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志雪, 王 輝, 熊本海 , 石芳權
(1.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動物營養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3;2. 甘肅省西和縣畜牧獸醫站,甘肅隴南 742100)
根據農業農村部第194 號公告的要求,2020年1 月1 日起退出除中藥外的所有促生長類藥物飼料添加劑品種。禁抗令的實施,使養殖產業鏈受到了很大影響。目前,飼料全面禁抗是繼非洲豬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后, 我國畜牧業面臨的又一個新的挑戰。發展綠色養殖,減少養殖過程中抗生素的使用,提高畜禽的抗病能力已迫在眉睫。酚類化合物是植物次生代謝的產物, 具有很強的抗氧化能力,有益于動物的健康,可作為動物的天然飼料添加劑。 此外, 農業副產品是酚類化合物的極好來源,可用作畜禽飼養中的功能性成分,有較廣泛的市場前景和應用潛力。 同時有利于更好的發展綠色健康的畜牧業,增加畜禽產品出口銷量,確保人類的健康,也有利于提高畜產品的經濟價值,創造更高的社會效益。
酚類化合物是植物次生代謝產物, 主要來源是植物組織,如谷物、蔬菜、水果、樹木及其提取物等(Xu 等,2021)。 可定義為具有苯環和一個(苯酚)或多個(多酚)羥基的化合物。在食品工業中應用的酚類化合物主要有:(1)具有一個芳香環的酚酸,進一步細分為羥基苯甲酸(如原兒茶酸、香草酸和丁香酸)和羥基肉桂酸(如雙香豆素、咖啡酸和阿魏酸),這些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與其分子中羥基的數量有關;(2)類黃酮(如黃烷醇、黃酮、黃烷酮、異黃酮、花青素),它們是天然酚類中最大的子類, 其結構由排列在兩個苯環和一個雜環中的15 個碳骨架組成;(3)由兩個羰基組成的醌(例如苯醌、蒽醌);(4)水果中富含的單寧,由醌或類黃酮形成;(5)含有苯環和α-吡喃酮環的香豆素,具有潛在毒性,但如果使用得當,其可發揮較好的抗菌活性;(6) 木脂素;(7) 二苯乙烯;(8) 姜黃素(Gadde 等,2017b;Viveros 等,2011;Franz 等,2010)。 植物精油或揮發油類具有獨特的香氣,由幾種酚類化合物混合組成。 用于食品工業富含酚類化合物的精油通常由牛至(香芹酚、百里香酚)、丁香(丁香酚)、香菜(芳樟醇)、生姜(桉葉醇、冰片、香葉醇、姜黃素)、迷迭香(迷迭香醛、迷迭酸)、百里香(百里香酚、香芹醇)和薄荷(薄荷醇)制備而成(Giannenas 等,2018;Pateiro 等,2018)。
酚類化合物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具有顯著的抗氧化活性,抗氧化物質通過捕獲自由基、還原氧、結合金屬離子、消除氫過氧化物、吸收紫外線等作用來阻礙氧化反應(Aminzare 等,2019;Fernandes等,2018)。 類黃酮中的酚亞基也可以作為金屬螯合劑,主要針對Fe3+,抑制氧化過程(Maqsood 等,2014)。同時,許多酚類化合物是有效的抗菌劑,其通過破壞微生物細胞表面和細胞質膜的穩定來實現(Pisoschi 等,2018;Rempe 等,2017)。 這會導致細胞壁和細胞內各種細胞器的不可逆損傷, 細胞區室的凝固和細胞內酶的抑制。 特別是疏水酚類化合物與微生物細胞膜的脂質雙分子層結合,導致其結構破壞和完整性喪失(Devi 等,2010)。 此外, 一些酚類化合物也具有其他有益特性, 如免疫、抗炎、促進腸道健康等。 膳食中添加多酚可以提高動物的生產性能和氧化穩定性(Starevi等,2015)。報道稱作為天然代謝產物的酚類化合物可以對抗氧化應激, 而這種應激與嚴重的代謝紊亂相關, 會對細胞和細胞外大分子造成損害(Furukawa 等,2017)。 酚類化合物中除了單寧、皂苷和有毒生物堿外, 大多數植物提取物在動物飲食中沒有顯示出抗營養作用。
