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思遠
體育思政育人,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要育學生的“體”,更要育學生的“心”和“靈魂”。自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以來,全國各級各類學校認真貫徹黨中央精神,切實落實各類課程思政教育,有“大水漫灌”[1]之勢,體育思政教育亦是如此。然而,體育思政育人畢竟不能搞成“運動式”宣傳,一,要謹防體育與思政育人“兩層皮”問題,形式上看似轟轟烈烈、聲勢浩大,但各說各話,待風頭一過,偃旗息鼓;二,不能僅靠“說教”思政育人,不深究體育思政育人的邏輯理路、規律與方法,表面化上夸夸其談或“蜻蜓點水”,皆難以取得思政育人成效。對此,教育部副部長吳巖就一針見血地指出,思政教育要切實解決表面化、硬融入、“兩張皮”等問題。那么如何提高體育思政育人效果和質量?本研究主要從“三化”與“三結合”兩個方面進行探討,以期形成體育育人與思政育人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推動體育思政育人向高質量發展,更好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體育思政育人有別于其他學科,這是由體育育人具身特性所決定的。過去,由于受到身心二元論的影響,體育教學只注重心智認知,忽視甚至貶損身體認知,背離了體育育人的本質。梅洛·龐蒂指出,人是通過自己的身體與外部世界進行互動,從而形成知覺,也就可以更進一步地認識世界,絕非意識先行[2], 身體是我們擁有一個世界的一般方式。身體認知規定了認知的性質和種類,構造了認知的屬性和結構,是人類認識世界、打開世界大門的基本方式和工具。因此,體育教學離不開身體參與運動,脫離開身體談體育教學理論、方法,猶如緣木求魚,很難收到教學效果。
受西方學制化課程體系影響,我們很容易把思政課程內容理解為德育知識,思政育人就是傳授德育知識的過程。實則不然,至少體育思政育人不然。思政育人的身體性既表現為對身體生理和神經結構的依賴,又表現為對身體在客觀世界中所經歷的特殊感知活動的依賴。具身認知科學認為,“心理過程受到身體,包括身體的形態、感覺系統和運動系統的影響”[3]。由此,體育思政育人應該是一種主體理性的身體認知,諸如友愛、團結、拼搏等,運用身體的特性和大腦神經結構所完成的有關認知、情感、意志和行為的感知活動,通過活動的身體投射建構著知覺與知覺世界的意義關系,并建構著知、情、意、行的完整過程[4]。如體育思政中的“愛國”,僅講“女排精神”,學生只能感性地“知、情”愛國,至于能否形成“意、行”愛國,則難以考量,也不得而知。如果把愛國微化為愛班、愛校,為班集體爭光,體現在體育競賽中克服種種困難,頑強拼搏,為班爭光,那么這種勇于奉獻、敢于奪標的“小愛”就會折射出其人格,體現出愛集體、愛國的情懷。因此,體育思政育人要從身體認知著手,按照具身認知規律進行體育思政育人,避免僅靠“說教”來思政育人。
體育中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和內容,體育教學如何把“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等宏觀的思政內容微化為更為具體的體育思政育人素材?這就需要對現有體育教學進行有效、合理的設計,否則,體育教學與思政教育就很容易落入表面化、硬融入、“兩張皮”的窘境。下面以排球教學為例,設計排球課思政育人教學單元(圖1)。

圖1 體育思政育人排球課單元教學設計流程
排球教學單元流程圖表明,體育思政育人是有層級的,在不同教學階段,根據教學內容,思政育人的目標是不同的。
在技術技能教學層面,主要有兩部分內容:一是從排球技術方面,包括墊、傳、接、發和扣球等內容學習和練習,提升排球技術水平;二是從排球專項技能方面,包括下肢力量、移動速度、心肺耐力等內容進行訓練。通過排球技術內容學習,培養學生刻苦耐勞、努力進取、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通過排球技能內容訓練,不斷提升學生身體素質,健全體格,完善人格,樹立生命至上的健康觀。
在品質品德層面,分別從排球教學競賽、年級等競賽和女排競賽聯系起來,通過競賽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團結友愛、齊心協力、責任擔當等高尚品質,同時,通過女排精神,包括祖國至上、團結協作、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等方面激勵學生,升華思政育人層級。
在精神價值層面,體育精神對體育實踐活動起著導向作用,并規定著體育文化模式的選擇。體育精神作為一種具有能動作用的意識,是體育行為的動力源泉,是一種心理資源[5]。通過對女排精神的解讀和渲染,向上層級,升華為家國情懷,愛黨愛國;向下層級,不斷激勵學生,實現學生從體育品質向女排精神看齊,逐漸升華為愛黨愛國。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一文中強調,所有知識都是從我們的感官認知開始的,所以,我們盡可能要把認知的事物放到感官面前,這表明情境學習的重要性。情境認知理論認為,人類認知活動是身體與復雜環境的耦合,是身體、人腦和世界所構成的認知動力系統協同活動的結果,從而保證道德在知、情、意、行上整體且和諧的發展[6]。體育情境化教學正是把體育教學內容放到有目的創設場景中,放到學生感官面前,有效激發學生學習情感,錘煉學生意志,培養學生德行。
體育思政育人教學設計層級化為情境化教學奠定了基礎。如何在體育情境化教學中植入思政元素,對提高思政育人效果具有重要意義。思政育人的結果——道德高尚,它既不可能通過個人內在良知的習得,也不可能僅靠外在文化因素的影響,而是行為主體在實踐(包括教學實踐)活動中,充分調動情感、認知、意志等因素,不斷與外在環境的各因素互相作用、影響、發展的結果。因此,體育育人有必要把思政育人嵌入體育具身化教育實踐和情境化教學中。如,排球課單元體育思政育人教學設計就是把思政元素“鑲嵌”在體育教學活動和情境中。體育思政育人過程如果脫離了學生的學習訓練環境,那么與思政相關的知識、理論及其道德規范便成了外加給學生的“他律”,這種外加的“他律”具有明顯消極性,結果就會導致學生言行不一,甚至失范、失德。
