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文根, 董澤民, 文露華, 夏 駿, 趙薇娜, 符金華, 邢 磊
(江西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江西南昌 330046)
江西是畜牧業生產大省和畜產品調出大省,正常年份,生豬出欄穩定在3000 萬頭以上,家禽出欄近6 億羽, 年外調商品肥豬1000 萬頭左右,生豬凈調出量穩居全國前列, 為保障全國市場供應作出了“江西貢獻”(章勇,2021;江西畜牧獸醫雜志,2021)。
1.1 全省飼料生產企業情況 截至2022 年底,全省共有飼料生產企業319 家,其中,飼料加工企業239 家, 單一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企業分別為28 家和95 家。 全省年產量超20 萬t 的企業8 家,年產量為10 萬~20 萬t(不含)的企業33 家;年產量為5 萬~10 萬t(不含)的企業31 家;年產量為1 萬~5 萬t(不含)的企業72家;年產量在1 萬t 以下的企業95 家。 同時,從產品分類上看,配合飼料、濃縮飼料及添加劑預混合飼料生產企業分別有122 家、41 家和50家;全省飼料行業從業人數達20866 人,其中,博士131 人、碩士333 人、本科2716 人,本科以上學歷從業人數占比為15.2%。
1.2 飼料工業產值再創新高 自2021 年來,飼料產值連續再創新高。 其中,2022 年全省飼料工業總產值447.9 億元,比上年增長10.5%。 總營業收入438.5 億元,同比增長8.5%。 其中,飼料產品產值401.0 億元、 營業收入392.3 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0.8%、10.3%; 飼料添加劑產品產值46.8 億元,同比增長7.9%;營業收入46.2 億元,與上年基本持平(中國飼料工業協會,2023)(圖1)。

圖1 飼料工業總產值及總營收趨勢
1.3 飼料工業產量再次達到千萬噸級 受2018年非洲豬瘟疫情及2019 年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影響, 江西省2019、2020 連續兩年飼料總產量低于1000 萬t,飼料工業發展受到嚴重困擾。但隨著非洲豬瘟疫情得到控制,新冠疫情防管控政策放開,社會逐步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 全省飼料工業產能逐漸恢復2018 年的水平并創新高。2022 年,江西省飼料總產量達到1083.9 萬t, 同比增長7.3%。 其中, 配合飼料1040.4 萬t, 同比增長8.5%;寵物飼料1.2 萬t,同比增長131.2%。 但由于產業結構升級和飼養模式轉變等因素驅動,濃縮飼料9.4 萬t,同比下降18.1%;添加劑預混合飼料32.9 萬t,同比下降18.0%(圖2)。

圖2 不同飼料種類產量趨勢

圖3 不同飼料產品產量趨勢
同時, 各品種飼料產量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其中,豬料691.1 萬t,同比增長5.8%;蛋禽料130.2 萬t,增長1.3%;肉禽料184.8 萬t,同比增長10.9%;水產料73.5 萬t,同比增長22.8%;反芻料2.6 萬t,同比增長118.9%;寵物飼料1.2 萬t,增長131.2%。 另外,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們對于飼養伴侶動物理念的變化, 寵物飼料的需求逐年提升,近兩年寵物飼料的產量較2020 年提高近6 倍, 正逐漸成為江西省飼料工業新的增長點(焦宏,2022;姚婷等,2021)。
1.4 飼料添加劑總產量穩步增加 2022 年, 江西省飼料添加劑總產量為46.8 萬t, 同比增長3.5%。其中, 直接制備飼料添加劑43.5 萬t, 同比增長6.4%;混合型飼料添加劑3.3 萬t,同比下降23.9%。
從表1 中可知,維生素、礦物元素、酶制劑、微生物、抗氧化劑、調味劑產量穩步增長,氨基酸、抗氧化劑、防腐劑(含防霉劑和酸度調節劑)、黏結劑(含抗結塊劑、穩定劑和乳化劑)產量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表1 不同飼料添加劑產量(含直接制備飼料添加劑和混合型飼料添加劑) t
1.5 單一飼料總產量快速增加 江西省近5 年不同品種單一飼料的產量見表2。 2022 年單一飼料市場需求旺盛,全省單一飼料總產量114.3萬t,同比增長93.8%;產值105.3 億元,同比增長187.8%; 營業收入109.1 億元, 同比增長194.6%。

表2 不同品種單一飼料產量 t
其中,除微生物發酵產品及其副產品產量有小幅下降外,谷物及其加工產品、油料籽實及其加工產品、豆料作物籽實及其加工產品、陸生動物產品及其副產品、天然礦物質產量的漲幅均達30%以上。
1.6 飼料原料消費大幅增加 2022 年,受飼料原料價格上漲和飼料配方結構性調整等因素的影響,江西省飼料原料消費841.3 萬t,較上年增長13.3%。 從單項原料消費量看,除小麥、魚粉、棉籽粕、磷酸氫鈣、大麥外,其他主要飼料原料消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玉米消費量349.1 萬t,同比增長56.2%;糠麩消費量32.9 萬t,同比增長0.6%;豆粕消費量130.8 萬t,同比增長19.1%;菜籽粕消費量17.5 萬t,同比增長26.4%;其他餅粕消費量20.3 萬t, 同比增長34.8%; 高梁消費量12.0 萬t,同比增長117.5%;DDGS 消費量62.2 萬t,同比增長303.9%。