2.1 索氏提取法 索氏提取法是將粉碎的樣品放置在木桶中, 然后放在回流冷凝器下收集瓶上方的提取室,加熱瓶中添加的溶劑產生蒸汽,在冷水下凝結后回到樣品收集器中,最后,從加熱瓶中提取水溶液的過程(Alara 等,2021)。 此方法需要的裝置相對便宜,并且能產生較高的酚類提取率,但也存在一些缺點:(1)使用大量有害有機溶劑會對環境造成污染;(2)提取時間長;(3)由于光、空氣、 高溫和酶促反應等內部和外部因素造成對目標組分的干擾和降解(Khoddami 等,2013)。 提取多酚常用的溶劑有甲醇、水、氯仿、正己烷、乙醇、丙醇、乙酸乙酯和丙酮等(Zhang 等,2018)。 這些溶劑的極性不同,因此,它們對植物化學物質的提取有不同的影響。 目前人們對于萃取多酚的最佳溶劑仍有疑問。例如,與甲醇、水和乙醇相比,丙酮被證明能有效地從荔枝花中提取多酚 (Liu 等,2009)。然而,另一項研究報告稱,水是從核桃綠皮中提取多酚的更好溶劑 (Fernandez-Agullo 等,2013)。還有研究發現,與絕對有機溶劑相比,水溶液和有機溶劑的混合萃取效率更高 (Metrouh-Amir 等,2015)。 目前沒有公認的最佳萃取溶劑,一般認為多酚在極性較高的溶劑中溶解度較高,萃取效果最好。 萃取溶劑的選擇需要基于以下因素:溶劑的極性、沸騰溫度、黏度、穩定性與安全性以及可重復性。 由于多種因素包括共軛水平和多個羥基的存在對多酚的提取具有一定影響, 因此在萃取之前要進行事先測試和調整最佳溶劑。
2.2 微波輔助提取法 微波能夠穿透植物材料并將能量傳遞至細胞內, 使得細胞破裂并釋放其中的物質。 微波輔助提取法通過微波輻射能量來加熱溶質-溶劑混合物, 產生的熱量有助于溶劑向植物樣品中擴散, 同時促進化學物質向樣品外擴散(Alara,2019)。 微波輔助提取法已被用于包括酚類物質在內的幾種植物化學物質的提取,其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和更少的溶劑消耗條件下提供更高的多酚提取率(Alara 等,2018)。然而,當使用該技術提取多酚時,還需要考慮樣品的類型、溶劑的類型和純度、微波應用的功率和時間、樣品可用表面積以及操作溫度等。 最關鍵的因素是溶劑的類型, 在選擇溶劑時必須同時考慮其對酚類化合物的親和力和微波能量吸收能力 (Zhang 等,2011)。 己烷或二氯甲烷則不適用于微波輔助提取,因為它們不能在微波輻射下加熱。 其他溶劑,如甲醇、乙醇或水,具有良好的微波吸收能力,容易升溫,可以縮短微波功率的應用時間,并且這些溶劑對熱不穩定性化合物沒有嚴重影響, 因此適合在工藝中使用(Dudley 等,2015)。
2.3 超聲輔助提取法 超聲輔助提取利用微小氣泡爆炸引起的機械影響,使組織快速分解,從而促進植物化學物質擴散到溶劑中, 是一種簡單且低成本的方法(Shirzad 等,2017)。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使用超聲輔助提取植物中的多酚(Yu 等,2017)。 提取過程一般需要使用20 ~2000 kHz 頻率的超聲波來增加細胞壁的通透性。 與其他提取技術相比,超聲輔助提取可以更快、更好地提取多酚,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化合物的分解(Vinatoru,2001)。報道稱超聲輔助提取在提取迷迭香和鼠尾草酸方面比傳統提取技術更有效 (Zu 等,2012)。還有報告顯示, 使用超聲輔助提取法從云杉樹皮中提取多酚的最高提取率為13.20 mg/g(Ghitescu等,2015)。 使用超聲波輔助提取增加了多酚在提取溶劑中的溶解度, 減少了化學回收所需的溶劑體積。 較短的超聲時間和較低的超聲溫度有利于酚類化合物的提取和保存。與傳統方法相比,超聲輔助提取法是最簡單、最便宜的提取方法之一,可以在各種溶劑中快速操作, 適用于工業用途的大規模制備(Lee,2007)。
