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劉濞筑白浦堰及白蒲地名考"/>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王小星
(江蘇如皋226500)
如皋市白蒲鎮是一個千年古鎮,為東晉時期蒲濤縣舊址,位于如皋城區東南約30公里,與南通市通州區、如東縣接壤。通揚運河穿境而過,北接如皋城區,南到南通,是古代通州到泰州、揚州鹽運的重要節點。2022年12月,“白蒲”獲評江蘇省地名文化遺產。關于白蒲鎮地名來源,說法大都為“白蒲周邊生長白色蒲草”。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這個說法站不住腳,蒲草通體綠色,雌株花序粗大,黃色,狀如蠟燭,被稱為“蒲棒”,何來白色?既然沒有白色的蒲草,白蒲稱謂何來?筆者在查找運鹽河相關資料時,發現一些史料,從這些史料反映出的信息看,白蒲原來可能叫白浦,這與其獨特的地理特征有關,更與西漢劉濞筑白浦堰有關。現整理如下,供方家批評指正。
〔嘉靖〕《寶應縣志》記載:“埝有黃浦埝。相傳吳王濞置白浦至黃浦五百余里,捍鹽通商,以富其國。”埝就是堰的意思,用于河道擋水。《讀史方輿紀要》記載:“白浦至黃浦五百余里,所以外御海潮,內防諸湖也。”黃浦在寶應縣,原黃浦鄉政府所在地,今為涇河鎮黃浦村。那白浦堰在哪里呢?史書沒有明確記載。民國武同舉編《江蘇水利全書·通揚運河》載:“黃浦堰在寶應縣北二十里,相傳吳王濞置。白浦至黃浦五百余里,捍鹽通商。據郡國利病書,吳王濞置黃浦堰,疑白浦亦置堰,白浦未詳所在,疑今如皋南通毗界之白蒲鎮。”對照文獻記載,筆者結合對白蒲鎮地理歷史的掌握,以及對西漢劉濞開挖古運鹽河歷史的了解,頗為認同武同舉先生關于白浦堰在今如皋市白蒲鎮的推斷,主要理由如下:
西漢劉濞筑堰白浦至黃浦,目的是為了捍鹽通商,即保障鹽運及銷售。既然是為了煮鹽、運鹽,白浦堰所在的運鹽河一定在海濱。如皋處于江海交匯處北岸,數千年來,受長江泥沙沉淀影響,長江口及沿海岸線不斷變遷,如皋境域大致由北向南、由西向東逐漸拓展,江岸線、海岸線也一直在發生變化。在6000年前,如皋的東北部(今海安立發、李堡)為長江口北岸,因地高色赤,稱為“赤岸”。兩漢時期,長江口淤積成陸,江海交匯的廖角嘴移至今白蒲鎮。陳吉余、惲才興《南京吳淞間長江河漕的演變過程》(1959年《地理學報》卷25第3期)認為:“漢魏及南北朝時的江口岸線在泰興北部經如皋、石莊間,再經白蒲至石港的一線上。”由此可以基本確定漢代白蒲位于海濱。
白蒲在漢代有煮鹽活動嗎?據《天下郡國利病書》載:“吳王濞開邗溝自揚州茱萸灣通海陵倉及如皋蟠溪。”西漢吳王劉濞為了使其封地吳國富強,開邗溝至如皋蟠溪以煮海為利,并在國內開發銅礦,由此國用富饒,百姓無賦。白蒲距離如皋東郊蟠溪30公里,同樣位于海濱。由于煮鹽需要消耗大量的柴草,每個灶戶要配給幾十畝甚至上百畝草蕩,一個鹽場往往需要數萬、數十萬畝草蕩。據《如皋縣志》記載,清初如皋海濱草蕩達3.46萬公頃。因此,我們推斷西漢時期隨著劉濞鹽業的興旺和發展,如皋蟠溪煮鹽活動很快沿著海濱拓展至白蒲鎮。“文革”期間,如皋進行大規模土地平整,白蒲鎮村民在田間挖到古代鹽灶、鹽磚等,這說明白蒲歷史上曾經臨海,而且有煮鹽活動。
漢代邗溝(后更名為運鹽河,今為如皋內城河)(王小星 提供)
