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問博
線索指的是貫通全篇、將文中的材料串聯起來的主線,它能使文章渾然一體,結構完整嚴謹。對線索的處理,有一個更“高級”的方式,就是明、暗兩條線索共同貫串全文,或并行,或交叉,拓展文章內容的廣度和深度,能更好地表達主旨情感,使文章內涵深刻而豐厚,提升感染力。
明線是從文章表面文字中能看見的貫串文章始終的,將文章聯系起來成為一個整體的脈絡,一般是故事發展的情節。暗線是相對來說要從文章中分析得來的貫串文章始末的線索,可能是人物的心理變化,可能是某個時代下社會思想意識的變更,還可能是貫串始終的人物關系,或暗中歌頌的人、事、物,等等。兩條線索巧妙配合,能為文章的構思增光添彩。
如何給一篇文章架構兩條線索呢?我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尋找切入點。
一、借用比喻類文題雙關義
對于比喻類文題,我們不妨讓題目具有兩重含義,一個是表層含義,可以作為明線;一個是深層含義,可以作為暗線。
如“陽光”這個題目,一方面可以寫自然環境中的陽光,在陽光下發生的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寫從人物、事件、環境中獲得的情感層面的啟迪和力量。前者是明線,后者是暗線。相類似的題目還有“梯子”“答卷”“溫度”“底色”,等等。我們在構思這些文題時,要先確定明暗線索的發展方向,梳理好兩條線索或如何并行發展,或如何相互交織;理清線索后,再往線索中添加具體內容。這樣構思出來的文章有骨架、有血肉,思路清晰,內容充實。
二、給暗線找一個情感載體
對于非比喻類文題,我們可以給暗線找一個情感載體,讓這個載體去體現暗線的發展,而明線則是一般層面的敘述。
如朱自清《背影》的兩條線索,一條是以時間的先后、地點的轉換為順序來記事寫人的明線:徐州見父、回家奔喪、南京送行、北平讀信,其中前兩件事寫得簡略,南京送行寫得詳細,諸如父親決定親自送子、過江、進站、買票、講價、登車、揀座、買橘、話別,每個細節都未放過,特別是買橘一事,猶如電影中的慢鏡頭一般,把過程完整地呈現,然后又轉入略寫,概括了父親的大半生;另一條是以“背影”為標志的、使作者思想感情起伏變化的暗線:文章開頭“點背影”、望父買橘“寫背影”、父子分手“找背影”、篇末再次“扣背影”,全文四次體現“背影”,有力地表現了作者感情的變化,反復照應了標題,使文章渾然一體。由此可見,“背影”就是貫串文章始終的一條內在的主線。這種將作者的情感借助“載體”表現出來的思路,值得我們在寫作時借鑒。
我們再以作文《運動場上的風采》為例,這篇作文要想寫成雙線結構,就可以把運動場上發生的人和事處理成明線,把“風采”具化為學生的身影,處理成暗線;明線串聯幾個故事,暗線串聯幾個跟“身影”有關的場景,這樣就構思出一篇雙線結構的作文了。
三、妙用插敘制造時空交錯
我們還可以通過制造“時空交錯”來架構雙線,即運用插敘的方法,主要事件是明線,插敘的事件是暗線,這樣就構成了雙線結構。
如劉慈欣《帶上她的眼睛》的兩條線索,“我”的活動是明線,年輕的地航飛船女領航員的遭遇是暗線,兩條線索交錯呈現,使故事情節集中緊湊,懸念迭起,情節更有張力。
我們再以作文《拉板胡的姥爺》為例,這篇作文要想寫成雙線結構,就可以把姥爺拉板胡這一具體事件作為明線,把姥爺愛拉板胡的原因及他的人生經歷作為暗線,兩條線索交錯,巧用這樣的構思,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雙線結構是一種有意為之的小技巧,它能豐富作文的內涵,更好地體現作文的主旨,展示出我們的巧妙構思,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