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躍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近平總書記圍繞國家糧食安全發表了系列重要論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做出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振興重大決策部署,為推動糧食產業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江蘇省委書記信長星在基層調研時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江蘇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的重大任務,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彰顯江蘇特色優勢,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構建現代糧食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江蘇糧食產業經濟,推動江蘇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繼續走在前列,是興糧之策、惠農之道、利民之舉,也是行業發展所需,是建設糧食產業強省、農業強省,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糧食安全戰略,筑牢國家糧食安全基礎的必然選擇。
2022年,江蘇全年糧食總產達753.8億斤,首次突破750億斤,創歷史新高,居全國第八位,并已連續九年穩定在700億斤以上;全省入統糧油加工企業1146家,較上年增加27家,實現工業總產值3330.70億元(居全國第二位)、銷售收入3450.40億元、利潤總額194.72億元。江蘇糧食行業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樹立“大食物、大糧食、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的理念,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目標,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提供了堅實可靠保障。
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面對環境變化和時代變遷,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糧食安全思想,傳承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糧食安全思想,根據不同時期的歷史任務和實踐需求,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力量激活中華民族文明血脈中的糧食安全治理智慧和經驗,領導中國人民對不同時期保障糧食安全進行了艱辛的探索,不斷完善我國糧食安全的目標任務和戰略部署,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我們在農業基礎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極端貧困的基礎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實現了糧食基本自給,成功解決了世界人口最多國家的吃飯問題,居民生活質量和營養水平得到顯著提升。我國不僅確保了自己國家的糧食安全,積累的重要經驗也為世界各國保障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和進一步加強糧食安全,必須堅決維護黨中央的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把黨的領導落實到農業、農村和糧食產業的各領域各環節,凝聚力量,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住農業基本盤,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農業穩產增產優產,農民穩步增收致富。實施糧食安全和“大食物觀”黨政同責,既是中央和各級黨委的政治任務,也是我國的制度優勢,還是保障糧食產業經濟持續發展的有力舉措。省、市、縣(區)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這項重大的政治責任。“米袋子”省長、市長、縣(區)長要負責,各級書記也要負責,飯碗要一起端,責任要一起扛,這是加強黨對糧食工作領導的重要舉措和根本保障。推進江蘇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持續走在前列,建設糧食產業強省,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
江蘇用全國3.2%的耕地生產了6.2%的糧食,以實際行動“端穩”中國飯碗,“托底”糧食安全。耕地是糧食供給的“命根子”,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江蘇必須要繼續落實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進一步提高自身的糧食供給能力。守穩守牢耕地面積,全面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扎緊耕地保護的籬笆,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實行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抓好油料生產,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占補平衡的實施意見》《江蘇省設區市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關于嚴格耕地保護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等文件,2016—2022年全省共新增耕地近100萬畝。