如皋沿海所產之鹽通過邗溝運到廣陵(今揚州),再由廣陵轉運到內地其他城市銷售。由于受氣象、潮水影響,內河常常發生變化,或淺,或滿,淺則滯,滿則溢。在水運為主的古代沿海地區,只有水勢穩定、水流暢通才能保障河道運輸功能,在河道兩頭筑堰,可以蓄水,保證正常水位。西漢時,白蒲鎮位于江海交匯處,潮漲潮落,對內河水位極易造成影響,河流水位很不穩定,不利于航運,劉濞在此筑堰,確實起到“外御海潮”的作用。據考證,白蒲鎮在古代曾經有一個“堰”。《宋史》記載:“紹興初,以金兵蹂踐淮南,猶未退師。四年,詔燒毀揚州灣頭港口閘、泰州姜堰、通州白莆堰,其余諸堰,并令守臣開決焚毀,務要不通敵船。”文中“通州白莆堰”就位于今天如皋市白蒲鎮(該鎮曾以一條街為分界,分屬通州、如皋,所謂“一鎮分治千年”)。宋至元,朝廷發展海運,堰改閘,建“通濟第一閘”,又稱為“海運石閘”。明代,因防海盜、倭寇,朝廷實施海禁,海運廢,閘亦廢。閘址西岸有閘口立石,東岸有臥石。明嘉靖年間,倭寇在我國東南沿海燒殺搶劫,白蒲鎮民族英雄張自成帶領鄉親結營于通濟第一閘上,與倭寇多次戰斗,英勇殺敵,令倭寇聞風喪膽,后人為紀念他,將通濟第一閘閘石口稱“虎牢關”。1969年,通揚運河裁彎取直,“虎牢關”石遺址由西岸變位于東岸。很顯然,《宋史》記載的“白莆堰”與西漢“白浦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他們地理位置都處在煮鹽海濱,作用都為抵御海潮,保障內河運輸,他們在名稱上也具有一貫性(古代“浦”和“莆”通用,后文有說明),因此宋代白莆堰很可能就是西漢白浦堰的延續。
文獻說“白浦至黃浦五百余里”。對照這個條件,在當時劉濞封國范圍內,以寶應黃浦為起點,水運距離500里左右的沿海城鎮,今蘇北沿海淮河以南的城鎮離寶應縣黃浦都較近,長江以南隔著大江,距離遠,也不處于同一河道。《兩淮鹽法志·歷代鹽業源流表》稱:“蟠溪煎鹽區為兩淮、江浙地區煎鹽之始”。劉濞開創的如皋蟠溪煮鹽區是江浙地區最早的煮鹽地點,因此劉濞為捍鹽通商構筑的白浦堰也一定在如皋蟠溪附近。對此,寶應縣學者馬俊慧曾對白浦堰位置開展研究,他測算白蒲鎮由通揚運河至泰州市海陵區,再沿水路經高郵市甘垛鎮,興化市李中鎮、沙溝鎮,由寶應縣射陽湖鎮入大溪河向西,水程為260公里左右,正是“五百余里”。因此,我們認為以距離為必要條件,白浦堰地點在白蒲鎮是最為合適的。
據《三國志·呂岱傳》記載,三國東吳大司馬呂岱曾在家鄉海陵縣做小官,40歲投奔孫權,96歲去世歸葬高陽蕩(今白蒲鎮林梓社區),目前尚有墳墓遺跡,說明最遲漢末白蒲鎮已經有居民。東晉義熙七年(411)蒲濤(白蒲舊稱)建縣,白蒲與如皋同時建縣,說明在建縣前白蒲的人口、產業、政治、社會等已經達到一定規模,跟如皋相差無幾,而這,無不得益于數百年鹽業經濟的發展。程潞在《南通地區經濟地理》(載于1958年《華東師范大學地理集刊》)中說:“根據漢代運河的走向推測,漢代吳王濞為運海鹽而開鑿通揚運河,西起茱萸灣,東僅止于白蒲。”因此,我們推斷西漢時白蒲鎮已經開始煮鹽,吳王劉濞開掘的邗溝不僅達到了白蒲鎮,還在此設置了白浦堰。
縱觀各種文獻,西漢以來,白蒲先后有白浦堰、蒲濤縣、白潮鎮、白莆堰、白蒲鎮等地名(或標志建筑),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又是如何演變的?
清代《白蒲鎮志》:“白蒲古時溪澤多生白色蒲草因此得名”。蒲即蒲草,為一年生草本植物,通體綠色,白色假莖(葉片剝掉后的內芯)可食用,稱為蒲菜。如果以蒲草有白色假莖稱為“白蒲”,雖有些牽強,但也未嘗不可。可直接說“溪澤多生白色蒲草”,則是犯了科學性錯誤,自然界不存在白色蒲草。因而《白蒲鎮志》關于白蒲地名來源說法并不可靠。
白浦堰之“白浦”,從字面上理解,白是白色,浦指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方,白浦意思是白色的河流。河流為何會呈現白色?《山海經·海內東經》:“白水出蜀,而東南注江,入江州城下。”其中“白水”,郭璞注為:“色微白濁,今在梓潼白水縣,源從臨洮之西西傾山來。”這句話是說水因其色灰白、濁,稱為白水。根據此解釋,“白浦”其實是指水色微白而渾濁的河流。白蒲鎮位于江海交匯處,長江水夾帶泥沙滾滾而下,下游和近海一片渾濁,呈現土灰色,宛如雨后池塘。唐代日本圓仁和尚《入唐求法巡禮記》記述:“巳時至白水,其色如黃泥,人眾咸云若是揚州大江流水。”唐代如皋屬揚州,入海口有胡逗洲(今南通市區),該洲與北邊的如皋陸地有一條斜向東北的夾江,《太平寰宇記》稱為“古橫江”,日本圓仁和尚說的白水就是“古橫江”,此處江水海水混合,一片渾濁,與湛藍的海水相比,色差較大,所以圓仁和尚稱之為“白水”。考慮到江海交匯處水微白渾濁的地理特征,白蒲鎮在西漢稱之為“白浦”也是合情合理的。
