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鋒周 史紅亮 張慶新
“社群學習”起源于20世紀80-90年代的美國,推行這種學習方式主要想改變教師只關注自己的課堂,忽視課堂以外人際關系的專業影響[1],突出教師工作環境和教師群體之間的專業互動對教師個體產生的影響,通過構建學習社群,重視組織與團體發揮的專業學習動力,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決策與內省[2],從而形成合力,加強整個學校革新政策的成效[3]。
20世紀80年代以來,新任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一直都是教師教育研究領域的重點關注話題。從一名學生轉變成一名教師,并非是一個簡單的角色轉變,而是新教師、老教師以及新教師所處的多元的、復雜的環境之間的互動[4]。北京教育學院自2015年開始做新任中小學體育教師培訓以來,對北京市昌平區、順義區、懷柔區、大興區以及延慶區約800多名新任體育教師進行培訓,北京教育學院、區師訓與教研、學校三級聯動,在培訓過程中特別注重多元化的培養方式。
我國從20世紀50年代起,各地中小學就陸續建立起教研組、備課組等組織,這些可視作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1]。目前,這類學習社群在促進學校體育改革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體育教師接受外部信息的數量、渠道越來越多,對于教研組、備課組來說,大量的新任體育教師涌入中小學,也給教研組、備課組這種學習社群帶來巨大的挑戰。教研組、備課組這種學習社群如果不加以甄別、理解,而只會簡單模仿,勢必難以實現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工作。因此,急需建立更為科學、高效的學習社群,提升新任體育教師的學習力和學習效果,以保證他們能夠發揮自身優勢,甄別、判斷、挑選更加優秀的教育教學資源、教學方法,滿足高質量的學校體育發展需要。
自2015年以來,北京教育學院致力于建立更為專業、高效的新任體育教師“社群學習”培養模式,為新任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更加優質的“土壤”。
北京教育學院新任體育教師培訓中的“社群學習”是在正式培訓實施方案指導下的一種非正式學習方式[5]。根據《北京教育學院新任教師培訓方案》的要求,對新任體育教師的培訓為期一年,共分成三個階段,即從“站上講臺”到“站穩講臺”再到“站好講臺”,三段共計160學時,除此以外,還有新任體育教師在各自學校的教學實踐。對于職業發展初期的新任體育教師來說,面臨繁重的教學任務,北京市倡導“每天一節體育課”,“雙減”政策下的課后服務以及日常的課余訓練、競賽等,培訓的時間尤為可貴。培訓內容和新任體育教師面臨的繁雜工作相比,很不成比例。每位新任體育教師面對的教學對象不同,所在學校的軟硬件條件不同,在新課標發布后教材沒能及時跟上的情況下,非正式的“社群學習”方式就成為了正式培訓的有益補充。
新任體育教師的“社群學習”是群體學習、個人學習相結合的主動學習[5],是新任體育教師統一培訓之外的個性化學習。社群學習不僅僅體現為正式培訓的有益補充,還體現為群體學習之外的個性化學習。在正式的培訓體系中,使其對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組織與實施、教學評價等體育課教學常規有了深入了解,但每個新任體育教師在具體執行中,又面臨許許多多的小問題、小麻煩,對于一些較為集中的問題,可以在正式培訓中解決,對于一些較為個性的問題,則只能通過社群學習這種非正式學習方式解決。因此,社群學習對于新教師來說,也屬于個性化的學習,個人根據自己遇到的問題,在社群中展開提問,其他學員和指導教師對該問題進行分析,傳授相應的解決辦法,這些解決方式的策略對于新任體育教師來說就是一種主動建構的過程,也是主動學習的一種體現。
