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詩溦 圖:三影堂+3畫廊
在中國當代攝影藝術、影像收藏不長又匆忙發展的進程中,專注于這個板塊的畫廊尚屬少數。在這其中,不同于代際傳承的家族畫廊和那些國際的超級畫廊,三影堂+3畫廊作為中國第一個獨立且具有影響力的攝影藝術機構——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以下簡稱“三影堂”)旗下獨立運營的一個藝術空間,更有其獨到之處。

“那些流淌在時間里的光——劉珂&晃晃作品”展覽現場
提到三影堂+3 畫廊,就不得不提背后的三影堂。對于三影堂創始人榮榮和映里來說,“三”是非常有意義的數字,它指向身份的轉變,同時也是他們一直堅信的,影像中有無限的可能性。無限的可能性通向未知的遠方。未知就意味著挑戰,意味著不斷探索、不斷嘗試,反復試驗。從攝影藝術家化身為一個空間的運營者和管理者,就像在孕育一個新的生命。就像《道德經》所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其實一開始榮榮和映里創立三影堂時,未曾設想啟動一個畫廊空間,所以三影堂的定位是一個專注于當代攝影藝術的非營利性民間機構。后來,伴隨著三影堂的不斷成長以及與眾多中國藝術家的接觸,他們發現,成立一個能夠長期推廣攝影藝術家、不斷耕耘影像收藏市場的畫廊勢在必行。
2007 年成立北京空間的5 年后,三影堂+3 畫廊成立。一個畫廊的名字往往體現了創始人的藝術理念。三影堂+3 畫廊的名字既與既有的攝影藝術中心很好地區分開來,又與三影堂的藝術理念一脈相承。畫廊作為藝術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藝術中心互為補充,實現了“兩條腿走路”的方針。
“一方面,三影堂+3 畫廊致力于促進國際優秀作品的交流互通,讓中國藏家有機會看到更多來自海外,尤其是日韓地區優秀攝影師的作品;另一方面,畫廊會著重挖掘中國新生代的年輕藝術家,把他們推向市場,甚至是海外的市場,讓他們被更多人認識。不僅要促進攝影藝術在本土的傳播與發展,而且要增強中國攝影在世界其他地域的呈現。”畫廊負責人薛睿萌談道。

“心師目——秋麥藝術展”展覽現場
三影堂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已成為一個攝影藝術真正被開始集中展示、嚴肅討論并細致研究梳理的場域。一直以來,也得到了法國大使館等眾多國際駐華機構,以及廈門市集美區為首的政府部門的多方面支持和鼓勵,多次舉辦了高水準的攝影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為了強調攝影作為當代藝術中一門獨立的藝術種類,三影堂自2009 年起開啟了面向全球華人、一年一度的“三影堂攝影獎”項目,并與法國阿爾勒攝影節于2015 年在廈門展開密切合作,啟動一年一度的集美 ·阿爾勒國際攝影季。
“‘三影堂攝影獎’采取自薦模式,無論你是否有專業背景,都可以投稿,評審團由國際知名的美術館和藝術機構的業內專家組成,如泰特現代美術館、東京都寫真美術館、歐洲攝影之家的館長和策展人等,最后選出的20 位入圍者的作品在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集中展示,這對于在職業發展初期的新生代華人藝術家來說,是一次十分珍貴的機遇。”薛睿萌說。
另一方面,每年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的“發現獎”板塊,邀請5 位策展人,提名共計10 位有才華的華人攝影藝術家入圍舉辦個展,并由評委團評選出大獎得主。獲獎者不僅得到獎金支持,還會受邀于次年的法國阿爾勒攝影節上舉辦個展。

具本昌《金 PE 026》2016 年【具本昌Koo Bohnchang】具本昌的攝影一直在探討時間的流逝及其遺留的痕跡,他的創作拋開了意義浩蕩的宏大敘事,聚焦于圍繞個體的宿命論美學。作品往往以平鋪直敘的視覺表達方式,捕捉在某一時刻靜止而脆弱的影像,揭示生命中不為人知的氣息。