與此同時,小麥、魚粉、棉籽粕、磷酸氫鈣和大麥的消費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小麥消費量40.0 萬t,同比下降73.1%;魚粉消費量2.4 萬t,同比下降15.9%;棉籽粕消費量1.8 萬t,同比下降36.4%; 磷酸氫鈣消費量5.7 萬t, 同比下降16.2%;大麥消費量6.3 萬t,同比下降81.6%。
2.1 發展的機遇
2.1.1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給飼料工業帶來發展的機遇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 黨的二十大報告更加明確指出黨的新時期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江西畜牧業發展開拓了廣闊的前景。 同時,黨的二十大報告著重強調了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發展實體經濟,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的首要任務,為江西飼料工業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勁的動力。 再次,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奠定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端穩端牢中國人自己飯碗的發展基調, 為江西飼料工業立足 “十四五”和2035 年遠景目標,加快推進飼料產業全面升級、飼料產品全面提升和飼料行業全面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落腳點和重大機遇。
2.1.2 國家優惠政策助推飼料工業高速發展 當前,我國正處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農村現代化同步發展的關鍵時期 (江西飼料,2013)。 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普惠性扶持紓困措施相繼出臺,推出糧改飼政策,不斷調整和擴大玉米、大豆等飼料原料品種的種植面積,推進飼料原料開發優惠補貼, 為農業生產方式與組織結構方式的改變和整合,為推動以農村為主體、以現代畜牧養殖為基礎,以大原料、大生產、大聯結為主架構的飼料工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與空間 (樊海花等,2022; 申冰浩等,2022; 劉利,2019;江西飼料,2013)。 同時,目前國家繼續執行對飼料免增值稅扶持政策也為飼料工業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2.1.3 生豬復產增養政策的實施助推飼料工業快速調整跟進 在國民經濟總量增大、 人均收入增加、人口增長和城鎮化加快等因素綜合推動下,畜禽水產品需求將繼續保持剛性增長, 對飼料需求量將保持較高增長水平(吳良仁等,2014;江西飼料,2013)。 “十三五”期間,由于非洲豬瘟疫情影響,江西省生豬存欄一度降至歷史低點(朱增勇,2019)。 隨著生豬復產增養政策的實施,養殖從業者結構悄然發生變化, 抗風險能力差的小戶散戶逐漸被淘汰, 大型規模化養殖場逐漸增加(伍華坤,2022)。 規模化的生豬養殖勢必推動飼料需求量的快速增加, 進而勢必會推動飼料企業的改革創新, 由以前圍繞價格做低層次競爭上升到圍繞先進的生產、管理及服務技術等高層次的競爭,飼料工業將會迎來規模和技術跨越式發展的雙重歷史性機遇。
2.1.4 社會消費結構升級, 安全無抗健康消費為飼料工業升級提供了機遇 隨著人們對健康意識的提高, 產品質量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關注。 同時,“禁抗令”的全面施行,推動著人類生活朝著更健康、更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穩步向前(梁寶忠,2022)。飼料配方結構不斷升級,促生長類藥物飼料添加劑的替代品的研發與應用成為未來的發展方向,其中,酶制劑、酸度調節劑以及生物發酵飼料都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和推廣, 特別是中草藥飼料添加劑的功效更被行業認可 (邱水玲等,2022;陸泳霖等,2021;鐘晨等,2020)。
2.1.5 飼料產業鏈的延伸和整合助推飼料工業快速發展 飼料工業受上游與下游的雙重擠壓,一批大型企業一方面通過資產重組與戰略聯盟,加快了向規模化、集團化方向發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 進行產業鏈的整合,產業整體競爭力得到不斷增強,以求立于不敗之地(何華沙等,2022;張芳等,2022;張曉陽,2022;寧攸涼等,2012)。大型飼料企業勢必加大科技創新的投入,在自主研發、生產工藝革新、人才引進、自動化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的突破,助推飼料工業快速發展。
