古都,具有較強的兼容并蓄精神,非常包容與開放,這從其市井生活中也能夠體現出來。18—19世紀期間,廣州是我國與歐美等國進行貿易的唯一城市,可以說,西方文化要想進入我國,就必須先進入廣州。雖然中國與外國在藝術風格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但是這兩種文化在廣州實現了非常好的融合。清代廣州社會生活和市井風情,成為當時西方社會了解廣州、了解中國的主要媒介。廣州不僅參與海上絲綢之路的國際經濟活動,還很好地促進中西方文化完成溝通交流,影響社會經濟、社會制度、建筑文化等方面的轉型過程。
十三行專題性博物館是彰顯廣州城市精神靈魂之載體,是紀念廣州貿易興盛史跡的專屬代表性博物館,用“新”與“心”打造一個設計盛宴。“新”是改良性,也是創造性的。以新為貴,采用傳統城市肌理再造手法,從建筑外型到展覽空間設計,構建具有文化地標符號、充滿靈動性藝術語言的建筑品。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盡可能還原歷史中博物館的真實面貌,再次定義歷史的內涵,目的就是彰顯當地非常獨特的嶺南文化特征[2]。博物館從外至內推崇標新立異的中西方文化交融、城市地標性的設計理念,更獨具城市藝術性、紀念性、標志性和觀賞性的設計手法。廣州十三行博物館作為廣府文化的興盛地,觀眾走進其中,仿如穿越至清代,昔日唯一通商貿易口岸的盛景重現,把“活的十三行”重新展示于大眾眼中,具有任何其他地區不曾具備的文物價值與遺址紀念性意義。
推進高質量文藝事業的快速發展,為人民提供一條精神上的紓困之路,是傳承廣府文化的核心精神。用“心”的設計理念是“合理”,倡導自然和技術、藝術與科技的結合,符合大眾健康生活及與自然一道實現可持續發展之理念和原則,將平凡變為非凡。好的設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使觀者從中體會到的是老友般的溫暖“心意”。展館利用空間、燈光、展具、展板、場景、多媒體等致力打造美輪美奐的空間視覺效果,通過廣彩、通草畫、廣繡、象牙器、外銷扇、五常家具以及銀器、琺瑯器、玻璃畫、水彩畫、油畫、漆器等文物精品,把藝術與技藝融匯整合在一起,適當使用電子科技等人性化設計的輔助手法,體現博物館的文化價值和社會功能,展現與眾不同的感官享受。既符合市場規律的存在,也滿足了社會價值的需求,遵循人類基本的審美意趣。
二、廣府特色空間設計
“據外國書籍所載,中外互市之初,外舶至廣東時,每舶俱占有‘夷館’一所,每舶俱有一‘行’為其主顧。”[3]展館空間設計上采用對稱、均衡、節奏、形體、色彩、材質等審美手法,均以帆船造型為主調,搭配廣府地區最具特色的騎樓建筑造型元素,以幾何形體分割為設計手法,加上圓形和梯形的巧妙組合,使空間張弛有度。展線形式有放射式、串聯式、走道式、大廳式等。有別于與現代社會墨守成規的展示新觀念,其獨特之處在于符合專題內容的視覺形象和設計符號,給大眾傳達出較為強烈的文化信息,整體形象在造型、結構方面都達成與專題內容相匹配的風格。每個專題的博物館都具有自己的個性,以營造與所展示的類別相匹配的形象。
三、溫情的照明設計
(一)色溫照明
色溫源于人類真實生活體驗,就是人類對于溫度做出的反應,也可以說是情緒反射,其基于視覺、觸覺等方面的感官通感。在相同空間中不同光源所帶來的效果存在差異,空間的材質、色調存在差異,色溫能夠起到的作用也不同,其能夠烘托物體表面的色彩。光色、展品固有色二者會出現較為復雜的效應,這有利于更好地實現展示。要想更好地控制色溫,可以采取兩種方式,即直接、間接照明。就前者來說,其作用就是突出物體的實際形態,并產生濃重的陰影,一般是用來突出展品;就后者來說,其通常會發生漫反射傳遞,這個過程中需要借助其他介質,被用于塑造環境氛圍。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廳選用不同溫度的直接照明展示物品,利用分布于展示環境中的光源在墻壁四周介質上制造漫反射效應的原理,呈現出各種層次,營造良好的展廳氛圍。
(二)情感照明
采用合理化的人文光照設計,通過對空間和展品的立體塑形與質感表現,營造舒適柔和有韻律的照明,引導觀者的心理感受。光不僅是表現思想、情感、內心活動的工具,還是情感傳遞者。廣州十三行博物館的情感照明主要體現為人文關懷照明。人文關懷照明,具體指的就是在實際設計時,相關設計者以觀賞者的生活環境、習慣、生理等方面的因素為依據,以滿足基本照明為出發點,對照明產品進行優化升級,進一步滿足觀眾在生理、心理方面的實際需求,關懷其精神,是人文關懷在照明設計中的體現,是設計過程中對人性的充分尊重[4]。展廳合理運用正確的光源色、科學到位的照明器械以及精準的調光對焦,利用光的分布所傳遞出的信息與內涵,更好地塑造出理想的空間意象、優美的展示環境,不會使參觀者產生視覺疲勞。人文關懷光照主要涉及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以人工照明為依據,確保展示裝置能夠體現出立體感;二是明確光線的投射角度與強度,確保展品更具有立體美,實現展品的質感、紋理之間的平衡,達到有效的、豐富的展示效果。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靈活地運用光照設計,巧妙地利用光原理和光折射,把展品與空間環境真實地展現出來,在場景與展示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四、舒適的色相設計
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展廳在形狀與色彩、色塊與色塊之間的連接關系方面采用軟硬度色彩搭配,以膨脹、收縮結合的虛實相生設計手法,塑造梯度有序的空間效果。長方形和梯形為重色調,圓形為淺色調,有效營造空間的秩序感,作用已經從單純的物理空間延伸到心理空間和社會空間。色彩面積大小差別在于同樣的顏色搭配,色彩分布的面積不同,留給人的印象也會不同[5]。淺色不論面積多大,都往往給人力量較弱的感覺,不足以承擔主色的角色。展廳中深色和淺色交替使用,能夠進一步提高觀眾的接受度,色彩形狀的變化趨勢為從集中到分散,按照一定順序排列,也就是說,空間總色量沒有出現改變,但卻大大改變了對比度的效果,不會給觀者擁擠或空曠感,使觀者能心曠神怡、切理會心地觀看展覽。