2.4 酶輔助提取法 近年來,酶輔助提取法逐漸被應用于植物酚類物質的提取。 利用酶分解細胞壁使細胞質內容物釋放到提取液中, 從而提取多酚化合物(Puri 等,2012)。木質素是一種堅韌的植物細胞壁成分, 大多數植物化學物質通過氫鍵或疏水鍵與木質素結合,難以獲得,因此,需要酶處理來促進與木質素結合的植物化學物質的有效釋放(Gomez-Garcia 等,2012)。 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 果膠酶等經常被用來提取植物中的酚類化合物,其可以水解細胞壁木質素,并提高提取效率。張悅怡(2015)采用超聲輔助提取法和酶輔助提取法提取五味子中的酚類物質, 相較于超聲輔助提取法(1.19%),酶輔助提取法(2.13%)的酚類物質提取率更高。 De 等(2016)認為,酶輔助提取法是從釀酒廢料中更好地提取碳水化合物結合酚的替代技術。 此外,這種方法用水作為溶劑,代替有機溶劑,因此被認為是一種環保的提取方法。
3.1 提高免疫力、增強免疫功能 酚類化合物已被證明具有免疫增強作用, 在日糧中添加酚類化合物可以改變和穩定雞的腸道菌群并減少腸道中的微生物毒性代謝物,從而緩解腸道免疫應激,增強免疫功能。 酚類化合物對免疫功能的基本作用方式是產生免疫球蛋白和分泌細胞因子, 增強吞噬作用,促進干擾素γ(IFN-γ)釋放(Christaki 等,2020)。多酚可通過影響MAPK 和核因子κB(NF-κB)信號通路激活單核細胞,增強吞噬反應(Artuso-Ponte 等,2020)。 酚類化合物也會增強十二指腸功能和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從而加強雞的免疫功能和生長性能(Adaszyńska-SkwirzyńskaSzczerbińska,2017;Sheoran 等,2017)。此外,膳食多酚通過刺激免疫球蛋白和抑制促炎細胞因子的分泌來改善雞的腸道健康和免疫力(Lipiński 等,2017)。酚類化合物也可以發揮抗氧化酶的過度表達,從而下調炎癥反應(Rubió 等,2013)。 報道稱,精油的抗炎特性與涉及各種細胞因子和調節轉錄因子的信號級聯反應以及它們的促炎基因表達能力有關(Miguel,2010)。 同樣,不同的生物堿(異喹啉、乙酰水楊酸)也被證明具有抗炎作用,因為它們可以降低促炎細胞因子的表達 (Soler-Vasco 等,2016)。 富含酚類化合物的生物堿可以通過抑制NF-κB 的激活來影響炎癥級聯反應,從而對腸道健康發揮作用(Artuso-Ponte 等,2020)。 植物類黃酮染料木素(5 mg/kg)和橙皮苷(20 mg/kg)已應用于受脂多糖(LPS)刺激的肉雞,并顯示出對免疫刺激和改善腸道形態的有效作用(KambohZhu,2014)。 飼糧中添加150 mg/kg 富含皂苷的無患子可提高肉仔雞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應答, 且對最佳體重無不良影響(Bera 等,2019)。 在LPS 刺激下的肉仔雞中,飼糧中添加200 μL/L 的香芹酚精油作為酚類化合物可以阻止炎癥細胞因子的表達, 從而確保香芹酚在肉仔雞中的抗炎作用(Liu等,2019)。 研究表明,500 mg/kg 的酚類化合物白藜蘆醇可通過抑制熱應激引起的不同信號通路,如NF-κB、MAPK 和PI3K/AKT 來調節黃羽肉雞的免疫功能和炎癥反應(He 等,2019)。 以上研究結果表明, 酚類化合物對增強雞的免疫力和抗病力,有效預防病毒、細菌對腸道和腸道微生態的破壞和感染, 促進腸黏膜上皮免疫細胞因子的表達具有重要功效。