持續提高耕地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省委、省政府出臺了《切實加強高標準農田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鞏固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實施意見》,修訂了《江蘇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提出了年畝產1000公斤糧食的“噸糧田”核心產能指標。畝均資金投入標準從1750元提高到3000元,2022年項目總投資規模達到125億元,畝均投資標準和投資規模創歷史新高。2022年9月,省人大常委會出臺全國首個《關于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決定》,從法治角度進一步規范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和利用。截至2022年底,全省建設高標準農田達5000萬畝。2023年將繼續推進新建高標準農田120萬畝,改造提升207萬畝,發展高效節水灌溉16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始邁進全面提質階段。
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加快推動種業資源整合,實施種業強“芯”攻堅計劃,用好省屬涉糧企業近300萬畝土地種植資源,促進省種業集團實質性運行,打造國際一流種業強企。啟動江蘇省種業振興“揭榜掛帥”項目,鼓勵省內種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對核心種源進行優異功能基因挖掘和生物育種核心技術研究,初步建立種業產學研合作攻關機制。利用科教資源優勢,加強種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為種業振興展現擔當作為。
糧食儲備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物質基礎。近年來,江蘇省認真貫徹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加強糧食儲備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見》(中辦發〔2019〕48號),全面部署糧食儲備體制機制改革,多種舉措并用,從體制機制層面加強戰略和應急物資儲備安全管理,增強防范抵御重大風險的能力。改革和完善糧食儲備管理體制。2022年5月29日,《省政府關于組建江蘇省儲備糧管理有限公司的通知》(蘇政發〔2022〕61號)要求,由省糧食集團全資組建江蘇省儲備糧管理有限公司,落實省級儲備糧承儲計劃,負責省級儲備糧的運營管理。省儲備糧公司設立后,選擇部分市、縣國有糧庫作價進行并購,并選擇合適區域規劃新建儲備庫點,實現“公司+直屬庫”管理模式。部分設區市也分別成立了儲備糧管理公司,全省實現儲備運營管理由多個主體向單一主體轉變,承儲庫點由儲備業務和經營業務不分向專司儲備業務轉變,儲備輪換由多個庫點分散輪換向儲備糧公司單一主體統籌輪換轉變,儲備安全監管由分散式向多層次立體式監管轉變,最終達到“專企管理、專庫儲存、專人保管、專賬核算”的改革目標。
健全完善地方儲備糧管理體系。堅持政策性、公益性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推動國家宏觀調控目標與企業市場運作有機結合,提高保供穩價能力。適應糧食“供給側”和“需求側”的結構變化,優化儲備品種結構,調整小麥、水稻、玉米與大豆儲備比例。加快建立健全以省市縣地方儲備、應急成品糧儲備、企業社會責任儲備為一體的社會責任儲備體系,加強糧食收購、保管、出入庫、檢測等全流程業務的信息化管理,實現糧食“數據化管理、可視化應用,平臺化集成”的動態監管,提高快速決策能力和現代化管理水平。健全上下連貫順暢的溝通協調對接機制,充分發揮調控市場、穩定糧價、保障安全的協同效應。
健全與完善糧食儲備運行機制。建立健全地方糧食儲備制度。建立政府儲備為主、企業儲備為補充的地方糧食儲備制度,鼓勵規模以上糧食加工企業建立合理商業庫存;鼓勵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自主儲糧。為應對突發情況,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一定規模的成品糧油儲備,采取“保量輪換”“推陳出新”方式。建立和完善儲備糧動態有序的運作機制,以確保儲備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為核心,推進高效、規范、暢通、穩定運行。轉變傳統的糧食運營管理機制,采用“動態+靜態”相結合的運營方式,探索建立糧油儲備動態調整機制和優化儲備輪換運營機制,創新完善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充分利用大型綜合市場及期貨市場,構建儲備糧正常輪換的公開市場競拍機制和調控時期的定向拍賣機制。
抓好“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促進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三鏈協同”,推進優糧優產、優購、優儲、優加、優銷“五優聯動”,更高層次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更高效率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更高質量推動糧食產業發展。推進三鏈協同發展。優化糧食產業鏈,在縱向延伸上將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有機結合,在橫向延伸上將農業、工業、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有機結合,構建糧食安全大格局。提升糧食價值鏈。通過發展精深加工、主食產業化、糧油副產品綜合利用等方式,加快糧食產業向中高端延伸,增加多元化糧油產品供給。培育糧食產業創新鏈,充分發揮江蘇科研院校及國家技術創新中心作用,開展產品創新、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機制創新等,以協同創新推動技術進步,促進“三鏈”融合。至2025年,全省圍繞稻米、小麥粉、油脂產業,建鏈、固鏈、強鏈、延鏈,支持做強20個包括糧食種植、購銷、倉儲、物流、加工、銷售全產業鏈運行的產業化經營示范企業。
