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扎提古麗·奧布力喀斯木,艾散·如則,艾比布拉·伊馬木,吳序海,賽里克·都曼
(1.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畜牧獸醫局,新疆 阿圖什 845350;2. 昊天牧業科技有限公司,新疆 阿圖什 845350;3. 新疆農業大學草業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4. 新疆畜牧科學院飼料研究所,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2)
柯爾克孜羊是新疆地方綿羊品種之一[1],主要分布于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簡稱克州)境內的天山南部和帕米爾高原山區,具有遺傳性穩定、耐粗飼、生長發育快、產肉性能好、抗病性強、跋涉遠程、抓膘能力強等優點[2],但其基本上1年1產1胎,出欄率不高,養殖效益低下[3]。雜交是肉羊生產中廣泛采用的模式,用以發揮雜種優勢和提高后代的生產性能[4-5]。利用湖羊繁殖力高和柯爾克孜羊產肉性能好的特點,將柯爾克孜羊與湖羊進行二元雜交,可有效改善雜交后代繁殖率和產肉性能,彌補柯爾克孜羊尾巴大、湖羊產肉性能較低等劣勢。
湖羊是優良肉用品種之一,原產于太湖流域,具有多胎多羔、性成熟早、常年發情、肉品質好[6]、膻味輕、脂肪少等優點[7],但產肉力較低[8]。湖羊廣泛用作肉羊雜交中的母本[9]。王志武等[10]研究顯示,澳湖F1代0 ~ 6月齡日增重比湖羊高33.57%,6月齡體重和胴體重分別比湖羊高32.87%和49.46%,雜交一代羊雜種優勢明顯。孔令旋等[7]研究表明,杜湖和澳湖F1代3月齡羔羊日增重分別比湖羊高14.96%和14.82%。陶湖雜交羊屠宰率和凈肉率比湖羊分別高21.27%和14.51%,均達到差異極顯著水平[11]。楊永林等[12]研究表明,薩湖雜交羊的生產性能優于湖羊,薩湖雜交羊平均日增重比湖羊高62.17 g/d。本研究以柯爾克孜羊作為父系與湖羊進行雜交,將柯湖雜交F1代、杜湖雜交F1代、純繁柯羊和純繁湖羊斷奶羔羊作為試驗對象,在同等飼養條件下育肥60 d,分析雜交品種和純繁品種的育肥效果及屠宰性能的差異,探討柯爾克孜羊和湖羊進行雜交的可行性,為改良柯爾克孜羊提供參考依據。
試驗于2022年8月至11月在克州阿克陶縣吳天牧業羊場進行。將斷奶羔羊按品種分為4組,即柯湖雜交F1代、杜湖雜交F1代、純繁柯羊和純繁湖羊組,每組選擇(3~4個月齡)體重相近、健康無病的斷奶公羔30只,進行分欄飼養育肥。試驗期為75 d,其中預試期15 d,正試期60 d。所有試驗羊均按規模化羊場飼養管理措施進行消毒、驅蟲(伊維菌素片口服),對羊舍進行清糞。
日糧參照NY/T 816—2021《肉羊營養需要量》配制(表1)。日糧組成:苜蓿干草25%,稻草15%和精料補充料60%。其中精料補充料按玉米籽粒55%,小麥15.8%,棉粕15%,豆粕7%,預混料5%,小蘇打1%,食鹽1%和飼料添加劑0.2%的比例進行配制。采用全舍飼育肥方式,飼喂前各類粗飼料和精料充分混合調制全價混合日糧,分2次(9:00,17:00)飼喂,自由飲水。

表1 各品種斷奶羔羊育肥期生長性能比較
1.3.1 育肥性能測定
在正試育肥期開始后第1、20、40、60天對供試羔羊空腹進行體尺、體重測量,記錄原始數據。每天記錄飼料的投料量和剩余量,并計算其平均日增重、總增重、相對生長率、干物質采食量和料重比。相對生長率=育肥期總增重÷始重×100%。試驗結束時計算經濟效益、投入產出比(育肥期飼料成本∶羊肉收入)等。
1.3.2 屠宰性能測定
育肥期結束時每組選體重相近的5只共20只羊進行屠宰試驗。被屠宰的羊宰前24 h禁食,宰前2 h禁水,記錄宰前活重后用頸動脈放血致死的方法屠宰。整個軀體靜置30 min后依次測定宰前活重、胴體重、屠宰率、GR值(第12根和13根肋骨之間,距離背脊中線11 cm處組織的厚度)、背膘厚(指第12對與第13對肋骨之間眼肌中部正上方脂肪厚度),內脂重(胃腸道及腎周圍脂肪重量)、尾脂重(全部尾巴的重量),并分別稱重心、肝、脾、肺、腎等臟器重量,計算器官(組織)指數[器官(組織)鮮重÷活體重×100%]。
經Excel整理試驗數據后,采用SPSS 26.0軟件中的單因素ANOVA檢驗對試驗結果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數據以“平均值±標準差”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P<0.01為差異極顯著。
由表1可知,柯湖雜交F1代的平均日增重最高,為0.28 kg/d;總增重(16.23 kg)顯著高于其他組(P<0.05),分別比杜湖雜交F1代、純繁柯羊和純繁湖羊提高了16.93%、9.15%和4.31%。各組斷奶羔羊育肥期相對生長率順序依次為柯湖雜交F1代>純繁湖羊>純繁柯羊>杜湖雜交F1代。柯湖雜交F1代的干物質采食量和料重比顯著小于純繁柯羊和純繁湖羊,說明柯羊×湖羊雜交獲得的雜交后代料重比較低,可提高養殖效益。
各組斷奶公羔育肥期體尺性狀變化如表2所示,各組斷奶公羔育肥期體高、體長和胸圍等指標的增幅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但管圍增幅間差異不顯著(P>0.05)。柯湖雜交F1代的體高和胸圍等指標的增長顯著大于純繁柯羊和純繁湖羊(P<0.05)。杜湖雜交F1代的胸圍增幅顯著高于其他3組(P<0.05),體長增長則顯著低于其他3組(P<0.05)。體長增長大小依次為柯湖雜交F1代>純繁柯羊>純繁湖羊>杜湖雜交F1代。

