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一、強化作文“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功能
(一)把立德樹人作為核心,在“追問”中拓展思路。如2023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題“好的故事是有力量的”。該題列舉出“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場合發揮的不同作用,既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相關系列講話精神(如“講好中國故事”),又巧妙對接了新課標強調的個人體驗情境、社會生活情境和學科認知情境這三類情境,有助于培養考生熱愛美好生活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考生至少可追問以下三個問題:
1.追問“是什么”(即什么樣的故事是“有力量的”“好的故事”)。相關回答可以是:(1)給人以沉浸式的享受、滋養人的靈魂的故事,才是“好的故事”;(2)價值導向正確且觸及心靈的故事,才是“好的故事”;(3)對人類共同苦難懷有憂患意識并努力去改變現狀的人身上發生的故事,才是“好的故事”……
2.追問“為什么”(即為什么“好的故事”會有“觸動心靈、啟迪智慧”等種種力量)。相關回答可以是:(1)故事中除事實之外,還有人的情緒、精神、心理等因素,所以好的故事在傳播過程中,會讓聽者內心深有觸動;(2)好的故事可以拓展我們的視野,賦予我們應對各種復雜局面的智慧;(3)故事除了在人群中形成情感聯結,那些與人物或制度密切結合的故事,還能強化某種文化價值,成為一種力量……
3.追問“怎么樣”(即如何講述故事能使其更具“力量”)。相關回答可以是:(1)講好故事,應該將故事人物放在新時代語境中考驗、淬煉;(2)為激發故事的力量,必須讓繼承與革新齊飛;(3)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要深刻認識“時代之新變”與“中國之恒常”之間的辯證關系……
(二)善于“化大為小”,實現定“點”鉆探。比如2023年天津卷作文題“周恩來學生時代自勉聯”延續了近些年立德樹人的命題宗旨,即啟發考生將自己的成長與國家社會的發展融合,思考使命與挑戰、責任和擔當的時代意義。而2023年北京卷作文一“續航”,導語中舉出“為青春續航”“科技為經濟續航”兩個例子,既形象闡釋了“續航”的意思,又提示了寫作的話題和領域。該題時代氣息鮮明,內蘊豐富,考生可以從“續航”的必要性、途徑、目的、價值、原因等多個角度去理性、深入地思考,用積極的態度面對個人成長的新階段、國家發展的新征程。
二、立足學生生活,鼓勵個性表達
2023年的多道高考作文題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因而,這些題可切入角度相當多。考生可以緊扣時代脈搏書寫重大主題,也可以結合個人生活與學習,從身邊具體事例談起,表達個人成長中的感悟與思考。如2023年新高考Ⅱ卷作文題將“閱讀”(試卷其他模塊的閱讀材料)與“寫作”相關聯,并以“放松,沉淀,成長”定位,這是命題者對青少年成長需求的一種換位思考,是就“安靜一下不被打擾”“希望有一個自己的空間”所作出的善意表達,意在理解青少年,激勵青少年健康成長。考生通過對自己空間內容的介紹,可以就怎樣打造“自己的空間”立意行文,展示自身成長故事;可以就為什么想有“自己的空間”傾訴心聲,與父母師長對話,告訴他們,對于我們想有“自己的空間”不必過慮,這是成長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可以思考“自己的空間”的存在意義,比如通過自己的空間可以暫時得到放松,可以沉淀自己的情緒、思考和想法,讓自己得以更好成長;還可以反思“自己的空間”的局限性,避免只是從自身角度、單一視角來認識、理解世界。
同樣地,2023年全國乙卷作文題的兩則材料雖然針對的是國際關系、文明互鑒等時代命題,但是揭示的道理卻是普遍的,語言生動形象,蘊含著大智慧。材料一,講所謂損人者難利己;材料二,闡述部分和整體的關系。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不同國家之間的聯系、人與集體及社會的關系,莫不如此。熟悉政治、了解國際大事的考生,可以就一些重大問題發表見解,例如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文明的多樣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也可結合當下核心技術領域“卡脖子”問題的解決,去探討科技發展中的自力更生與學習借鑒。另外,從材料的字面回到生活與成長(比如“合作實現共贏,成全帶來成就”“求同存異,和諧共生”“兼容并蓄,美美與共”等),也能寫出很好的作文。
