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峰光 梁吉濤 何紅梅
新教師,即新任教師,是指已經完成了所有職前培訓課程的教師,已經取得相應教師資格證書,并受聘于某個學校,正處于從事教師這個職業的起始階段。美國學者科南特在著名的《美國的教師教育》一書中明確提到:初入教師行業的前兩年是教師成長和發展中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充滿困難和考驗的過渡時期,這一時期的經驗直接影響教師今后的發展。剛入職的體育教師懷抱著對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的工作熱情,懷揣著“一專多能”運動技術與體育理論知識、零碎的中小學體育教育教學實踐經驗,憧憬著此后的體育教師職業生涯;當從走進學校、走入課堂、面對學生的那一刻起,發現理想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差距。如何面對現實,盡快解決遇到的課堂實際問題;如何面對學生,盡快了解、熟悉他們;如何面對課程,盡快實現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轉化都至關重要。
我國各級各類部門都非常重視新教師的入職、在職培訓工作,在培訓中給予新教師這一群體特殊的關注。本文通過構建新教師“六個一”培訓行動,引領新教師認識課堂、認識教材、認識學生,正視問題、解決問題,促使新教師盡快適應中小學的教學節奏,盡快實現從學生到教師的角色轉換,意義非凡。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教師上好一堂課要做畢生的準備。體育課由學習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步驟、學法與教法、運動負荷、安全防范措施和教學反思等基本要素構成,體育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面對面進行教與學的認知活動和情感交流的過程,教師應該根據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精神,培養核心素養為基本追求,有效地實施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
在入職前夕開啟新教師培訓,以“上好第一節體育課”為任務,通過備課、說課、模擬上課等培訓內容,聘請一線有經驗的優秀教師,幫助新教師認識體育課的多個要素、各個步驟等,為新教師“站上講臺”“上好第一節體育課”助力。
在整個新教師培訓期間,培訓重心始終指向“上好一節課”,即體育課堂教學,始終以提升體育新教師課堂教學實踐能力為宗旨,關注他們在入職初期的體育課堂,通過觀察新教師的體育課堂教學實踐,診斷他們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并給予問題解決的方法、措施,始終圍繞著體育課堂教學實踐這一任務展開培訓。
培訓中構建不同層次的“體育教學課堂”范例,新教師以學徒的身份觀察或觀看不同層次課堂現場教學或錄像來學習教學技能,觀察、參與真實情境中的專家實踐,發現專家的實踐策略如何與理論、概念知識相契合,發現不同層次體育課堂授課教師們是怎樣利用學校環境、場地、器材等各種資源的。具體不同層次的教學課堂見表1。

表1 體育新教師培訓中不同層次的“教學課堂”構建
專項教學內容是新教師在設計教學計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對個人體育特長進一步的延伸和提高。新教師在職前教育習得了三大球類、三小球類、體操、武術、田徑等專項特長,在培訓中新教師鼓勵發揮個人專項特長,從自身的運動專項特長項目出發,提升教學設計、教學實施能力,進而促進新教師成長與提高。
教師教學基本功是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經驗總結,對于體育教師而言,有課前、課中和課后教學基本功,包括教學設計、導入、講解、示范、組織、教法運用、肢體語言、診斷與糾錯、反饋、小結與放松、評價、教學反思、評課能力等。而在面對中小學生多個運動項目教學內容時,首先選擇自己的運動專項項目,不僅能更加清楚自己的專項運動項目的技戰術內容,而且更加熟練掌握自己的專項運動項目的技戰術動作,這樣有利于新教師更準確地把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難點;同時在課堂中新教師更能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解,為學生建立起初步的動作表象,為掌握動技術打下基礎。另外,自身專項特長項目嫻熟、準確、優美、利落的動作技術示范,使學生在頭腦中留下比較深刻和清晰的動作表象,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動作概念,進而激發學生的練習積極性。最重要的是,在面對自身熟悉的項目教材內容時,新教師更加自信,更能把握設計、講解、示范等教學基本功的要點,久而久之,也夯實了自身的教學基本功。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核心素養、大單元實施要求等理念,需要教師在針對某一項目內容進行深度學習,要促進學生理解、運用、解決問題等能力發展,有別于枯燥、機械、淺嘗輒止等特征的淺層學習。新教師經過職前長期的學練專項,不僅清楚該專項的理論知識,而且熟練掌握專項的技戰術、動作技術等,因此在針對自身專業特長、專項進行課堂教學時,能更準確地選擇教學內容,更好地把握教學重點和難點,更能發現學生在學練過程中的正確、錯誤做法等,并給予針對性、有效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自覺實踐,培養學生分析、解決能力以及創新意識,達到深度學習目的。