綜上,體育思政育人“三化”之間關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融互促、相輔相成的。具身化是教學設計層級化、教學過程情境化的邏輯基礎;層級化有利于體育思政育人目標的階段化,有利于教學過程的情境化;情境化是具身化的體驗場,是層級化的增效劑。因此,“三化”奠定了體育思政育人的理論基礎。
體育元素與思政元素結合是體育思政育人重要的實踐向度之一。體育教學中如果不能將體育元素與思政元素進行有效的結合、實踐,就難以實現體育思政育人的升華。體育中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如崇尚團結友愛、追求公平正義、提高精湛技藝、磨練意志品質和提升審美素養等[7],體育思政育人要把體育思政元素與學生理想信念與家國情懷、文化素養、道德修養、憲法法治意識等方面聯系起來,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勞動、法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心理健康等方面教育[8]。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使各類思政元素互融、互促,形成耦合效應,提升體育思政育人的效果,升華為愛國情懷、理想信念、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等,并使之內化為學生的精神追求,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
育“體”與育“魂”結合是體育思政育人重要的實踐向度之二。傳統的體育課程注重體能訓練和技藝傳授,輕視思想政治教育,沒有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體育教學的課堂中,雖育了學生的“體”,卻忽視了育學生的“魂”,結果培育出來的體育人才體格雖強健,卻沒有思想政治靈魂。體現在體育實踐教學中,部分體育教師過于專注于知識技能傳授,缺乏對國家、社會時事政治應有的關注,缺乏對體育思政育人相關資源的敏銳性、洞察力和鑒別力,難以將體育的學科資源和思政育人資源轉化為體育思政育人資源。當前,他們更多的做法是結合時政、國家體育大政方針、體育戰略取得的偉大成就等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情懷,通過重大的體育歷史事件、英雄人物故事激勵學生不斷奮斗進取和社會責任擔當等,這些固然很重要,但如果不能深深植根于體育本身去發掘體育課程中蘊含的大量思政元素,并將它們源源不斷地融入課堂教學,就難以形成體育思政育人的長效機制,也就談不上體育思政育“魂”。新時代學校體育把思政教育擺在育人的首要突出位置,不僅重視體能訓練和技藝傳授,更加注重體育教學的課程思政,實現體育育人與思政育人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不斷提升體育思政育人成效。
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結合是體育思政育人重要的實踐向度之三。近百年來,關于教師的“主導”與學生“主體”論問題久懸不決,欲理還亂。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強調,“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9],明確了師生在教學中的關系,指出了教師與學生在思政課中的地位和作用。
立德樹人,教師是關鍵,這是由教師的能力、責任和使命決定的。體育思政育人,從國家層面,教師要根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需求,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教學層面,要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啟發式、探究式和問題教學法等,模擬價值判斷情景(如甄別公平正義的案例),創設問題情境(如考驗團結友愛)等,激發學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體驗,堅定學生價值信念,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和認同。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結合過程中,學生并不是被動的,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以探索性、問題導向性的方式學習,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挑戰困難,突出自己學的“主體性”。教師在主導學生學習時,要著力提升學生的思考、價值判斷和價值分析等能力,強化突出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斷引導學生增強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用體育思政教育武裝學生的思想,督促他們勤思、善學、覺悟和篤行,把愛國情懷、強國志向和報國行為自覺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和現代化體育強國建設中。
從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至今,全國各級各類學校積極探索,廣泛開展各類課程思政育人,取得巨大成效。黨的二十大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要求,思政育人理應從形式上的“大水漫灌”逐步向高質量發展的內容上下功夫。體育思政育人,從學理上,要重視體育思政育人具身化,教學設計層級化和教學過程情境化研究,厘清體育思政育人邏輯理路,使體育思政育人科學化;實踐上,要深入進行體育元素與思政元素結合,育“體”與育“魂”結合以及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結合等實證研究,打破固有思維,精準施策,創新方法手段,不斷提升體育思政育人質效,為國家培養政治素質過硬的高質量體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