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瑪央珍
(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西藏 噶爾 859400)
牦牛是青藏高原上獨有的一種耐寒、耐粗飼的動物,是該地區牧民的主要生活與生活來源。在肉質量方面,牦牛肉的整體營養價值高于普通牛肉,特別是,牦牛肉具有低脂肪、高蛋白以及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特點,這很好地契合了現在的消費者所倡導的營養低脂的飲食觀念,近幾年來,因其質量好,綠色環保而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然而,當前我國牦牛養殖仍處在以放牧為主導的發展時期,草料利用率較低,具有較大的盲目性,栽培效率不高。目前,西藏牧民最為關心的是如何預防和控制牦牛疫情。西藏高原特殊的自然條件,導致該區牦牛疫情防控成效不明顯,既影響了牧民的生活,也影響了當地畜牧業的發展。
在放牧過程中,注意牦牛常見疫病的預防和控制,可以達到減少疫情的發生。在牦牛的飼養和管理中,經常會出現很多種比較常見的疾病,如果真的出現了,那么,后果將是極其可怕的。在疫情發生初期,若不能及時采取措施,因此,對放牧牦牛產業的經濟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牦牛的飼養、管理等因素所致,因此,我們提出,必須通過合理的飼養、管理,加強對牦牛的防治,來實現對牦牛的有效控制。并為發展牦牛養殖業提供良好的經濟效益。本品可提高牦牛的生長發育。放牧和經營,其實質就是使牦牛得到更好的生存和發展。但是,一旦爆發,會造成大量的死亡和疾病,對牦牛的生長和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加強牦牛放牧工作,加強放牧和放牧,不但可以減少放牧,并能更好地促進畜牧業的發展。強化飼草管理。以往,我國的牦牛養殖業以粗放型為主,既沒有做到精益化,也沒有做到疾病的預防和控制。在加強牦牛養殖管理的同時,加強對疫病的防控,這將有助于推動粗化牦牛養殖向精細化、科學化方向發展,提高牦牛養殖的綜合水平,推動牦牛養殖業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當前,西藏地區已形成較大規模的牦牛養殖基地,發展牦牛產業,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狀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當前在牦牛疫情防控方面,仍有許多不足之處。現在,在疾病防控方面,有三個主要問題:首先,牧民忽視了犢牛身上不斷增長的抗體。如果母牦牛在懷孕期間被傳染病所感染,則母牦牛產生抗體的能力將下降,這會對后代的發育造成不利的影響。這種抗體在犢牛出生后就會減弱。第二,在母牛妊娠時,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牛自己也會出現免疫缺陷,從而導致其免疫功能的降低。第三,忽視了對氣候,環境的負面影響,導致了對食物的誤食。牦牛屬耐寒性較強的動物,西藏位于青藏高原,極易受傷寒侵染,降低了動物的免疫能力,使疫病的發病率降低。據統計,傷寒是季節轉換時傳染性最強、傳染性最強的傳染病。此外,有些牧人沒有正確的飼養方式,因此,牦牛飲食過量,極易出現食物中毒,精神萎靡,食欲減退,腹脹,腹痛等病癥。第三種是不正確的“免疫”。為此,應根據不同疾病類型,采用科學的預防方法,不斷優化飼養計劃,以提高牦牛的疾病免疫力。但是,有些牧民沒有進行有目標的預防接種,一旦接種不夠及時,即使不發生疾病,也可能造成重大的疾病暴發。其次,在用藥過程中,對用藥的禁忌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目前,目前,在防治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依據,很多飼養者在防治過程中,往往采用不同的藥劑混用,不僅加重了奶牛的負擔,而且產生了危害奶牛健康的毒物。另外,一種藥物的長時間應用也會引起細菌對其耐藥,進而影響藥物的效果。進行治療的時候,許多養殖戶不知道藥物間的配伍禁忌,也沒有按照藥品說明書來進行操作,這都會影響到牦牛疾病防控的效果。