體育教學文件由多個環節構成,包括學段、學年、學期、單元和課時體育教學設計,而單元和課時教學設計直接關系著課堂教學實踐,單元教學設計可以使一學期某項主要教材的教學成為一個整體。而《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設計專項運動技能的大單元教學;大單元教學是指對某個運動項目或項目組合進行18課時及以上相對系統和完整的教學。但體育新教師往往只能關注到一次的課時教學計劃,不能從單元視角來構建課堂教學,因此在體育新教師培訓中,提升他們“單元”視角構建體育課堂教學的意識和能力,至關重要。
在入職初期,鼓勵新教師觀察和模仿老教師。模仿可以直接指向教學文案、教學行為以及教學方法等,通過模仿,有效地幫助新教師盡快熟悉教學工作。首先,新教師可以直接模仿老教師相對成熟的單元及課時教學設計,由師傅提供其工作中積累的相對成熟的單元及課時教學設計,新教師結合所在學校、學生、教學資源的實況,稍作修改,進行模仿性的教學實施,有助于他們初步認識到“單元”視角構建體育課堂的思路、方法。其次,通過“單元”,容易把握知識間的橫向、縱向聯系,避免孤立地講知識,引導新教師建立結構化的知識網絡,進而提升他們的教材分析能力。
在新教師備課、上課過程中,基于“單元”提供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教學目標確定依據、原則、規律、課堂教學方面的專業指導,要強調教學單元的連續性,并能從教材重點的突顯、教材難點的突破出發,強調課堂教學的循序漸進性、邏輯性,并從單元教學目標的達成來評價“單元”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師成長過程中,總會有一些人對自身成長產生影響,尤其在入職初期出現的關鍵人物對新教師的影響會更加深刻和久遠。老教師作為新教師的良師、同行的益友,教研員作為新教師的實踐導師,還有支持體育工作和關心新教師的學校領導,都可能成為新教師在入職初期專業成長的關鍵人物。認知學徒制所提出的情境認知的理論,旨在強調提供真實情境的學習環境,并且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學習借助于學習活動本身來認識所要學習的知識,同時在認識過程中,間接影響對知識本身的詮釋與應用,強調人類學習的認知特性[1]。
認知學徒制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者浸潤在真實的情境中,在專家(師傅)的指導下進行問題解決,通過實際操作(教學實踐)逐漸獲得專家(師傅)的專長和默會知識。認知學徒制的目標,就是為了創造解決問題的情境,以把師傅的默會知識展示給學徒,將這些過程可視化,好讓學徒去觀察、復演和實踐。因此,新教師可以以學徒的身份,為了達成越來越有知識的目的,從那些能干的他人(師傅、老教師)那里學會思考、辯論、行動和互動,和他們一起做事。他們可以反復觀察師傅執行目標過程,即教學示范;然后學徒再在師傅指導和幫助下嘗試執行這個過程,即教學過程。新教師在實踐中觀察、模仿老教師(師傅)的課堂教學實踐,有利于他們盡快熟悉并掌握課堂教學實踐理念及方法。新教師和教學師傅(指導教師)結成一對一的師徒關系,老教師為新教師的備課、教學、課堂管理提供指導,使新教師盡快掌握課堂技巧、提高教學技能,新教師通過聽課、模仿,改進自己的教學,促進成長,有老教師對新教師的指導和示范,為新教師架起了由理論到實踐的橋梁,使新教師少走彎路,縮短新教師適應工作的時間,促進新教師的成長發展。
認知學徒制強調,“工作”是驅動力,學徒逐漸掌握任務不是為了一個遙遠的、象征性目標(例如證書),而是為了完成任務。作為學徒的學習者通過真實的任務觀察作為師傅的指導者,觀察師傅執行真實任務時的領域知識的呈現、教學策略的使用、溝通技巧的處理等,學徒從中學習將來自己執行同樣真實任務時可以使用的技能技巧;同時師傅觀察學徒執行真實任務的操作,并結合學徒的實際情況給予指導、提供腳手架等幫助和支持。一方面,在體育新教師培訓中,將重心始終指向體育課堂教學,抓住體育新教師工作場所的實踐活動,始終以提升體育新教師課堂教學實踐能力為宗旨,關注他們在入職初期的體育課堂,診斷他們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原因,并給予問題解決的方法、措施,圍繞著體育課堂教學實踐而進行真實任務的學練。