再如2023年北京卷作文二“亮相”,其語義顯豁,取材空間廣闊,同時導語還提示“每一次亮相,也會有一段故事”,這意味著“亮相”的時刻雖然較短,但相關的故事可能較長、個中的況味可能很深。這有利于展現考生對生活的不同體驗,展現考生在記敘類文本的寫作甚至是創作上的才能。
三、加強辯證,突出邏輯思辨能力
作文與思維密不可分——唯有提升辯證思維,才能全面地看問題,拿捏事物分寸,獲得正確認知;唯有學會理性思辨,才能客觀地看問題,把準評判尺度,獲取深度見解。如2023年全國甲卷作文題,材料貼合生活實際,其提出的關鍵問題在于:技術使人掌控時間還是被時間掌控?可見,該命題引導考生結合情境觀察、歸納相應現象,并凝練成鮮明的觀點,著力于考查考生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和批判性。
(一)對材料進行細讀辨析,挖掘其中包含的邏輯關系。如2023年全國甲卷作文題材料中的“人們因技術發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時間”,這句是聯想和思考的背景。“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時間的仆人”,這句是聯想和思考的側重點,是寫作的重心所在。句中“因此”的“此”指代“因技術發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時間”;而“時間的仆人”是個比喻,指在時間面前沒有了自我,反而被時間左右,喪失了自己的主體地位。這種情況并不鮮見,如拘泥于時間計劃表,忽略靈活性、自主性;受日程支配,疲于趕進度,沒有自己的獨處時間……總體來看,考生要對考題材料的三個關鍵詞“人、技術、時間”,進行交互性關聯,作整體性思考。
(二)在整體性思考的基礎上,選準寫作角度。如2023年全國甲卷作文題材料中,考生可以提煉出“技術發展在人與時間的關系中所起的作用”這樣一個論述主題。圍繞該論題,考生可以結合個人體驗或社會熱點,觀察、梳理相關現象,通過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認識與觀點,比如強調“我的時間我做主,需要有思考能力、駕馭技術,而不是被技術所裹挾”;也可以探究“技術、時間與人”之間的關系,揭示技術給掌控時間帶來的便利與遺憾,比如立論為“人們只有利用好技術,有效安排自己的時間,才不至于透支生命”;此外,還可以就人在時間流逝過程中的主動與被動地位,以及人掌控時間的方式、方法等進行思辨。
(三)落實語文核心素養,突出思維品質提升的命題要求。如2023年上海卷作文題圍繞作為天性的“好奇心”進行發問——“一個人樂意去探索陌生世界,僅僅是因為好奇心嗎”,啟發考生繼續深入思考,從而喚起考生的寫作激情,引導考生聯系實際,發現人們“樂意探索陌生世界”豐富的內驅力和原動力。寫作時須注意:
1.明“概念”。材料里的“陌生世界”,不是指地理上的一片新大陸,而更多指向新的領域、新的思考方向(如大航海時代的繁榮,又如當下對太空的探索)。
2.善“發散”。針對“僅僅是因為好奇心嗎”之問而“定向發散”,考生的回答可以是豐富多彩的。比如可認為:面對“陌生世界”的探索,“好奇心”往往是起始,其他的激發因素還有熱愛、責任、求知欲、實踐力、使命感、榮譽感等,更有家國情懷。也可如此立論:“好奇心”是起點,“好奇心”之外還有外部因素(如身邊人的影響),還有喜新厭舊或不安分之類的人之天性,甚至還有“名與利的誘惑”(如馬可·波羅來中國,或許不是為了滿足好奇心,而是為了財富)。
3.巧“思辨”。立意過程中須顧及問題的復雜性,換言之,考生要分析清楚兩個(多個)因素之間存在的復雜關系:第一,這些因素都指向“樂意去探索陌生世界”;第二,這些因素本身存在特定關系,需要加以剖析;第三,要揭示出所選定的因素與“好奇心”之間是否存在高下之別、優劣之分。
可以說,這道題延續了上海卷一貫的命題思路,為理性思維提供了更廣闊、更明晰的空間,鼓勵考生在關注現實生活的同時,進入更深層次的文化思考與哲學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