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雯


“小說大多是虛構的,卻又有生活的影子。”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其中,人物是小說的核心,情節是小說的骨架,環境是小說的背景,相互作用,共同體現主題。小說《橋》《窮人》和《金色的魚鉤》都有著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節,而且都善于設置懸念,因此閱讀時,我們應關注其中的環境描寫、故事情節以及主人公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等,深入地感受、理解人物形象。
策略一:關注環境描寫對人物形象的烘托
在《橋》這篇小說中有許多描寫雨、洪水的句子,同學們進行了歸納整理:
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
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當。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
水漸漸躥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
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
胡老師:請大家仔細讀這些句子,哪些詞句給你的感觸最深?你從中感受到了什么?
羽羽:“像潑。像倒。”這兩個句子給我的印象最深,簡短而有力,寫出了雨水之大,雨勢之猛。“黎明”“突然”也讓我感受到這場雨讓人們措手不及。
明明:山洪“像一群受驚的野馬”,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讓我感受到山洪來勢兇猛,聲音很大,速度很快,人們根本來不及反應。
寧寧:“近一米高”“躥上來”“放肆地舔”擬人化地寫出了洪水漲得非常快,非常兇猛,直到“爬上了老漢的胸膛”,可見形勢越來越危急,也襯托出了老漢的臨危不懼。
琳琳:“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逼近”讓我感受到死亡的壓迫感,人們已經到了幾乎崩潰的邊緣。“獰笑”寫出了洪水的可怕,所以人們才會像瘋了似的你擁我擠。
胡老師:是的,文中對洪水的描寫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營造出緊張的氣氛,正是這種緊張讓人們變得驚慌失措,也從側面烘托出老支書臨危不亂、鎮定從容。可見,小說中的環境描寫往往是為了更好地烘托人物形象。
淼淼:學習《窮人》時,我們發現第一自然段也是環境描寫,對比描寫了屋外的寒風呼嘯和屋內的溫暖舒適。屋內的溫暖舒適體現了女主人桑娜的勤勞能干,屋外的寒風呼嘯則暗示了漁夫在惡劣環境下出海打魚的危險,反映出他們生活的貧窮和不易,他們的勤勞和質樸,為下文故事情節的展開做了鋪墊。
胡老師:由此可見,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不是單純地交代當時的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往往能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渲染氣氛,暗示人物的心情,從而揭示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策略二:關注小說情節對人物形象的刻畫
小說的情節是故事發展的主要線索,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和主題思想的表達,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作用。
《窮人》中有這樣一處情節:
她的心跳得很厲害,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但是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她把這兩個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讓他們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連忙把帳子拉好。
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
胡老師:從桑娜把兩個孤兒抱回家的這個情節中,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桑娜?
波波:我看到了一個善良的桑娜。雖然家里很窮,只能勉強填飽肚子,但她還是收留了這兩個孤兒,“非這樣做不可”讓我看到了她的堅定。
毛毛:我看到了一個忐忑不安的桑娜。她知道家里的情況,抱兩個孩子回來會增加家庭負擔。她害怕丈夫回來責怪他,所以才會“臉色蒼白,神情激動”。
胡老師:桑娜寧可自己受苦也要照顧孤兒,那是源自心底的善良。文中還有很多這樣的情節,大家可以找找,和同桌一起分享。
策略三:關注細節描寫對人物形象的塑造
同學們,留意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活動,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我們選取了三篇課文中的三處細節描寫,通過品讀、分析、交流,感受人物形象。
胡老師:在《金色的魚鉤》中還有多處這樣的細節描寫,請大家讀一讀,想想這些細節對刻畫老班長有什么作用。
明明:我從“臉上布滿了皺紋”看出他飽經風霜,忠于革命。
波波:我從“整夜整夜地合不攏眼”看出他盡心盡力,有高度的責任感。
羽羽:我從老班長臨死時說的話,感受到他不忘關心戰友,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精神。
……
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著,感受著老班長崇高的形象。
唯有關注人物細節,我們才能觸摸到人物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