巴氏桿菌病是一種由細菌感染導致的急性熱性感染,患者的臨床癥狀包括食欲減退、精神萎靡、呼吸困難、高燒等,病情嚴重者還會有腹瀉等。
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表現是減食、如果是因為吃了太多的粗硬飼料,或者是因為吃了生石灰,或者是因為維生素缺乏,或者是因為吃了有毒的植物,或者是因為其他的一些疾病,所以會導致口部溫度偏高,舌苔厚膩,口臭等。輕度的時候,病人會有口干舌燥,牙齦瘀血腫脹,黏膜潮紅等表現。如果再嚴重一些,就會出現口角潰爛的情況,甚至會影響到牦牛的咀嚼和吃東西,久而久之甚至會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
布魯氏菌病臨床上以發燒為主要臨床特征,臨床上無特異性。有些犢牛還會有典型的“波浪狀”發熱,也就是溫度在幾天內達到39℃或更高,幾天后就會慢慢降低到正常的溫度,幾天后就會慢慢地升高,這樣的情況會反復發生很多次。有些病人只有發燒,有些病人只有低熱。還有:發冷、出汗、乏力,關節痛、肌肉痛、腰痛、頭疼、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等。
牦牛的溫度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上升,并伴隨著劇烈的痛楚,同時還會有眼瞼浮腫、分泌物溢出等現象,這時候就會有結膜因為充血而發紅的現象。病情嚴重者,則會出現一種或大或小的、混沌的、白色的、或大或小的暈,若暈擴散,則有發生角膜潰瘍的可能,此時,牦牛的眼睛會出現紅腫、視力下降等癥狀。
病毒性痢疾之發生概率多見于6月齡以下,無論其雌雄、雌雄,均無明顯區別。該病可導致牦牛口腔黏膜出現嚴重潰瘍并伴有嚴重腹瀉,可分為“腸炎型”和“眼炎型”。
要想提升牧場養殖業的養殖管理能力,我們可以從如下方面入手:第一,要強化牦牛養殖的規模管理,要對養殖周邊環境的承受力以及潛在的疾病風險進行全面地考慮,要將所有可用的資源都充分地利用起來,采用集中、合理的方法,在此基礎上,運用現代管理和技術,建立了一個良好的放牧模式,提高了放牧效率,提高了放牧效率。其次,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豬舍內外的清潔。與此同時,還要注重飼養棚子的透氣性,要確保養殖區內的通風,同時,養殖區的日常工作也要加強養殖區的消毒工作;最后,要強化放牧飼料的配制,嚴禁放牧地區的牦牛吃變質發霉的草料,并保證牲畜的飲水衛生。除此之外,要想更好地提高動物自身對病毒的抵抗力,還需要強化牧區養殖人員的養殖技術,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證牦牛飼養管理流程的標準化。
要想提升對牧區養殖疫病的防控能力,專業的飼養員要根據牧區飼養的特點,制定出一套科學的、切實可行的疫苗接種計劃,而且在免疫過程中,要對疫苗的接種情況進行實時的登記,還要定期的進行血液檢查,對疫苗的效果進行監控,如果出現了不符合的情況,就要對其進行補免。另外,為預防牦牛的寄生蟲病,還應在高原牧區的寄生性疫病高發區域,每年兩次,春季和春季各一次,以降低寄生蟲病的發生率。確保草場上的家畜健康,強壯地生長。在此基礎上,對動物的體表寄生性疾病進行防治,主要包括癢螨、疥螨和蚤三種。對于這三種疾病,藥浴法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無論牧區家畜是否存在外寄生物,秋季均需用藥浴進行治療,治療時,應針對家畜的情況,適時增加藥物的濃度,以增強藥物的效果,防止寄生生物在養殖區域的蔓延。對有寄生蟲病的動物,應及時進行檢疫。另外,由于寄生性寄生蟲會對妊娠中的牛、羊及仔豬的健康發育產生影響,并會增加奶牛的流產率,所以,在奶牛交配前合理驅蟲能有效地減少流產率。
因為病畜體內攜帶著大量的病毒和病菌,它對養殖區域中的健康牲畜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在牧場上的農戶要積極地與國家有關的技術規范合作,將患有嚴重傳染疫病的病畜進行淘汰。與此同時,西藏各牧場的畜牧行政主管部門也要加大對牧場的防疫監管,并積極督促畜牧獸醫對可能的傳染風險,如病畜、病死畜、代謝產物、受污染的飼料等,按規定的程序,對可能的傳染風險進行無害化處置。
