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很多水體密集區域的土質不利于建設施工,為保證鐵路支架的施工安全與施工質量,需設計不良地質條件下鐵路支架現澆施工技術。結合實際工程,設計鐵路支架現澆施工的基本流程,在底板的輔助下,安置組合鋼內模,將鋼筋與底板聯系在一起,在固定的配合比下進行現場澆筑施工。養護一段時間后,分別拆除內膜與側膜。實驗結果顯示,荷載等級越大,應變值和撓度變化越大。在不同等級的荷載作用下,端點部位撓度和應變值最小,越接近中間部位,撓度和應變值越大。當荷載卸載一段時間以后,鐵路支架會有一定程度的恢復。綜合應力變化趨勢以及支架撓度可知,所設計的現澆施工技術質量較好。
關鍵詞:不良地質條件;鐵路支架;現澆施工;撓度
0? ?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鐵路建設飛速發展,鐵路橋梁的總建設長度也在逐年增高。在此過程中,人們對鐵路工程的質量要求也越發嚴格。我國的地理環境極為復雜,但是為了保證任意地理環境下均能連通鐵路網,需要保證鐵路施工可以在任何復雜環境以及不良地質下進行。
在城市外部的郊區或者多山地帶,經常會存在地勢起伏連綿不絕、地下水帶發育惡劣等情況[1-2]。而鐵路橋梁作為一個人工構造物,受到周邊環境以及運營荷載的影響極為強烈,如果無視安全規范,極易發生垮塌現象。本文基于不良地質條件,設計了一種鐵路支架現澆施工技術,并對其進行了質量檢測。
1? ?工程概況
本文以兩個相鄰城市郊區地帶的某鐵路線作為研究對象。該鐵路總長約25.65km,全線高約12.3km。為保證整體工程施工可以達到預期效果,需在該工程開工前期開展測試工作。
當地的年平均氣溫約為14.3℃,區內以降雨為主,冬季有少量時間存在降雪和冰雹。年平均降雨量約為621.35mm,降雨多集中在7~8月,全年主導風向為北風,平均風速約為1.25m/s。勘察范圍內存在大量的溪流和水池,地表水體極度發達。區域的巖層傾角約為90°,主要發育為構造裂隙[3]。主要建設場所為溝谷型地貌,施工區域內無其他影響建設的地表建筑物、地下管道或者架空線纜等。
上述鐵路支架的施工部位存在明顯的不良地質,為保證施工質量,需要設計與之相對應的鐵路支架現澆施工技術。
2? ?鐵路支架現澆施工技術要點
結合上文中的鐵路支架,組建施工團隊,并在團隊的支持下,設計鐵路支架現澆施工技術。
2.1? ?安全交底與檢查模板
在施工前,對所有操作人員進行技術交底,并全面檢查所有的施工設備。檢查各模板接頭部位是否連接嚴密,支撐部位是否存在縫隙,支架的預埋件安裝是否符合標準[4]。
2.2? ?設計施工流程
設計施工流程如圖1所示。
2.3? ?安設水泥樁
如果想要在不良地質條件下,完成鐵路支架的現場澆筑,需要設置若干個支撐點,并在其中安置水泥攪拌樁,控制地基沉降。
2.4? ?注漿
在土體施工時,需要嚴格控制注漿的穩定性[5-6]。在不造成浪費的情況下,保證能夠準確穩定地注漿。如果出現卡鉆現象,需要在第一時間使用積極主動的措施,在起重機的輔助下向上施加起吊力,并快速疏通周圍的水體。
2.5? ?輸送沉渣
結合高壓噴射法,在原本的鉆孔部位打兩個對稱的小孔,通過高壓噴頭將兩個小孔打通,快速輸送沉渣。如果場地內的地基因施工而受到破壞或者擾動,則需要支架挖除所有上層虛土,將局部的軟土層挖掘干凈。
2.6? ?夯實地基
快速夯實地基,再分層向上鋪墊。夯實度需要達到95%以上,才能保證整體地質條件不會影響鐵路支架的建設與施工。在處理地基時,可以使用挖掘機以及壓路機等基礎機械。
2.7? ?混凝土澆筑
2.7.1? ?溫度控制要求
施工人員需要對澆筑時的混凝土溫度進行實時測量,保證其始終處于標準溫度范圍之內[7-8]。當外界環境溫度較高,或者處于夏季時,混凝土的入模溫度需要≤30℃。當外界環境溫度較低或者處于冬季時,混凝土的入模溫度需要≥5℃。
