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多次提及“零碳”,到首批“零碳中國”評價標準成果發布,再到“零碳”公共活動日漸多元,“零碳”不僅是一種倡議、一種導向,而且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主體加入進來、行動起來。零碳園區、零碳辦會、零碳婚禮,甚至還有零碳飲料、運動鞋……相關字眼頻頻見諸報端網端,引起人們廣泛關注。
“零碳”受追捧的背后,有觀念的轉變,也有實踐的探索,并非“玩噱頭”“推概念”。實現“零碳”有四個流程,核算、減排、抵消和認證,每個環節其實都不簡單。以有數據可查的第三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為例,主辦方在實施了一系列碳減排行動的同時,根據活動數量、參會人數以及交通、餐飲、住宿等情況計算出新增二氧化碳排放量,然后通過購買林業碳匯項目減排量的方式,實現峰會“零排放”。小眾群體中流行的“零碳”婚禮,也是這個思路。而在一些特定場景中,“零碳”也可理解為零使用化石燃料,例如一些地區的“零碳鄉村”“零碳驛站”建設,就是通過購買光伏和風力電,或者屋頂光伏發電及智能化儲能設備,實現“綠電”供應。可見,無論是作為生產方式,還是生活方式,“零碳”行動都實實在在減少了碳排放,漸漸成為一種流行趨勢。
何為“零碳”?就是在盡力低碳、綠色、無廢的同時,通過購買普惠減排量和碳匯減排量,實現正負抵消,達到相對“零排放”。作為一種包裝方式和概念,“零碳”的內涵和外延雖然略有不同,但繞不開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我們應當踐行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讓“零碳”成為新潮流、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