五、傳承創新展示非遺之美
(一)保護傳承非遺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最近幾年來,我們國家非常重視文物保護,不斷推行活化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全國各地都在如火如荼地籌建非遺展館。在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深厚的歷史內涵,可以起到“文以化人”的作用,這種文化遺產不僅符合人們的精神需求,還可以滿足自然、社會方面的實際需求。就手工技藝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其會經過手藝者的世代相傳,不斷發揚該技藝的文化價值,讓人們更好地了解這種非遺文化,使其文化價值得到更多人的認可[6]。廣州十三行博物館非遺的展示,不僅能夠提高群眾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還可以確保非遺文化得到可持續發展。同時,將各民族文化放在同一價值平臺完成展示,有利于各個民族的文化融合,使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內容,進而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其發揮影響力,既能夠滿足群眾在精神方面的實際需求,也有利于營造有效保護非遺的社會氛圍。
(二)促進文旅融合
就廣州來說,十三行博物館是非常著名的觀賞建筑,其不僅是廣東省的標志,更可以說是中國面向世界的名片,在國際交流中發揮非常關鍵的作用[7]。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廣彩、廣繡、象牙雕、通草畫四個非遺項目,體現了豐富且獨特的民間生產生活方式,具有質樸的中國傳統價值觀,對國內外廣大觀眾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是體驗遠古及傳統生活的載體,也是思德教育的載體。展館為了讓非遺傳統技藝“活起來”,近年不斷創新舉措,探索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將旅游活動與民俗文化展示相結合,通過文化旅游活動帶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產業化發展。
(三)創新非遺傳承形式
為了讓非遺傳承更加規范化,確保更具有趣味性、體驗性,博物館可采用時空延伸的展示方式,這樣能夠吸引更多的觀賞者,讓兒童也能產生較大的興趣。開拓非遺傳承新方向,博物館可以充分利用各個節假日,比如春節、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積極主動地走進校園與社區,開展非遺項目進校園、技藝進社區等活動,提高群眾對于非遺文化的熱愛,更好地延伸傳統展館的文化魅力。目前這種展示方式已經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為更好地推動非遺走出社會,傳承嶺南廣府文脈,發揮十三行在廣州經濟社會和歷史文化中的作用,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應面向全社會,打造名副其實的精品博物館,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以此提升廣州的文化地位。
六、結語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博物館著力展示國家發展魅力,表現民族文化風采,在科學、經濟、文化領域都充當著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是現代都市發展值得關注的文化基因庫。博物館在城市發展中能夠發揮兩方面的作用:一是作為城市的櫥窗,展現城市魅力,有利于城市更好地實施發展戰略;二是對各路游人產生較大的吸引力,有利于促進文化交流。
將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打造成品牌專題性博物館,需要以藝術和科技為手段,利用傳統與現代的媒體進行系統的包裝、粉飾,塑造卓爾不群的展示效果,反映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藝術的突飛猛進,物質生產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社會意識形態的革新,使其成為溝通交流的文化紐帶,科技、文化的特色展示窗口。
參考文獻:
[1]苗綠茵.藝術語境之于博物館空間設計中的表達[J].新視覺藝術,2012(3):75.
[2]鄒漸維.夷館建筑原真性風貌的當代文化價值:廣州十三行博物館復興樣式之思[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4(2):35.
[3]梁嘉彬.廣東十三行考[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348.
[4]王璐.視覺特性下博物館空間光環境的應用與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3.
[5]梁景紅.寫給大家看的色彩書2:色彩怎么選,設計怎么做[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172.
[6]石逸璇.手工技藝類非遺展覽設計研究[D].沈陽:魯迅美術學院,2021.
[7]楊宏烈.再論構建廣州十三行專題博物館[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