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葭 圖:佳士得、北京保利

提起最珍稀的瓷器,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什么?是大唐秘色瓷,還是宋朝汝窯瓷?這些瓷器大多是因為存世量少才珍貴。不過,有一款瓷器,從誕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其“高富帥”的身份,燒造代價十分巨大,所以僅專供宮廷,取悅帝王之用。那便是乾隆朝的轉心瓶,每次出現在拍場,都是矚目的焦點。本季香港佳士得春拍將舉行“絢彩斗妍——乾隆御瓷三珍”乾隆主題現場專拍,帶來三件珍稀非凡的乾隆御瓷精品,當中就有一尊清乾隆洋彩錦上添花萬字紋百子龍舟玲瓏轉心瓶。
轉心瓶可謂乾隆朝官窯瓷器中具代表性的新品類之一,在清代造辦處的檔案記載中,常以“轉旋瓶”稱呼之。是在乾隆帝本人意旨下,御窯廠監督唐英殫精竭慮的創意之作。
所謂轉心瓶,魅力在于“轉”。即在一個鏤雕外瓶內,套裝一個可以轉動的內瓶,上繪各種紋樣。“內膽”上部外露,藏于外瓶內,膽上有裝飾繪畫,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內膽活動時,通過“外瓶”的鏤孔,可觀不同畫面,猶如走馬燈般。轉瓶的制作難度極大,需把外瓶底部制成雞心狀鈕,內膽底心做成雞心狀凹槽,鈕、槽絕對吻合。“頸瓶”與鏤空外套瓶在肩部的榫卯結構精巧,簡潔且恰巧緊貼頸、肩咬合,并尤為適合旋轉把玩。
要制造一件如此奇巧的瓷器,所耗人力物力極多。轉心瓶各部分皆分別燒造,再套疊而成,每一部件尺寸需經過精心計算,反復燒制,故對胎料把握、成形工藝等皆有極高要求。燒造時的溫度火候控制極為重要,一旦出現少許變形,便會前功盡棄,成品率極低。據活計檔載,乾隆十八年五月十二日曾命景德鎮“燒造斗龍舟打筋斗人轉旋瓶一件”,而唐英燒成送到時,已是翌年的十一月初四,可知做一件轉心瓶需費時十八個月,頗費工時。故,轉心瓶僅專供宮廷,取悅帝王之用。
無怪乎許之衡在其名作《飲流齋說瓷》中記載:“瓶之腹玲瓏剔透,瓶內更有一瓶兼能轉動,若是者,名曰‘轉心’,乃內府珍賞殊品也。”
轉心瓶實在太過于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就連“土豪”乾隆皇帝最后都覺其工藝太復雜,在唐英的奏折上批復“不必照隨常瓷器一樣多燒”,叮囑只要逢年過節燒幾個就好。
御窯廠曾經先后燒造幾次轉心瓶,總量不過幾十件。轉心瓶在乾隆當朝已是難得的珍品,能夠流傳至今的寥寥可數,多為博物館所藏,市場可見者若吉光片羽,且每次出現,都身價不凡。
如2019 年,乾隆御制洋彩“時時報喜”雙龍耳轉心瓶,在北京保利以9200 萬元人民幣成交;在2021 年北京保利秋拍,一件清乾隆御制洋彩胭脂紅地軋道雕瓷鏤空“有鳳來儀 百鳥朝鳳”圖雙螭耳大轉心瓶,以8500 萬元起拍,最后以2.31 億元落槌,加上傭金,成交價高達2.66 億元,成為當年轟動性新聞!據說,這件“有鳳來儀”大轉心瓶是乾隆為母親60 大壽特制的,何其尊貴!
此次香港佳士得上拍的這件轉心瓶約40 厘米高,為乾隆年間流行的長頸瓶式樣。瓶內和瓶底皆施松石綠釉,底以青花書 “大清乾隆年制” 六字篆款,署款樣式在乾隆時期洋彩瓷器上是最常見的款識。拍品的內膽瓶腹,通景彩繪龍舟競渡圖,觀賽的人群聚集在河岸邊或樓臺里,原本靜止的龍舟,隨著內瓶的轉動,似乎可以看見龍舟正在劃動的熱鬧景況,龍舟上各人動作形態各異,增添了如臨現場的觀賞趣味。
轉心瓶的燒制耗時費工,燒造成本高,傳世作品更為難得。最后此件轉心瓶將花落誰家?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清乾隆 御制洋彩加金鏤雕團螭紋開光內繪“月月報喜”雙龍耳轉心瓶“大清乾隆年制”款 H38.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