2.2 面臨的挑戰
2.2.1 飼料大宗原料在外, 原料開發利用相對滯后 目前,江西省飼料企業主要以“玉米、豆粕和魚粉”型為主體配方技術來設計產品(江西飼料,2013),而這些大宗飼料原料基本依靠進口或從外省采購, 江西省每年需外購玉米350 萬t, 豆粕130 余萬t,原料對外依存度太高,已經強烈制約了江西省飼料工業的高速發展(章禮剛等,2013)。因此,拓寬原料資源,充分利用江西地源性飼料資源,不斷創新飼料原料的安全評價技術,持續提高飼料生產技術和設備能力, 建立具有江西省特殊的飼養體系刻不容緩(高鵬翔等,2023;中國畜牧業,2022;江西飼料,2013)。
2.2.2 產品競爭水平低, 行業同質化現象嚴重由于飼料行業準入的技術、資金門檻較低,加之之前的利潤率較高,吸引了大批的“淘金”者涌入,造成目前整個行業競爭壓力極大(丁弟周,2014)。目前江西省飼料企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 技術水平低,產品競爭能力不強,飼料行業的產品、研發、市場模式及戰略定位同質化現象嚴重。
2.2.3 動物疫病防控形勢嚴峻, 對飼料工業發展提出新要求 近年來, 雖然我國動物疫情總體平穩,但仍存在禽流感、非洲豬瘟等部分動物疫病,其波及范圍廣、數量大、傳播快,危害嚴重,常給畜牧業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也給飼料工業發展帶來新挑戰(徐戈,2022;王靜香等,2020;陳洪生,2015)。一是飼料企業在生產過程中要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工作,對生產設備、生產工藝、管理制度提出新要求。 二是為應對疫情防控, 部分企業對生產工藝進行了改進, 但高溫條件下生產對飼料中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可能造成破壞, 對企業的生產工藝水平、產品配方改進也提出新要求。
3.1 目標任務 江西省飼料工業“十四五”發展的總體目標是: 全省飼料產量恢復穩定增長,質量安全進一步提升,資源利用顯著提高,安全高效環保產品快速推廣,飼料企業綜合素質明顯提高 (農業部,2016), 加快推進飼料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養殖業提質增效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具體發展目標為:飼料產量穩定增長。到2025 年,全省飼料總產量預計達到1300 萬t,產值450 億元。質量安全穩步提升(寧攸涼,2012)。飼料企業規范生產,嚴格執行《飼料質量安全管理規范》,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飼料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達到98%以上,非法添加風險得到有效控制 (農業部,2016)。 飼料企業快速發展。“十四五”期末,年產50 萬t 以上的飼料企業發展到10 家(陳志軍,2013),其飼料產量占全省飼料總量的比重50%以上, 飼料企業與養殖業、加工業融合發展程度明顯提高。
3.2 保障措施
3.2.1 加強組織領導 全省各級飼料管理部門要充分認識“十四五”時期加快推進飼料工業強國建設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完善工作機制,深入調查研究,細化重點任務,扎實推進各項工作(農業部,2011)。
3.2.2 加大政策宣貫力度 加強向全省飼料生產企業和各級飼料管理部門宣貫《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及配套規章規范和強制性標準,進一步推動飼料生產企業執行《飼料質量安全管理規范》(農業部,2011)。
3.2.3 著力強化科技支撐能力 支持飼料企業建立企業技術研發中心, 承擔或參與實施國家科技項目, 引導飼料企業增加研發投入, 加大創新動力, 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鼓勵飼料企業與科研院所、 大專院校產學研合作, 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農業部,2011)。
3.2.4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作用 推動江西省飼料行業協會建立(農業部,2011),實行行業協會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發展,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引領行業和橋梁紐帶的作用,加強飼料普法宣傳,提升從業人員素質,推進行業自律和誠信體系建設,強化飼料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積極開展行業指導,組織實施品牌戰略,引導企業整合融合,推動企業做大做強,促進行業和諧發展;幫助企業拓展國內外市場;維護飼料企業和行業的合法權益,維護公平、公正、公開、有序的市場秩序(農業部,2011)。
