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麒羽
(上海戲劇學院,上海 201112)
人工智能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傳媒行業也正在迎來“智能+”的變革。2021年10 月20 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下發《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明確指出,“要推動虛擬主播、動畫授予廣泛應用于新聞播放、天氣預報、綜藝科教等節目生產,創新節目形態,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1]。人工智能技術開始在播音主持領域內實現深度應用。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內容的質量,而且還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以及業務水平。
人工智能技術與播音主持的首次結合,需要追溯到20多年前世界上首位AI 虛擬主播阿娜諾娃的誕生。在這20 多年的發展歷程中,AI 虛擬主播每一次的迭代更新都給傳統媒體主持人帶來更大的挑戰。
2001 年,英國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虛擬主持人阿娜諾娃,這家公司的創始人羅伯特·辛普森認為,設計阿娜諾娃是開辟新天地的創舉[2]。確實,在“不知疲倦永相伴,隨時隨地傳信息”方面,真人主持人無法與阿娜諾娃相比擬,她因為具有“非人”的特點,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數千人的任務。但是即使如此,阿娜諾娃也存在著技術短板,在當時阿娜諾娃不過是屏幕中的頭部動畫、表情僵硬的2D 虛擬人物,在誕生的3 年后她便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野[3]。
2016 年,虛擬主播絆愛在YouTube 上首次亮相,被稱為全球第一位虛擬主播。絆愛開始從之前對于人物形態上的追求,轉變成對于人物神態上的追求。這體現在模型的制作由之前的2D 轉化為3D,使絆愛開始向真人的方式發展[4]。但是這樣的虛擬主播往往會由背后的“中之人”進行配音,同時利用動態捕捉技術,借由這些“中之人”完成角色的表情或者動作的同步。因此,這樣的制作過程,使絆愛更加具備了真人神態上的相似性。
2022 年,人工智能技術登上了全國大型舞臺。在全國兩會期間,央視推出了首個擁有超自然語音和表情的超仿真主播“AI 王冠”[4]。“AI 王冠”不僅體現了“仿人類”行為的隨機應變,而且還體現了與觀眾的互動和交流感。它一方面幫助真人主持人擴大了信息量,另一方面也增強了節目的趣味性。
1.語音合成
隨著人工智能的語音合成技術越來越成熟,可以自動生成自然流暢的語音內容,因此人工智能目前對播音主持已經做到了部分替代。通過對于播音員發聲特點和語音面貌的模仿,人工智能已經可以很好地做到還原,這可能會對一些特定領域的播音和主持產生一定的沖擊。例如,2018 年11 月舉辦的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搜狗與新華社聯合發布的全球首個全仿真智能AI 主持人,克隆出具備真人主播的“AI新聞主播”[1]。
2.輔助主持
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可以幫助主持人員更好地進行節目策劃、話術設計、舞臺布置等工作,而且還可以根據數據分析和用戶反饋提供更好的節目策劃建議,或者通過語音識別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幫助主持人員更好地進行舞臺主持。比如,在2019 年浙江衛視推出的《智造未來》綜藝類節目中,AI 合成主播“蔣萊萊”成為助理主持人,不僅在大數據分析、信息儲存和處理方面有著天然的優勢,而且還可以通過可愛的虛擬形象吸引觀眾的眼球。
3.自動制作
AI 虛擬主播在數據采集、分析和整理、播報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優勢,電視、網絡等平臺上的一些內容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自動生成,從而減少了制作成本和時間,這也可能會對播音和主持產生一定的影響。比如, 2010 年美國的西北大學開發出Stats Monkey 軟件,可以利用該軟件自動從網頁中抓取比賽數據信息,在接收到信息之后的兩秒內快速生成新聞標題[5]。