良秀《如是我火》 2017 年【良秀Liang Xiu】良秀的攝影創作圍繞自身展開,持續記錄著生命中所發生的事件、所體驗的感受、所追求的美學。她意在通過這種行為進行一場關于滅苦、關于完善自我走向平和的修行——和痛苦進行搏斗,將其降服并轉化成可以讓自己堅韌生存下去的養料。
隨著這些頗具分量的文化活動的大力開展,更多的中國年輕藝術家在國際的平臺被“看見”。正是因為這些活動的持續舉辦,許多新面孔不斷出現,讓人驚喜和意外,促成了三影堂+3 畫廊的成立。背靠三影堂這個受藝術行業認可的、專注于垂直領域的文化交流平臺,三影堂+3 畫廊自然具有其獨特的優勢。“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畫廊的商業運作,有效填充了中國攝影收藏市場的空缺,且能為三影堂的運營提供持續的、穩定的資金,從而反哺到藝術中心非營利性的展覽和公共項目事務中,讓更廣泛的人群了解到當代攝影藝術。”
“大家對我們有所期待,所以我們更不敢辜負大家。”“事實上,榮榮和映里不僅是三影堂的創辦者,更是真正具有先鋒精神和獨特理念的攝影藝術家。過往的藝術創作經歷,讓他們明白作為藝術家,尤其是攝影藝術家有多么艱難。秉著愛才惜才的心理,三影堂+3 畫廊會向歷屆‘三影堂攝影獎’的獲獎和入選藝術家拋出橄欖枝,并有幸成為他們的‘經紀人’,在市場方向長期培養和推廣他們。在他們規劃自身的成長路徑時,時而輔助一些建議參考。年輕的藝術家有時需要有人引領,讓他們可以專注于創作,順利地度過職業發展初期階段,而不只是在某一展覽或某一獎項中靈光乍現和曇花一現。”
今年三影堂+3 畫廊有不少重磅動作,其中之一是成為國際公認的日本戰后攝影重要人物之一深瀨昌久在大中華地區的代理畫廊,這是10 多年來辛勤耕耘,一直穩扎穩打的三影堂+3 畫廊邁出的重大一步。
“榮榮和映里認為每個人創作都是為了一種表達,而每個人因為各自的身份背景和經歷,想要表達的東西不盡相同。因此,他們從未以個人的喜好和角度出發,而是站在學術高度去看一個藝術家的創作。比起手法,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性更為重要,而不能只是單純的畫面好看。總的來說,三影堂看重的是學術性和思想性,而非娛樂性和裝飾性。”
除此之外,三影堂+3 畫廊今年還將會宣布代理2011年入圍三影堂攝影獎、獲得TOP20 中國新銳攝影師獎的攝影藝術家塔可。
“攝影收藏在中國的歷史還很短,目前二級市場還以老照片收藏為主導。因此,作為一家攝影畫廊,我們一直致力于打開當代作品收藏的局面,奔走在‘破局’的第一線,所幸在今年剛結束不久的影像上海藝博會,新的年輕藏家群體的浮現讓人驚喜。雖然他們可能更多的是從消費角度出發收藏作品,可能只是一次性的購買行為,但這些新藏家也讓我們看到了當代攝影收藏市場的活力和潛力。”

秋麥《黟山窺 #5》2008 年【秋麥Michael Cherney】秋麥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術背景和對中國藝術史的鉆研,使得他對中國山水畫傳統心懷欣賞與敬意。在20 余年長居北京的期間,他通過攝影旅行廣泛游歷了中國大地,不斷尋找和藝術史有關的古跡和地點,旨在“ 凝望著一個承載著廣大的(有時令人生畏的)歷史和文化記憶的地方,用攝影來捕捉它的某個瞬間, 雖轉眼即逝,卻也真實存在”。

深瀨昌久《家族》1971 年【深瀨昌久Masahisa Fukase】深瀨昌久被定義為激進的、實驗性的、挑戰邊界的攝影家。縱觀他30 年的職業生涯,其創作涉獵社會紀實、超現實主義、行為藝術、自拍肖像等多種風格與題材。他所創造的獨具一格的影像風格,已“私人化”與“游戲性”作為核心視覺表達,且有意識地將“舞臺化”和“表演式”的語言注入創作過程中。
“目前國內的現狀是,一二級市場對影像收藏各有自己的推廣方向。攝影雖然作為當代藝術的一部分,但相比于其他媒介,不論是在大眾認知還是在收藏市場層面都還存在著劣勢。與此同時,越來越多新生代藝術家嶄露頭角,需要專業的畫廊代理和引導。因此,我們勢必要在中國長期地、持續地推廣當代攝影,堅持畫廊成立的初衷,服務好藝術家和藏家,成為連接中國攝影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及連接本土與國際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