雞的免疫功能與免疫器官的發育密切相關,其中胸腺、 脾臟和法氏囊的發育程度直接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上官明軍等,2009)。 胸腺、脾臟和法氏囊是參與家禽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重要器官,胸腺參與細胞免疫,而脾臟是家禽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法氏囊是家禽特有的免疫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參與體液免疫。 免疫器官的重量與其細胞增殖率和免疫功能密切相關。 朱曉磊等(2013)研究表明,百里香酚可提高麻花雞的胸腺指數,但對脾臟指數有負面效應。周洪彬等(2020)指出,植物精油對肉仔雞生長性能和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試驗中添加100 mg/kg 植物精油C(肉桂醛與百里香酚有效含量為10%) 的效果最佳,且接近抗生素飼喂效果, 說明其具有作為抗生素替代物的潛力。
3.2 疾病防治
3.2.1 治療雞新城疫 雞新城疫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在生產中也叫“雞瘟”。新城疫的主要特征是高死亡率, 死亡率可達100%(Okoroafor 等,2019)。 新城疫病毒在感染宿主體內引起的炎癥反應通常會導致細胞凋亡和組織損傷,在法氏囊感染的嚴重程度與促炎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凋亡、巨噬細胞浸潤和氧化應激的誘導水平有關(Subbaiah 等,2015)。 新城疫病毒可通過口咽分泌物和糞便傳播給健康禽類,易感禽類通過吸入受污染的灰塵或氣溶膠狀病毒,或通過攝入禽類糞便中釋放的病毒而感染。臨床癥狀取決于禽類的年齡和品種、病毒株、免疫狀況和環境條件(Al-Habeeb等,2013)。臨床表現可分為生殖、呼吸、神經和腸道癥狀。生殖器官感染的臨床表現包括:卵數下降、卵畸形、蛋殼粗糙或粗短、蛋白質量下降。產蛋量在3~4 周后恢復正常水平(Yan 等,2011)。呼吸道感染的癥狀包括輕微的打噴嚏和大口喘氣。更嚴重的癥狀是咳嗽、流鼻涕和張嘴呼吸。 神經感染的癥狀包括翅膀震顫和腿癱瘓、頸部扭曲和盤旋,腸道感染伴有綠色腹瀉(Nurzijah 等,2022)。
近年來研究表明, 不同植物中酚類化合物對雞新城疫病毒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Salih 等(2017)研究了橄欖提取物對新城疫病毒的抗病毒活性,為此,監測新城疫病毒兩種結構蛋白在雞成纖維細胞中的基因表達, 并利用qRT-PCR 分析其對病毒復制的影響。 通過檢測病毒和宿主基因表達,分析IFN-β 的病毒限制性活性。 對新城疫病毒復制的體外分析表明, 用橄欖提取物處理的雞細胞顯著限制了新城疫病毒的復制。 向雙云等(2017)通過測定飼糧中添加黃芪多糖作為免疫增強劑時,雞的免疫器官和抗體水平變化,得出黃芪多糖對雞新城疫疫苗免疫具有增強作用, 能夠促進雞免疫器官的生長并發揮免疫作用, 提高雞體內的抗體水平, 可以作為免疫增強劑來治療雞新城疫。 Naveed 等(2020)發現,天然提取的大豆皂苷在激發肉雞體液免疫反應方面非常有效, 且大豆皂甙比滅活新城疫疫苗具有更高的免疫作用。
3.2.2 治療雞傳染性支氣管炎 雞傳染性支氣管炎是養雞生產中常見的疾病, 是由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引起的急性、 高度接觸性呼吸道傳染病(Zhang 等,2017)。 呼吸困難、發出羅音、咳嗽、打噴嚏等是其主要癥狀。 傳染性支氣管炎不僅會損傷呼吸道, 還會對消化系統和泌尿生殖系統造成損傷,導致呼吸道疾病、間質性腎炎和輸卵管發育不良等(Zhong 等,2016)。 已有研究表明,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不僅會因死亡率高、 繼發性細菌感染、 肉制品生產質量差和雞蛋質量差造成直接損失, 還會因預防病毒的藥物和疫苗接種成本增加而造成間接損失(Liang 等,2019)。