新任體育教師的“社群學習”是多點觸發、移動化、碎片化的泛在學習方式[5]。由于新任體育教師的社群學習屬于個性化的、非正式的學習,因此,其學習內容大都是小問題,小麻煩,體現出社群學習的碎片化特征。同時,新任體育教師遇到的問題是隨時隨地的,需要在短時間內提供解決策略,用點對點微信和微信群快速提供解決策略,實現了社群學習的實時性和移動性。同時,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因為參與的人多,每個人的看法也并不一致,這就導致了社群學習中多點觸發,盡管是一個新任體育教師提問,但多位體育教師回答,又引發更多的體育教師思考,產生新的想法,研究性學習就可以貫穿其中。
新任體育教師的“社群學習”是新任體育教師自我定制的混合學習[6]。混合學習是面對面課堂學習和在線學習兩種方式的整合。新任體育教師的社群學習是面對面的學習和在微信中或微信群中的不見面的學習混合產物。在這個過程中,既有首席培訓師、班主任、教研員、學校師傅等人對新任體育教師的引導、啟發、監控,又有新任體育教師根據自身遇到的教育教學問題,在線的或面對面的主動提問、主動反思、主動建構。
北京教育學院在新任體育教師培訓中“社群學習”培養模式首先要考慮該培養模式的定位問題。由哪些人構成?達到什么效果?周期多長?選擇什么內容?學習的頻率等問題。主要從以下問題考慮定位問題。1.人員構成突出多元化。首席培訓師、二級學院領導、教研員、任課教師、新任體育教師等多種人員構成。2.“社群學習”的價值突出新教師的“三力”培養,即新任體育教師自身職業發展的能力、助力學生發展的基本能力和勝任學科教學的基本能力。3.“學習社群”的周期注重短績效和長期接軌,新任體育教師正規的培訓為期一年,“社群學習”培養模式在這個周期根據培訓需求注重短期績效,而線上的“社群學習”培養模式則可以延續2~3年,同時也積極與優青教師培養、骨干教師培養接軌。4.“社群學習”的頻率注重與時事、與新教師第一年職業發展的三階段緊密結合。“社群學習”圍繞國家在學校體育方面的最新政策文件等內容開展不定期的學習,隨著培訓的逐步深入而逐步跟進。
北京教育學院新任體育教師“社群學習”培養模式的目標首先是要服務于總的培養目標,即讓新任體育教師能夠勝任教學。為此通過該培養模式,新任體育教師可以堅定自己的職業信仰,對學校的工作流程、工作內容等有較為深刻的認識;對自己的教授對象——學生有深刻認識,新任體育教師對于一、二年級的小學生,常常舉足無措,通過正規的培訓對共性的小學生身心發育特征有了全面了解,通過“社群學習”可以學習一些個性學生個例的處理方式。同時,社群學習模式還注重了教學內容的連續性,即讓新任體育教師對小初高一體化的教學內容都有所把握,保證了中小學體育教學的一致性。在培養模式中注重了新教師、優青教師、骨干教師等各層次教師的職業發展需求,讓新教師在結束培訓后能順利和以后的培訓無縫銜接。
新任體育教師“社群學習”培養模式注重突出新教師的主體性,發揮新任體育教師的自驅力。開放社群管理,讓新任體育教師自己選擇自己要學什么,突出“社群學習”培養模式的非正式性和針對性。同時,在學習內容上都與“我”有關,例如,小學一年級隊伍調動技巧,主要針對剛入校的小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開展相應的討論并形成解決策略。對于老教師傳授的經驗、新教師提供的好點子,其他的新教師都積極回應,很多新教師在自己的班級中進行了實踐,并及時將實踐經驗反饋到“社群學習”中,提升了“社群學習”的黏性,提高了新教師的參與感,同時也在新老教師、新新教師之間搭建了感情溝通的橋梁。“社群學習”不像正規培訓,通過營造一種快樂學習的氛圍,吸引住學員的注意力,比如通過問題接龍、不斷做任務等方式增加趣味性。