2.7.2? ?安置組合鋼內膜
在鐵路支架預期架設的位置安放底模,作為混凝土的入模位置。制作混凝土支架位置的鋼筋,并將其與底板綁扎在一起。使用商用混凝土作為原始材料,并保證施工過程中,混凝土的整體流動性和強度均符合設計標準。底板上預先鋪墊的混凝土厚度需要嚴格控制在標準之內,且每隔2m均需要設置一個高度控制點。安置組合鋼內膜,并設置安裝預應力筋,將鋼筋與底板以及鋼內膜綁扎在一起。
2.7.3? ?澆筑與振搗要點
澆筑過程中,混凝土的入模高度需要與離析控制程度成正比,混凝土的自由傾落角度也需要以1m為例,堆積高度不能超過0.5m[9-11]。混凝土在入模時,下料需要均勻完整,振搗與下料交替進行,插入下層混凝土約5~10cm,且移動半徑不超過其作用范圍的2倍。
每次振搗完畢后,需要緩慢輕柔地提取振搗棒,保證不會與其它部件磕碰,并不會影響到模型內的其他預埋件。底板部位的混凝土澆筑需要從下部開始,混凝土自腹板流入底板。每臺攪拌車的出料口均至少配置5臺攪拌棒,并預計向底板部位流淌1m以上。
當混凝土的傾倒高度大于等于2m時,需要使用串桶下料的方式,避免支架分崩離析。經過一定的順序和方向,層層遞進,且分層厚度小于30cm。
振搗過程中也需要以快插慢拔的形式,順序前進,做到整體密實緊湊,并在振搗完下一層之后,直接清除上下兩層之間的接縫。
2.8? ?混凝土養護與灌漿封裝
混凝土澆筑完成之后,使用無色塑料將其包裹住,在保證充足水分的同時,使塑料薄膜無明顯破損。澆筑結束之后,進行一段時間的養護,并分別拆除內膜與側膜,最后進行灌漿封裝處理。
3? ?實驗研究
3.1? ?實驗準備
3.1.1? ?支架參數測試
為測試上文中設計的鐵路支架現澆施工技術是否具備質量保證,需要檢查鐵路支架的強度、剛度以及穩定性。測試荷載作用下鐵路支架的彈性數據,確定該現澆施工技術符合工程標準。
劃定鐵路支架的指定位置,對其施加一定的壓力,收集鐵路支架的應變、應力、位移等變量,判斷支架結構的數據變化是否與期望值相符,從而判斷該鐵路支架是否具備預期的施工效果。
3.1.2? ?確定監測內容
在實驗過程中,主要的監測內容為:一是鐵路支架截面在荷載下的應力變化,二是鐵路支架截面在荷載下的撓度。
3.1.3? ?載荷分級
在施加壓力時,需要對荷載進行分級。根據施工圖紙,其分級標準需要與預壓段的支架自重、支架模版自重相符,且質量誤差不超過同級荷載的5%。不同分級荷載的加載值如表1所示。
3.1.4? ?組建測試組
為保證上述實驗能夠正常進行,需要組建測試組,對荷載加載之前的各項工作進行準備,并在實驗過程中避免沖突與矛盾,保證實驗能夠穩步進行。
測試組包括加載組、測量組和檢查組,加載組主要用于指揮鐵路支架上方的沙袋吊裝工作,并實時登記每一個沙袋的質量。測量組則需要使用全站儀,與加載組相互配合,獲取撓度數據與應力變化數據。檢查組需要對加載過程中的鐵路支架外型進行檢查,一旦發生彎曲變形,立即記錄時間。
3.1.5? ?布置測點
在鐵路支架上,記錄并布置測點。沿監測斷面,將左側端點、左側1/4點、左側1/2點、左側3/4點、右側端點5個部位作為觀測點,使其呈對稱布置。在荷載開始前,記錄5個觀測點的初始值,之后每隔1h記錄以此數據,支架卸載6h后對每個觀測點再次記錄數據。
3.2? ?撓度數據分析
上述觀測點為對稱格式,因此在5個觀測點部位,可以直接選擇其中一側的3個點位作為標準數據。使用精密的水準儀進行測試,如果其中一個觀測點不適合使用水準儀,則換成全站儀進行測試。
左側端點撓度如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在左側端點處,在一級荷載條件下,12h內的撓度均小于3.45mm,二級荷載、三級荷載以及四級荷載相距一級荷載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均不超過10mm。當卸載6h后,撓度大幅度回復,達到2.95mm。