酚類化合物治療雞傳染性支氣管炎主要有兩種作用途徑:一是直接作用于病毒,阻斷病毒繁殖抑制病毒再生;二是間接作用病毒,通過調節機體的免疫系統從而達到抗病毒的效果。 Chen 等(2019)研究發現,貫葉連翹的提取物(含金絲桃苷、槲皮素、假金絲桃素和金絲桃素)具有抗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活性, 抗病毒作用可能與通過NF-κB 信號通路降低促炎細胞因子IL-6、TNF-α的mRNA 表達水平有關,也可能與通過MDA5 信號通路上調I 型干擾素的mRNA 表達水平有關,這有助于新型抗病毒藥物的開發。 薛洋等(2017)研究發現,在日糧中添加高、中劑量的黃芩苷均對雛雞感染傳染性支氣管炎M41 所產生的T 淋巴細胞亞群減少及紊亂產生較好的促進增殖及調節作用。此外,Islam 等(2017)試驗結果表明,蔓越莓的高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有助于控制傳染性支氣管炎的發生。 短期注射蔓越莓提取物可提高肉雞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 從而加強肉雞對病毒的體液反應。傳染性支氣管炎對雛雞的影響更大,使雛雞對飼料的利用率降低, 從而導致體重增加速度緩慢。 感染期間和感染后生產效率低下導致產蛋潛力降低70%以上(Khataby 等,2016)。 在高度易感的家禽中,產蛋量可能會恢復,但峰值產蛋率可能會永久降低。
3.2.3 治療雞球蟲病 雞球蟲病在生產中也很常見, 是由一種或多種艾美球蟲引起的急性流行性寄生蟲病。雞的胃腸道具有多樣化的微生物群落,在消化和保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艾美球蟲會對腸道環境進行破壞。 球蟲感染導致腸道內穩態失衡,推動梭狀芽孢桿菌等病原體增加。球蟲感染也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組成和完整性, 導致雞對疾病的易感性升高, 這些疾病對雞的健康和生產力構成嚴重威脅(Madlala 等,2021)。 病后痊愈的雞生長緩慢,發育遲緩,病雞的增重和產蛋性能大幅下降。 抗球蟲藥物已被證明可有效抑制球蟲病,但存在許多缺點,例如耐藥性和肉類中的藥物殘留等, 因此人們越來越關注具有抗球蟲特性的植物生物活性物質。
植物提取物的抗菌特性被認為有助于保護腸上皮免受球蟲損傷。 多酚作為芳香植物最重要的成分之一, 其對許多胃腸道寄生蟲表現出抗寄生蟲活性。 這種活性被認為是由于酚類成分的疏水潛力, 使得它們能夠在細菌細胞壁和線粒體中分配脂質, 擾亂膜結構并增加它們的滲透性(Lambert 等,2001)。 酚類的抗菌作用主要影響細菌細胞壁的結構, 還可以通過與細胞質膜相互作用改變其對陽離子如H+和K+的滲透性對宿主腸細胞產生影響(Weber,1996)。 離子梯度的消散導致細胞內基本過程受損和細胞成分泄漏,導致水失衡、膜電位崩潰和抑制三磷酸腺苷(ATP)合成,最終細胞死亡(Ultee 等,1999)。 何夢曉等(2017)研究發現, 飼糧中添加一定量的茶多酚和茶皂素可提高感染球蟲病肉仔雞的生長性能和抗氧化能力,并改善盲腸的微生物組成。另外,研究稱茶提取物中含有的酚類化合物和硒, 可能具有抑制球蟲卵囊產孢過程中酶的能力。 由于茶多酚能夠穿透卵囊壁到達孢子體并改變細胞分裂的趨勢, 因此顯著降低了三種艾美耳球蟲卵囊的產孢量, 改變了卵囊內孢子的形態 (Molan,2015)。 Manei 等(2020)發現,飼喂姜黃提取物(姜黃素)有效減少了卵囊的產生、 降低了盲腸病變評分并改善了盲腸的組織病理學。