另一方面,認知學徒制的教學策略有示范、教導、提供腳手架并逐漸撤除、表達、反思和探究,來培養學徒成為一個能獨立思考及問題的解決者。因此,在體育新教師培訓中,構建了多個不同層次的“體育教學課堂”,體育新教師以學徒的身份觀察或觀看不同層次課堂現場教學或錄像來學習技能,去觀察、參與真實情境中的專家實踐,發現專家的實踐策略如何與理論知識、概念知識相適合,發現師傅是怎樣利用社會和真實環境中的各種資源等。
在教育領域,沃克(Walker·R)1976年在研究教師職業時提出了關鍵教育事件概念。關鍵教育事件是指發生在教師個人專業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我國學者湯立宏從當事人認知變化的角度出發,認為所謂的關鍵教育事件,是指那些能強化當事者(或者參與者)的原有教育認知或者引起當事者(或者參與者)原有教育認知沖突的事件。它可以是一個完整的事件過程,也可以是一個重要的片斷,或者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細節。關鍵人物和關鍵時期是關鍵教育事件的兩個核心要素。關鍵教育事件的價值在于揭露教師的習慣、傾向是如何影響教育教學的,進而增強其對實踐的理解并行動。如果在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發現某個事件可能存在問題,接下來就要探討這一問題,使疑難從常規轉向關鍵,再轉向行動。
在教學細微情境處捕捉關鍵教育事件。在教師的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關注習以為常的細節、關注司空見慣的小事、關注普遍存在的隱事,從細微之處發現精彩、智慧、偉大。例如,在一堂小學一年級學生的立定跳遠課的開始部分中,教師采用“想想哪只手拿碗,哪只手拿筷子”提問,為提醒學生馬上要進行“隊列練習”需要分清左、右方向,但這樣的提問并沒能讓學生及時明確左、右方位,而這樣一個簡單的提問就能反映出新教師沒有準確把握小學一年級學生的直接思維學習特點[2]。
在矛盾現象中捕捉關鍵教育事件。在教育教學中,關注矛盾,關注現象與本質的矛盾、關注課前預設與課中生成的矛盾、關注教學形式與內容的矛盾、關注教學方法和策略的矛盾、關注教學目標和任務的矛盾,從矛盾中捕捉關鍵教育事件。
在疑難困惑中捕捉關鍵教育事件。在教育教學中,關注課堂中突發意外疑難困惑、關注認識問題疑難、關注操作應對疑難、關注選擇困惑疑難等,捕捉關鍵教育事件。例如,在一些足、籃、排教學課堂中,總能看到不用旁邊的球場反而用操場的跑道來上這些球類課,為什么?而且上足、籃、排內容的體育課,和上田徑、體操類項目采用同樣的程序、同樣的教學方法,這樣的處理有問題嗎?認真思考后,才發現這些課堂中的教師沒能關注到足、籃、排球類運動的項目特征,只重視了獨立技術的教學,而忽視了球類項目中的戰術、對抗、比賽、情境等項目特征。
提煉過程指的是把感悟到的、選擇好的教育事件敘述、表達出來。如何把關鍵教育事件的發生了什么、教師做了什么、結果是什么三個要素敘述清楚、描述明了,讓教育事件表達得清晰、順暢、簡約、生動,具有一定的可讀性。事件的敘述要盡量簡約明了,事件敘述要突顯問題疑難,事件敘述要生動,事件敘述要有細節的鋪墊。
闡釋是創造關鍵教育事件的重中之重,闡釋是對客觀實踐就事論事的認識,是對事件本身特定意義的挖掘和再認識。闡釋是指對選定的教育事件,運用創造性思維進行有針對性的解釋,進行針對教育事件的意義作用探尋、理論的提煉以及智慧經驗的積累等。
總之,經過新教師獨立或者團隊合作認識后,可以從原來的淺層走向深層的事件認識、從事例走向事理的事件理解、從認識走向智慧的事件升華,最后形成相關事件、相關問題的新觀點、新見解。
在新教師培訓中,全體學員會走進新教師學員所在學校看新教師或者新教師所在體育教研組其他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該新教師如何完成自己授課任務以及協調教研組同事的授課工作、如何統籌協調授課班級和授課內容等學校體育工作事宜、如何組織溝通看課活動的各種后勤服務工作,通過辦好一次看課活動,提升新教師的人際交往能力。
看課議課活動一般有看課前會議、看課、看課后研討和教學理念的重構三個步驟組成,新教師培訓項目負責人確定好看課要點;授課的新教師以及他們所在學校體育教研組同時備課、說課、上課,通過課后議課活

表2 不同層次的看課評課互動人員
在參與培訓的新教師學員中,新教師會主動或被點名,組織一次或多次看課活動,組織培訓班全體學員走進他們所在學校,觀看他們的體育課,并對體育課進行診斷、研討,促使從自己的重要他人中反觀自身的優勢、存在的問題等;同時在完成看課活動過程中,和學校領導、體育教研組領導以及同事協調看課活動,誰上課?上什么課?誰主持活動?怎么主持活動?在哪上課?在哪研討?與體育教研組的集體備課與說課,與新教師培訓負責人、班主任的協調等工作,大大提升了新教師統籌安排活動的能力。
總之,新教師培訓關注體育學科特點、關注體育新教師的特殊問題和挑戰等,通過構建“上好一節體育課”“教好一項運動項目”“寫好一份單元教學設計”“跟好一位實踐師傅”“講好一個關鍵教育事件”“辦好一次看課活動”六個培訓目標,設置六個目標下的具體培訓課程,并以此六個評價要點來衡量體育新教師是否達成培訓目標,以及來衡量體育新教師培訓的實際效果,真正幫助體育新教師通過培訓實現理論到實踐、學習到教學的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