至于白浦為何演變為其余稱謂或寫法,我們可以這樣推演。西漢劉濞在江海交匯點河道設置河堰以擋海潮,因附近水流渾濁—曰白浦,堰則名為“白浦堰”。因為鹽業發展,人口漸多,青年才俊顯現。東漢末年,白浦附近高陽蕩人呂岱投奔孫權,80多歲恢復海陵縣,92歲成為吳國大司馬。東晉義熙七年,白浦及周邊的洲島鹽業興旺,人口集聚,社會發展較快,朝廷建“蒲濤縣”,或因周邊沼澤遍布,蒲草眾多,縣名詩化為“蒲濤”,而不叫“白浦縣”。隋初,海潮倒灌,淹沒并摧毀了如皋沿海鹽灶,居民流離失所,加之戰亂頻仍,蒲濤縣跟附近的如皋縣、臨江縣(今如皋石莊鎮)被撤銷、降格。宋代,白浦堰仍在,但宋史寫為“白莆堰”,“莆”應為“浦”的誤筆。因地有“白莆堰”,明代,此處設白蒲鎮名稱一直沿用至今。需要說明的是,“浦”“莆”“蒲”在古代存在混用的情形,并不能單純從某個文字望文生義。宋《樓鑰北行錄》黃浦鎮作黃蒲;《輿地紀勝》黃浦堰、黃浦鎮并作黃莆;《嘉靖惟揚志》黃浦溪作黃蒲溪、黃浦堰作黃莆堰。因此,白浦、白莆、白蒲可視為同一地名。
目前一般地理書籍在研究江海岸線變遷時,漢代岸線只劃進了如皋老城區及東陳鎮。直到南北朝時,因為東晉蒲濤建縣才把白蒲鎮劃進大陸。劉濞白浦堰設在白蒲鎮,說明遠在西漢年間,甚至是戰國時期,白蒲已經成陸,并成為江海交匯之廖角嘴,類似于今啟東市圓陀角。白蒲鎮為江海廖角嘴,而且有劉濞邗溝與如皋城區相連,說明漢代時,如皋海岸線自南向北分別有白蒲、丁堰、東陳、立發(今海安市城東鎮)等沿古運鹽河一線的定居點。海岸線東側則是古扶海洲(今屬如東縣)。漢代時為如皋東側海島,由泥沙沉積形成,約在南北朝時與如皋漲接,漲接之前,與大陸之間有夾江。西漢如皋海岸線的推斷與陳金淵先生《南通成陸》一書考證是一致的,他認為海安角斜到如皋丁堰之間的小芹河沿線為古長江北泓道,江東為扶海洲,江西為如皋東陳、丁堰。
有研究者撰文“北宋嘉祐年間(1056—1063)通州靜海縣知縣張次元開鑿運河自任口向北接通白蒲”,此為白蒲鎮關于運鹽河最早的說法,并由此推斷最遲在晚唐運鹽河到達白蒲鎮。綜合三國呂岱復建海陵、東晉蒲濤建縣、宋代有“白莆堰”等史實,以及顧炎武記載、武同舉推斷,結合前文關于白浦堰的相關分析,我們可基本確認運鹽河早在西漢時期就已經達到白蒲鎮,而不是在晚唐。由此,白蒲鎮運鹽河歷史可上推1000年。運鹽河于西漢時到達白蒲,那運鹽河的終端蟠溪在哪里?明〔嘉靖〕《重修如皋縣志》卷一《疆域·山川》記載:“蟠溪,古邗溝,在赤岸鄉。溪灘寬廣,中多洲渚,灣曲如龍蟠,故名。西接運河,東入海。”明確指出蟠溪在如皋東郊,不在白蒲鎮。對此,筆者推斷,劉濞在位41年,第一次筑邗溝到達如皋東郊蟠溪,若干年后,因擴大鹽業生產,煮鹽基地沿著海邊南延至白蒲鎮,并設置白浦堰。
西漢白浦堰位于白蒲鎮,無疑給白蒲鎮增添了各種歷史信息,豐富了古鎮文化內涵。目前對白蒲鎮最早的文字記載為三國吳國大司馬呂岱歸葬白蒲鎮高陽蕩,呂岱出生于公元161年,劉濞于公元前195年被封為吳王,從呂岱前推至西漢劉濞時期,白蒲鎮文字記載歷史再向前推300多年。因為有西漢白浦堰,白蒲地名來源得以明晰,避免單純從字面理解為“白色的蒲草”出現的自然常識問題,地名與歷史名人劉濞、與運鹽河、與圓仁和尚提到的“白水”等關聯,地名文化內涵得到較大幅度提升。因為有白浦堰,《宋史》記載的“白莆堰”可追溯至漢代。由白浦堰的產生、變化、發展、消亡,人們可以觸摸白蒲兩千年的文明脈動,感知白蒲古代鹽文化的濃郁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