盡管人工智能技術對播音和主持職業的影響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對于真正具備優秀口才和主持技巧的人來說,AI虛擬主播只是一個輔助工具,而不是替代品。
1.全天候服務
AI 虛擬主播可以全天候為用戶提供服務,滿足用戶的需求,不僅可以克服真人主播的短板,還可以提高電視節目的質量,從而確保節目效果。比如,在新華社客戶端中,2019年10 月3 日的最后一條新聞于夜間23:08 發布,10 月4日第一條新聞在凌晨00:42 發布,這符合了新聞內容即時性傳輸的要求,并且AI 主播相較于真人主持人會有更加飽滿和積極的工作狀態,滿足用戶對信息獲取的需求[4]。
2.實時語言翻譯
AI 虛擬主播可以實時翻譯多種語言,幫助受眾更好地理解和溝通,提高信息傳遞效率。比如,在2019 年全國兩會期間,AI 主播萌小晴上線后,依托機器翻譯,通過多國語言進行同聲傳譯。在第一時間就將相關信息傳遞出去,促進了各國媒體與國內新聞的高效溝通和交流[5]。
3.個性化定制
AI 虛擬主播可以進行私人化的定制,比如根據用戶的需求和喜好進行個性化定制,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情感體驗。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虛擬新聞主播可以根據不同的用戶畫像,為用戶提供千人千面的定制服務,實現個性化的開發[6]。比如,北京廣播電視臺的真人數字人“時間小妮”接入了“北京時間”APP,為不同的用戶提供不間斷的智能信息交互服務[6]。
1.情感化表達不足
人工智能主持人缺乏情感表達能力,難以真正傳達主持人的情感和感受,需要進一步加強情感智能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相較于真人主播,AI 虛擬主播在播報過程中會呈現出機械感重、總體略顯生硬以及缺少情感表達的特征。這體現在面部表情、肢體動作有限,因此難免在傳播效果上打折扣[1]。這就導致AI 虛擬主播運用的領域相對受到限制,很少運用于具有雙向溝通、實時評論等特點的互動中,而最常運用在單向播報活動中。
2.過度依賴技術
人工智能技術復雜的科技手段,決定這種雙方合作的態勢將持續一段時間。AI 虛擬主播的新聞生產不再是由媒體機構獨立完成,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技術提供方。可以說,媒體機構在此類新聞的生產中喪失了部分主動權[7]。
3.道德和倫理問題
日本機器人專家森昌弘提出的恐怖谷理論是指當機器人與人類的相似程度達到一個特定程度的時候,人類對他們的反應便會突然變得極其負面和反感。隨著AI 虛擬主播逐漸從“形似”發展到“神似”,再到“細節逼真”,恐怖谷效應隨之而來[8]。當受眾面對一個超級仿真的虛擬主播感到生理不適和心理反感時,根據媒介選擇的或然率公式,受眾很可能放棄對于該媒介的接觸或轉向尋求其他媒介,信息傳播就此中斷,傳播效果大打折扣甚至無法成立。
1.實時字幕
主持人在直播或錄制過程中,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語音識別技術生成實時字幕,使受眾能夠更加準確地理解主持人所說的話,特別是在場景嘈雜或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實時字幕可以提高受眾的理解度。比如,在全國兩會期間的網絡直播字幕的同步便是運用了訊飛語音技術,不僅操作成本相對較低,而且還節省了人力和物力[9]。
2.語音生成
人工智能技術中的語音合成技術可以將文字轉化為語音,并生成自然流暢的語音,主持人可以使用這項技術來進行語音播報或者為配音、廣告等提供語音素材。除此之外,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復原和仿真許多已逝的聲音、動物聲音和特殊環境下的聲音再現。比如,湖南衛視便利用了合成技術還原了已逝演員張國榮的聲音,使觀眾淚目[3]。
3.個性語音助手
主持人不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生成個性化的語音助手,使其在主持過程中提供更加智能化和個性化的服務,例如回答觀眾的提問、介紹嘉賓等,還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技術中的語音情感分析和語音特征分析技術,分析主持人的語音特征、情感等信息,提供反饋和建議,使主持人能夠更好地掌控自己的語音風格和情感表達,提高節目的表現力和受眾的聽感體驗。
人工智能技術中的語音識別技術在主持過程中的應用,可以取得實時字幕、語音翻譯、語音生成、語音分析、個性化語音助手等多種效果,提高節目的表現力和受眾的聽感體驗,使主持人能夠更加靈活和自如地應對各種情況。