新任體育教師的“社群學習”以內容為王,給予體育教師實實在在的收獲感。如,社群中的難點求助。新教師之間、新教師與培訓者之間都可以通過該途徑尋求解決辦法。例如,新教師在大單元這個問題上,在新課標、教學內容、教材之間的關系上,主動求助,“社群學習”培養模式,通過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面幾種途徑幫助新教師解決遇到的問題。新教師還通過“作業”反饋的形式,反饋到“社群”中,好讓更多的新教師知道實踐后的效果,也通過效果反饋提出了更多新的問題和想法。對于許多抽象的知識來說,只有放在實際的案例中才能更好地與現實相結合,所以案例分析是非常好的學習轉化方式。例如在進行體育教學的組織和實施環節,通過觀摩對比優質教師和新任教師的同課異構,實現從教學設計思想、理念到教學實施全過程的分析,突發事件的處理藝術。此外,“社群學習”培養模式中注重了培訓資料搜集的可視化。讓內容可以看得見,讓所有的學習干貨可視化。通過思維導圖等畫圖軟件,對教學內容等進行結構化、可視化處理,讓新任體育教師對體育教學內容有全面的把握。
新任體育教師在“社群學習”培養模式中的獲得感體現在分享與展示上。分享,不管是日常的研討還是線上的追問,每位新教師都要談自己的看法,通過組織者不斷地追問,提高新教師對一些問題的認知深度。例如:大單元,僅僅是指課時多嗎?不是。18課時一個大單元,這個18是怎么來的?18課時的內容是拼盤嗎?通過首席和二級學院等相關部門和人員的努力,幫扶新任體育教師一點一點輸出學習成果。一部分新教師進行了“有貨”的展示,學員根據特長進行內容輸入,如新任體育教師做了關于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中健康內容的科學性,從醫學、保健學、康復學的角度來看小學生的健康教育話題。在一點一滴的見解、一字一句的分析中,一節一節的展示課中,提升了新任體育教師的自信心,部分新任體育教師在自己擅長的運動項目教學中逐步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特征。
對于新任體育教師的“社群學習”培養模式而言,存在的問題或潛在風險也是存在的。如,學習社群中沒有人發出疑問,或者學習社群內幾乎沒有人有機會或很少有人愿意去質疑一些問題。新教師作為學習社群中的一分子,他們之間不愿意互相批評。具體而言,有以下一些問題值得注意。
1.“權威人物”一家獨大
有些成員對自己擅長的領域有強烈的“權威意識”,認為其他人都必須向他請教,他提出的觀點不容反駁。這會導致學習社群中原本熱鬧的場面變得“寂靜無聲”。
2.產生“派系”并相互對立
由于新任體育教師中很多人都是研究生學歷,他們對于問題的探討很投入,但因為各自的想法、興趣等不同導致對抗,最終形成幾個“派系”,對于問題的探討變成對于人身的攻擊。
3.教條化與平庸化
由于社群學習中會有許許多多的好點子、好建議,新任體育教師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非常有效,導致其守著這些方法不會變通,逐漸走向教條。另一部分人則總是享受學習社群中的成果,失去了主動探索和主動實踐的動力,成為社群學習中的平庸者。
1.進一步增加“社群學習”培養模式中人員的種類,樹立平等意識
在一個“社群學習”培養模式中,盡管學校體育的研究者、一線的特教師、教研員是權威人物,但面對新入職的體育教師,也會以平視的角度來看待新教師,權威者不是發號施令的人,而是抽絲剝繭分析問題的人。增加“社群學習”中人員的種類可以稀釋這種權威性。
2.提高任務內在沖突減少人際沖突
面對一個問題,不同的新教師、不同的研究者都會有不同的觀點,這在“社群學習”開始之初就是非常明確的。每個“社群學習”成員在反對某個人的觀點時,不能一味地反對觀點,而是要對論點所支持的論據提出意見。這樣可以避免將任務內容內在沖突變成人身攻擊。
3.注重點對點的交流
尤其是培訓中的首席培訓師和班主任,對新教師和專家都了解,可以通過點對點——首席和新教師、首席和專家先交流(或后交流),讓每一個成員都參與其中,這種點對點模式可以有效地預防“社群學習”中某個人不動腦子,逐步走向平庸。
新任體育教師的“社群學習”是北京教育學院多年組織實施新教師培訓中的重要渠道,在助力新任體育教師專業發展方面成效顯著。建立新任體育教師的“社群學習”培養模式需要有準確的定位、規范的組織實施辦法和與輔助教師培訓的目標定位。同時,需要注意“社群學習”培訓模式中容易出現的“權威人物”一言堂、派系和教條化等問題,保證“社群學習”培養模式的良好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