隨著畜牧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傳統的放牧方式已不能滿足牦牛產業的發展需要。因此,現在已經形成了以放牧為主,輔以補飼的育肥模式,該模式既能充分利用當地高品質飼料的優點,又能縮短肥育時間,保證肥育效果。因為每年的冬天和春天,牦牛的肉價都會很高,所以才會在冬天和春天的時候,宰殺牦牛,才能獲得最大的利潤。在冬季和春季進行補飼,可減少仔豬的死亡率,增加仔豬的出肉率,并可保證仔豬的身體健康,縮短仔豬的發育期。
牦牛患了感冒后,一般會有食欲減退、精神沉郁等情況,病情比較嚴重的時候還會有呼吸加速、體溫升高等情況。在防治上,以藥物為主要手段,更直觀,更有效。只需將一定量的阿司匹林與飼料混合,一次10~25g,然后用來喂養牦牛。此外,對于患有風寒的牦牛,也可以采用肌內注射的方式進行治療。需要注射10ml,也就是30%的安乃近。若上述兩種方法均不能有效降溫,則可使用磺胺類、抗生素等對其進行有效地控制,使其更好地發揮藥效,保證其健康成長。
牧民在放牧的時候,當有一只牦牛出現支氣管炎癥狀時,應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牦牛支氣管炎是一種危害較大的傳染性疾病,防治方法多樣。秋季、初春氣溫高時,由于氣道黏膜層和深部的發炎,會引起牦牛支氣管炎。在嚴寒的冬季,空氣中含有大量的刺激性有毒氣體,會嚴重影響牦牛的呼吸道黏膜,降低機體的免疫功能,引起感冒、寄生蟲等疾病的發生。在我國西藏的牧區,對本病的認識不足,導致本病沒有有效地預防和控制,將給牧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危險。牦牛支氣管疾病主要表現為短促的咳嗽,病情較重時,會有長咳,流淚,后期會有黏稠的鼻液。在具體防治上,應加大體力活動,提高機體的免疫力。一般情況下,支氣管炎還會引發其他的一些疾病,因此,要加強身體的抵抗力,才能有效地防治。在放牧期間,一定要嚴格管理好放牧,注意吃好喝好。如果牦牛患上了支氣管炎,需要立即進行治療,主要是采用抗過敏的方法,在飼料中加入氯化銨,一天一次喂給牦牛。
在牧區疫病的防控工作中,飼養員要結合牧區的具體條件,制訂出一套科學、合理的疫病凈化計劃,并要嚴格遵守《牧區流行病防控規范》和《管理辦法》,對于感染了重大傳染病的牦牛類,如口蹄疫、布魯氏菌病等,采取集體或單個個體的方法,以避免疫病的大規模蔓延。特別是在牦牛場區,要加強動物防疫工作。
4.8.1 無病害處理
由于病畜身上帶有多種病毒、病菌,對養殖區內的健康家畜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牧區的農民應積極配合國家相關技術標準,將重度患病的動物剔除。與此同時,西藏各地區的牧民委員會,要強化牧民的疾病預防工作,積極對牧民的疾病、死亡、代謝物、受污染的飼料等進行監測,按照相關的操作規程,做好有傳播危險的處理工作。
4.8.2 衛生消毒處理
首先要改進預防措施,科學地進行牦牛牧場的經營;飼養環境骯臟,易于滋生細菌,加速病毒的擴散。因此,飼養者必須注意飼養環境的衛生,以減少牦牛病的發生。同時,飼養牦牛的工作人員要做好飼養場所的日常消毒工作,以消除疫源。在飼養牦牛時,要及時消毒,一般為一星期一次。對受感染的牦牛,要盡早進行隔離,并給予相應的治療和治療。如果是因為疾病而死,尸體應該在適當的地方焚燒,以免傳染。秋季和冬季是黃疸病的高發期,為了更好地控制黃疸病的發生,飼養者應該加強對黃疸病的消毒。引進新品種的牦牛,首先要對其進行流行病學檢查,然后對其進行隔離,然后再將其放入牦牛群中飼養。在病情較重的情況下,飼養員除了要對病牛群進行隔離,還應將病牛群的感染情況上報給疾控機構,以保證疫情的迅速控制。
西藏牧區生態、氣候復雜多樣,高寒低氧等特點,導致當地家畜在當地發生的疾病及其傳播途徑均有別于內陸,且西藏牧區的家畜仍然以傳統的游牧為主,疫點疫源分布較散,難以進行統一的防控。所以,要想提升牧區牦牛疫病的防控水平,除了要提升飼養人員的飼養技術,強化飼養管理能力之外,還必須要有一套科學、合理的防控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疫病的蔓延,進而提升牧民的飼養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