左側1/4點撓度如表3所示。從表3可以看出,在左側1/4的檢測點處,一級、二級、三級、四級荷載在12h時的撓度分別為4.95mm、6.76mm、18.91mm、31.46mm。相聚左側端點的撓度明顯增大,但是當卸載6h后,撓度有回復到約一級荷載處。
左側1/2點撓度如表4所示。從表4可以看出,在左側1/2端點處,四個等級的荷載在12h時的撓度分別為6.85mm、12.52mm、45.56mm、84.34mm,當卸載6h后,撓度回復到13.16mm。
通過上述數據可知,荷載等級的提高,會導致撓度顯著提高,而距離支架中間處越近,撓度越大,與端點部位越接近,撓度越小。但是當卸載荷載以后,撓度會回復到相對較理想的狀態。
3.3? ?應力變化數據分析
獲取上述3個檢測點處不同荷載等級下的應力變化值,得到不同荷載作用下應變值如圖2所示。
從圖2可以看出,隨著荷載等級的增加,3個監測點處的應力值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當卸載一段時間后,應力值就會迅速滑落,但是不會歸零。其中端點部位的應力變化幅度明顯小于中間部位,越接近中點處,應變值越大。
4? ?結束語
為保證鐵路支架的施工安全與施工質量,本文設計不良地質條件下鐵路支架現澆施工技術。結合實際工程,設計鐵路支架現澆施工的基本流程,在底板的輔助下,安置組合鋼內模,將鋼筋與底板聯系在一起,在固定的配合比下進行現場澆筑施工。養護一段時間后,分別拆除內膜與側膜。
實驗結果顯示,在荷載作用下,支架中間部位受力最大,但是當荷載消失后,鐵路支架又會逐漸恢復,其承載力水平達到了預期水準。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可以繼續獲取安全性更高的支架施工方法,并設計開發一套支架監測系統,在無線檢測技術的支持下,將其與手機、電腦相連,以保證施工安全與鐵路使用安全。
參考文獻
[1] 熊海寧.現澆梁鋼管貝雷支架門式墩設計及施工[J].公路,2022,67(11):248-252.
[2] 張曉光,吳永明.支承于既有橋梁上的現澆箱梁支架體系設計研究[J].公路,2022,67(11):240-243.
[3] 徐峰,武志明.大橫坡小半徑現澆箱梁貝雷支架施工技術[J].公路,2022,67(08):231-234.
[4] 蔡新明,李英鵬,張鵬杰,等.軟土地基大縱坡現澆箱梁高支架施工技術[J].建筑結構,2022,52(S1):3203-3208.
[5] 丁峰,易云焜.現澆混凝土橋梁支架智能化實時監測裝置的研制[J].公路,2022,67(3):198-200.
[6] 唐星宇,郭增偉.曲線匝道箱梁橋現澆施工中支架布置形式分析[J].科學技術與工程,2022,22(2):781-787.
[7] 游勇利,劉輝.支架現澆法塔梁同步施工獨塔混凝土斜拉橋仿真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2021,38(12):64-72.
[8] 胡娟.黑山南北高速公路現澆梁陡坡超高支架穩定性分析與對策研究[J].公路,2021,66(11):174-177.
[9] 方柯,劉愛林,王令俠.蕪湖長江公鐵大橋南引橋鐵路梁斜腿支架現澆施工技術[J].橋梁建設,2020,50(6):116-121.
[10] 馮令才.大跨徑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現澆支架設計與應用分析[J].建筑結構,2020,50(S2):927-932.
[11] 郭志永.寬幅斜拉橋梁體現澆支架大面積水袋預壓技術研究[J].公路,2020,65(4):16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