表2 各品種斷奶羔羊育肥期體尺變化 cm
由表3可知,柯湖雜交F1代的屠宰率顯著高于純繁柯羊和純繁湖羊(P<0.05),與杜湖雜交F1代、純繁柯羊和純繁湖羊相比,分別提高了2.80%、9.15%和3.67%,說明柯湖雜交F1代的屠宰性能優于純繁品種和杜湖雜交F1代。柯湖雜交F1代的GR值最低。各組育肥羔羊背膘厚之間沒有顯著差異(P>0.05)。

表3 各品種育肥羔羊屠宰性能
由表4可知,柯湖雜交F1代的肝臟、脾臟和腎臟等器官的重量和器官指數高于純繁柯羊,但差異不顯著(P>0.05)。杜湖雜交F1代的腎臟器官指數顯著高于純繁湖羊(P<0.05)。柯湖雜交F1代的內脂重量和內脂指數顯著低于純繁湖羊(P<0.05)。杜湖雜交F1代的尾脂重量和尾脂指數最小,柯湖雜交F1代的尾脂重量和尾脂指數顯著小于純繁柯羊(P<0.05)。

表4 育肥羔羊組織器官發育
按照活羊市場價30元/kg計算,扣除育肥期飼料成本、柯湖雜交F1代的育肥獲利最高,盈利335.95元/只,與杜湖雜交F1代、純繁柯羊和純繁湖羊相比,純利潤分別提高了23.98%、28.62%和21.35%。投入產出比依次為柯湖雜交F1代>杜湖雜交F1代>純繁湖羊>純繁柯羊,詳見表5。

表5 斷奶羔羊育肥經濟效益分析
通過利用地方肉羊資源,進行品種間雜交生產,能夠彌補品種肉用性能上的不足,獲得的雜交后代能很好地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更耐粗飼,料重比和飼養成本更低,可提高養殖經濟效益[13-15]。邢龍祥[16]通過飼養試驗對本地綿羊(小尾寒羊)及其雜交后代(波爾山羊♂×小尾寒羊♀)育肥效果進行了對比,結果表明雜交后代料重比低,增重、屠宰性能等指標明顯優于本地綿羊。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品種間雜交能夠從遺傳因素上對肉羊的生產性能起到改善作用。本試驗結果表明,柯湖雜交F1代的總增重、相對生長率和飼料轉化率均高于杜湖雜交F1代、純繁柯羊和純繁湖羊,表現出明顯的雜交優勢。
育肥2個月柯湖雜交F1代體高、體長和胸圍等體尺增長方面也表現了顯著的雜交優勢。畜禽的生產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質取決于品種、雜交組合、飼喂管理及飼料營養水平等因素[17]。屠宰性能體現了肉用家畜的產肉能力、脂肪沉積情況和組織器官發育情況,反映畜牧生產的經濟效益和家畜健康狀況[18]。宰前活重、胴體重和屠宰率等指標常被用來衡量家畜產肉性能的強弱,較高的產肉性能會帶來良好的養殖效益[19]。雜交后代的生長性能和屠宰性能(胴體重、凈肉率和屠宰率)等優于純繁品種[7]。本試驗結果顯示,柯湖雜交F1代的屠宰率高于純繁柯羊和純繁湖羊,其GR值最小,由此推測,柯湖雜交F1代的產肉能力比純繁品種強,且其瘦肉率較高。此外柯湖雜交F1代內脂重量和內脂指數顯著低于純繁湖羊。吐來力江等[20]研究表明,哈薩克羊×特克塞爾羊雜交后代的尾脂重顯著低于純繁品種。本試驗結果也顯示,柯湖雜交F1代與純繁柯羊相比,尾脂重量和尾脂指數均顯著降低,此結果跟吐來力江等[20]的研究結果一致。經濟效益分析表明,柯湖雜交F1代育肥飼料消耗量比純繁柯羊和純繁湖羊相對較低,純利潤最高。因此,利用當地柯羊與湖羊進行雜交改良,不僅能提高產肉性能,還可彌補柯爾克孜羊尾巴大的缺陷。
在克州全舍飼條件下,經柯爾克孜羊公羊與湖羊母羊進行二元雜交可顯著提高F1代羔羊的生長和產肉性能,雜交獲得的后代斷奶羔羊育肥期增重量、料重比均優于純繁柯羊、純繁湖羊和杜湖雜交F1代。柯湖雜交F1代的屠宰率顯著高于純繁柯羊和純繁湖羊,而且尾脂重與純繁柯羊相比減小了6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