引導產業集群發展。通過特色產業鏈、產業集群招商,吸引各類糧食企業入駐產業園區,做大糧食產業集群規模,實現企業集聚、要素集約、技術集成、產業集群、服務集中。同時要著力培育一批全球化布局,具有國際競爭力和供應鏈組織能力,掌握一定糧食話語權的江蘇大糧商。支持省糧食集團、省農墾集團、省沿海集團等涉糧龍頭企業建設境外糧食生產加工基地,連接境內外糧食物流大通道,加強國際糧食貿易和產業合作。不斷完善戶籍政策和人才優待政策,集聚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特別是高級技術人才、管理人才等。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糧食產業集聚深度融合,以互聯網思維創新糧食產業集聚模式,促進糧食產業“智慧集聚”。
注重產業特色發展。強化“蘇”字品牌建設管理,建立“蘇”字品牌目錄制度,以“水韻蘇米”省域公用品牌建設為帶動,持續做強一批“蘇”字區域品牌。省級財政每年統籌安排專項資金,支持“水韻蘇米”等省域糧油公用品牌創建。建設高標準油脂加工基地。堅持國有、民營、外資油脂加工企業齊頭并進,依托連云港、大豐港、南通港等沿海重要港口以及長江沿線內河碼頭資源,提升糧食倉儲物流服務能力,促進資源要素集聚,培育一批擁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油脂企業集群。打造世界級現代化糧機制造基地。推動糧機制造企業與糧油加工產業合作,開發適用于糧食分級分類、高效運輸、柔性加工、節糧減損的成套糧油裝備,加快自主創新,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糧機制造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支持糧機企業在服務國際市場進程中深入開展標準化國際合作交流,爭當標準制定引領者,進一步提升中國糧食標準國際影響力。
從2022年開始,江蘇將用四年時間在全省糧食流通領域實施“六大提升行動”,打造“十四五”優質糧食工程升級版,基本建成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實現從糧食產業大省向糧食產業強省轉變。糧食綠色倉儲提升行動。科學規劃全省糧食倉儲設施布局,推進綠色倉儲設施建設。力爭到2025年,糧食倉儲物流設施水平、綠色生態儲糧能力顯著提升,糧食企業完好倉容4200萬噸,高標準糧倉80萬噸,儲糧新技術應用倉容占比75%。糧食品種品質品牌提升行動。深入推進“水韻蘇米”省域公用品牌建設,啟動“蘇面”省域公用品牌建設。力爭到2025年,“水韻蘇米”等“蘇字”號糧油產品的影響力、競爭力和市場占有率進一步增強,糧食產業工業總產值達到4000億元,優質糧食年供應量增加200萬噸。
糧食應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動。發展壯大一批應急生產加工示范企業,開展應急加工能力技術改造,提高小包裝成品糧油生產能力。力爭到2025年,城鄉應急保障一體化網絡基本形成,建成省級糧食和物資儲備應急保障基地及一批市縣級應急保障中心,國家級糧食應急保障企業2個、省級糧食應急保障企業40個、省級物流產業園區22個。糧食機械裝備提升行動。加大自主研發的先進糧機裝備推廣應用力度,擴大市場占有率。力爭到2025年,糧機制造技術標準引領能力進一步增強,全國糧機高地有效夯實。
糧食質量追溯提升行動。運用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升級完善省級糧食質量安全監測系統,形成集產品質量安全檢驗化驗、監測預警、信息通報、應急處置、監督檢查于一體的能力。力爭到2025年,“江蘇好糧油”產品追溯平臺建成運行,質量安全檢驗監測與品質溯源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糧食節約減損健康消費提升行動。完善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優化功能布局,提升收儲、清理、烘干、加工、銷售等為農服務能力,促進種糧農民增產增收。力爭到2025年,愛糧節糧、健康消費的良好社會風尚進一步形成,糧食產后領域減損降耗取得明顯成效,創建全國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10個、江蘇省糧食安全宣傳教育基地70個,糧食產后服務體系實現產糧縣(市、區)全覆蓋。
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出臺江蘇實施意見。建立糧食產業發展引導資金。進一步壓實地方黨委、政府責任,完善種糧農民補貼政策和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重農抓糧的積極性。針對糧食流通產業弱質化加劇的實際,建立產業引導資金,采取獎補結合、貸款貼息等方式,充分發揮產業引導資金的杠桿作用,有效消除糧食流通產業所承受的外部性轉移,減輕糧食流通產業的社會成本。
加大財稅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好現有資金渠道,支持糧食倉儲物流設施、現代糧食產業發展示范園區(基地)建設和糧食產業轉型升級。統籌利用產糧產油大縣獎勵資金、糧食風險基金等支持糧食產業發展。落實糧食加工企業從事農產品初加工所得按規定免征企業所得稅政策和國家簡并增值稅稅率有關政策。健全金融保險支持政策,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為糧食收購、加工、倉儲、物流等各環節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倡導政策性、商業性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對糧食產業發展和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同時,加強地方糧食法治建設,加強執法能力建設,加強糧食市場監管,防止欺瞞騙取財政支持和工作人員濫用職權等現象出現,為糧食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