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雅娜

來長沙一年多了,何墨凱還在適應,適應天氣、方言和飯菜口味。以前他從不吃辣,現在他炒菜時會放點辣椒。“這里太潮了,要吃辣椒的,可以去濕氣。”
何墨凱是馬庫斯·霍夫穆勒的中文名,他出生于德國東北部的一個小村莊。他喜歡研究語言,在德國萊比錫大學讀博士時選擇了漢學專業。漢語被稱為世界上最難的語言之一,他想見識一下這門語言究竟有多難。2003年,得知中德高校之間有國際合作項目,他當即向導師提交了申請,要去中國學習,因為“學習一門語言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那個國家”。
就這樣,他來到了中國天津。彼時,他雖然已學了兩年漢語,卻并不會“說”,是熱心的中國老師和同學,給了他繼續學習的動力和信心。
那年暑假,一位同學邀請他去自己的農村老家玩。他欣然應允,他早就想看看中國農村是什么樣子了。在湖南寧鄉的那個小村莊,他挽起褲腿,和當地的產糧大戶一起下田學插秧,知道了中國人的“盤中餐”是怎么來的。不下田的時候,同學帶他在鄉間小道上轉悠,路邊楊柳垂在溪水之上,風景如畫。
從城市到鄉村,何墨凱觸摸到真真實實的中國。如果說過去只是對東方文明有些好奇和向往,這一次,他真正萌生了留在中國的念頭:“中國很美,中國人很好相處,我好像很適合在這里生活。”
一年的合作項目結束之后,帶著對中國的不舍,何墨凱回到德國繼續完成學業。幾年后,因工作需要,他再次來到中國,這一次,他和一位天津姑娘相愛了。雖然婚后夫妻倆一起去了德國,但他們還是想回中國:“我們在中國有家人,我們的孩子也應該回去。”
2019年,他們回到了中國。何墨凱在銀川一所小學當外語老師。在那里,他們交了一群新朋友,有時還會相互“串門”。兩年后,學校停辦,何墨凱開始找尋新的工作機會。
在網上看到長沙的“無聲面包店”吧赫西點要轉讓的消息,何墨凱很動心,他和妻子都喜歡烘焙,也希望德國老鄉在中國的愛心故事能夠延續下去,便來到長沙,接手了這家店。
距離第一次來中國,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20年。讓何墨凱感觸最深的,是中國的變化:當年滿大街跑的都是自行車,如今滿大街都是中國國產汽車——中國人越來越富足了;當年他走在路上常會被好奇的人們圍觀喊“老外”,如今人們已對他習以為常——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中國了。
何墨凱到長沙之后,銀川的朋友特意請了假來看他,想知道他過得好不好。當然,何墨凱在長沙過得不錯。面包店在一條小巷子里,附近居民常來光顧,何墨凱學著長沙人說話,叫他們嗲嗲娭毑。“女兒在哪兒念書呀?”“現在吃得慣辣了不?”嗲嗲娭毑們話里話外都是關心。
這么多年過去了,何墨凱還是那么熱愛中國。也許是因為這個國家那股蓬勃向上的朝氣,也許是因為這里的人情味,他也說不清楚。他想好了,將來,他要去中國農村買房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