3.3 提高生產性能 源自植物的酚類化合物大多被認為對飼料的風味和適口性有益, 從而提高動物的采食量和生產性能。 酚類化合物作為潛在的動物生長促進劑,通過增強消化酶分泌(內源性消化酶、唾液、膽汁和黏液)和減少胃腸道中的致病菌數量或通過其抗氧化和抗炎功能來調節腸道形態(Valenzuela-Grijalva 等,2017)。研究指出,飼喂酚類化合物的家禽具有較高的生長速率和飼料轉化率的原因是改變了腸道表面積和消化酶活性, 從而提高了營養物質的吸收率(Mountzouris等,2011)。 酚類化合物能夠保持胃腸道中有益菌和致病菌的最佳平衡, 有助于保持腸道健康和促生長性能。 酚類化合物的促生長性能也可以通過改善飼料狀態來證明, 在飼料中添加酚類物質可以更好的促進飼料發酵和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并對宿主組織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合成代謝作用(Valenzuela-Grijalva 等,2017)。然而,酚類化合物的作用機制還可能受其結構、飼喂量、動物種類、動物生長階段和試驗持續時間的影響。 Abdel-Wareth 等(2012)通過試驗評估了百里香和牛至精油(百里酚和香芹酚)對肉仔雞的作用,并觀察到補充日糧組的平均日增重和飼料轉化率均高于對照組, 得出在飼糧中添加15、20 g/kg 的百里香和牛至可改善肉雞生長性能。 飼糧中添加百里香酚和香芹酚主要通過提高消化酶活性來提高肉雞平均日增重和飼料轉化率 (Hashemipour 等,2013)。 此外,日糧中添加150 mg/kg 牛至粉可增加約8.4%的平均日增重,同時在整個試驗期肉雞的采食量增加7.9%(Ri 等,2017)。 飼糧中添加0.3 g/kg 百里香精油對改善肉雞腸道形態和提高消化酶活性具有顯著作用(Yang 等,2018)。 添加0.3 g/kg 肉桂油可提高商品肉仔雞5.1%的日增重, 提高營養物質消化率, 降低糞便中含氮量(Chowdhury 等,2018)。 單寧酸作為栗木酚類化合物,飼喂2 g/kg 對肉雞生長性能無影響,但能降低肉仔雞腳墊皮炎損傷的發生率。 單寧對肉仔雞生長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由于單寧的抗營養作用導致肉仔雞蛋白質結合能力下降, 高劑量單寧可降低肉仔雞對營養物質的消化率(Cengiz 等,2017)。飼糧中添加100 mg/kg 牛至精油可提高產蛋率5%,提高蛋重、 飼料轉化率、 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He 等,2017)。 研究發現,在北京鴨中,添加0.2%的葡萄籽提取物(花青素、兒茶素)作為酚類化合物,可增加約3.1%的末重,提高飼料轉化率、抗氧化能力、 免疫力、 肉質和腸道有益菌群(Ao,2020)。另外,許多酚類化合物還具有健脾益胃、增強食欲等功能,還含有多種必需氨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元素,可以幫助消化,提高飼料轉化率,促進機體生長發育。 由于腸道生態系統的變化,酚類化合物的添加顯著改善了飼料轉化率, 從而提高了營養物質的利用率。
隨著飼料工業的不斷發展, 植物提取物添加劑的使用越來越廣泛, 酚類化合物是飼料添加劑中最有前途的種類之一,可作為抗生素的替代品。目前生產上對酚類化合物的提取仍然采用傳統工藝,存在提取過程耗費時間長、效率低且提取物純度低等問題, 難以滿足養殖業對酚類化合物添加劑的數量及質量需求。 而使用現代技術提取時不僅可以在時間、 效率等方面有所提高, 而且更安全、環保,更有利于保持化學成分所特有的生物活性, 因此在實際生產中應綜合利用現代提取分離技術有效地提取酚類化合物并提高其提取率。 同時酚類化合物作為潛在的天然飼料添加劑, 對家禽免疫、疾病和生產性能具有一定的作用。為了從這些天然化合物中獲得優勢, 應對酚類化合物的藥理作用進行深入研究,明確其作用機理,根據家禽的特定情況選擇合適的酚類化合物以及最佳補充水平進行飼糧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