3.2.5 保障飼料加工用地和資源開發 各地各部門要充分認識飼料工業和資源開發對畜牧業發展和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千方百計地落實飼料加工用地和加強飼料原料資源開發利用。
3.3 產業布局 在“十四五”期間,根據不同區域飼料飼草資源特點、畜禽和水產養殖基礎及高質量發展趨勢(農業部,2011),同時,兼顧產業規模和產品同質化程度,分4 個部分劃分地市產業布局。
3.3.1 產業布局原則 全省飼料產業布局原則為:根據《江西省畜牧業“十四五”發展規劃》中畜牧業的產業布局進行布局, 順應全省畜牧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3.3.2 南昌、贛州等飼料產業重點地區 繼續發揮南昌省會城市和贛南地區的區位優勢,結合昌九一體化,積極融入到“長江經濟帶”和國家“一帶一路”戰略中。立足科研、市場、資金、交通和信息優勢,重點發展高技術、高檔次、高附加值和節能環保的飼料、飼料添加劑產品和飼料機械(農業部,2011),培育贛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飼料產業集群。
3.3.3 贛東北地區 贛東北地區包括九江、上饒、景德鎮等3 市。承接浙江、福建等地產業轉移,發展生產多種維生素等飼料添加劑的同時,立足養殖業基礎好、勞動力密集等優勢,重點生產水產配合飼料,著力推進飼料企業整合融合,培育市場占有率高、管理水平先進的大型飼料企業或企業集團,培育九江市共青城市飼料產業集群(農業部,2011)。
3.3.4 贛中部地區 贛中部地區包括撫州、吉安、鷹潭等3 市。 針對區內仔豬、牛羊、雞鴨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的需要,重點生產豬用配合飼料、反芻配合飼料、禽配合飼料,促進糧食等飼料資源就地轉化增值(農業部,2011),引導維生素、糖萜素等飼料添加劑生產,培育撫州市東鄉區飼料產業集群。
3.3.5 贛西地區 贛西地區包括宜春、萍鄉、新余等3 市。積極發展微生物制劑、天然植物等飼料添加劑, 針對區內有多個生豬出口基地的和牛羊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的需要,重點生產豬用配合飼料、反芻配合飼料、 特色畜禽配合飼料和特色經濟動物養殖配合飼料。
4.1 提升飼料工業工藝水平,發展安全高效環保飼料產品 重點是以智能化、精細化、高效低耗、安全生產為方向,提升裝備水平,推廣先進工藝,推動飼料加工水平升級和產品質量升級(韋良開等,2022;鄭玉琳,2021)。 主要任務是加快發展新型飼料添加劑,研發推廣安全環保飼料,構建精準配方技術體系。
4.2 提升飼料質量安全監管水平 一是堅守安全這個生命線,提升監管能力謀發展。 重點是著力健全規范標準、安全評價、監測預警、監督執法等支撐保障體系,嚴格實施《飼料質量安全管理規范》,促進企業轉型升級,提高飼料產品質量安全(北方牧業,2022;辛勤,2022)。二是提高飼料生產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指導飼料生產企業提高履行主體責任意識,扎實推進企業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的建立,不斷完善企業安全生產的各項管理制度和規定(高紅艷,2022)。三是促進產業融合,提升監管重點。遵循“提高門檻,減少數量;加強監管,保證安全;轉變方式,增加效益”的基本原則(農業部,2016)。
4.3 提升飼料工業科技創新和發展能力 一是推動飼料工藝研發技術創新。 加大政策扶持,強化科技支撐,通過自然基金、重點研發計劃等科技計劃以及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加大對飼料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 推動飼料基礎數據完善、新型飼料添加劑研發等重點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農業部,2016)。二是推動飼料工業信息化發展。三是建設飼料技術產業體系。四是提高飼料生物安全防護水平。
4.4 提升飼料原料供應能力 一是穩定大宗飼料原料供應。及時掌握國際國內玉米、大豆等大宗飼料原料供需形勢預測預警信息, 指導飼料生產企業合理安排飼料原料采購和儲備計劃(農業部,2011),制定原料倉儲應急方案。 鼓勵飼料企業運用期貨等金融工具, 規避飼料原料價格波動風險(戴軍,2021)。二是加強玉米、豆粕、魚粉替代技術研發。 開展玉米、豆粕、魚粉替代原料資源普查和生物學價值評定,適時適度推廣利用小麥、大麥、早秈稻、雜粕、糟渣等飼料原料(吳倩等,2022;崔海軍,2021)。三是構建飼草料生產體系。四是開發利用非常規飼料原料資源。充分利用本地資源,按照能用盡用、高效利用的原則,充分挖掘非常規飼料原料資源飼料化利用潛力(農業部,2016)。利用發酵、酶解、膨化、菌酶協同等技術對飼料原料進行預處理,提高飼料利用率(胡麗文,2020;朱秋鳳等,2019;王二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