1.用戶數據分析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通過分析過往的信息數據和用戶的反饋,提供更準確、精細的數據支持。在節目策劃和制作過程中,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數據進行分析和預測,提供更有針對性的方案和建議。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用戶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因此在節目制作過程中應該在敘事和傳播方式上貼合用戶的需求,促進傳播業態的縱深發展[7]。
2.剪輯和編輯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自動進行剪輯和編輯工作,從而減少制作成本和時間,并提高制作效率。例如,可以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自動生成節目的海報、預告片、片頭等素材,以及將多個視頻素材自動拼接成一個完整的節目。2016 年9 月,20 世紀福克斯公司與IBM 合作,運用沃森超級機器人為驚悚片《摩根》制作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認知電影預告片”,這一預告片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機器學習對大量預告片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剪輯出了精彩紛呈的片子,使觀眾嘆為觀止。
3.智能化技術
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可以根據用戶的喜好和歷史觀看記錄,自動推薦相關節目或主題,提供更加個性化和貼近用戶需求的節目內容,還可以自動識別音頻特征,為節目配備更合適的音效,從而提升節目的視聽效果。例如,可以通過音頻分析技術自動提取音頻特征,自動生成適合不同場景的音效,并通過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智能化調整和組合。
4.廣告營銷策略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通過分析用戶行為和數據趨勢,提供更加準確、精準的營銷策略和方案。例如,可以根據用戶的偏好和行為,制定更有針對性的廣告投放策略,提高廣告的點擊率和轉化率。比如, 2023 年4 月,淘寶造物節便搶先發布了一支由全AI 制作的廣告片,完整地記錄了人類與AI 的對話、對抗和對決。每一款商品都用AI 生成全新的畫風,帶來了不一樣的視覺效果,解鎖了關于未來的無限想象。
總之,人工智能技術在節目制作中的應用,可以實現自動化、智能化、個性化等多種效果,為節目制作和推廣帶來更多的便利。
1.舞臺效果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通過圖像識別、深度學習等技術,自動識別舞臺上的人物和物品,并生成相應的特效和背景,從而增強舞臺表演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效果。比如,在《北京八分鐘》中憨態可掬的熊貓起舞、瀟灑帥氣的冰上演員、充滿科技含量的機器人和冰屏旋轉,給觀眾展示了一場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表演,不僅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更體現了中國智造的力量。
2.舞蹈編排
人工智能技術可以通過模擬人體骨骼和動作,生成舞蹈編排,設計更具創意和美感的舞蹈動作和流暢的舞蹈過渡,為觀眾帶來更加震撼和感動的視覺體驗。AI 除了能夠通過捕捉表演者的動作,從而取得實時生成的舞臺效果,還能學習舞者的動態以及獨特的風格從而進行編舞。比如,虛擬歌手洛天依登場B 站的跨年晚會,進一步拓展了舞臺藝術的表達空間。
3.互動演出
人工智能可以通過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技術,識別觀眾的情感和反應,并根據其實時反饋進行舞臺演出的調整和互動,從而增強觀眾的參與感和沉浸感。比如, 2020 年11月,上海的光點演出便將觀眾帶入算法后通過人工智能產生一場關于知覺的奇異表演。觀眾在現場互動中的表現也將成為作品中交織入境的重要元素,觀眾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而且也配合演出者共同構筑影音互動的沉浸劇場。
4.智能化舞臺
人工智能可以在舞臺上集成各種傳感器和控制器,實現智能化的舞臺表演,例如,通過物聯網技術控制舞臺燈光、聲音等元素,根據舞臺表演的情節和需要,取得智能化的舞臺演出效果。
人工智能技術在舞臺表演中的應用可以取得舞臺效果、舞蹈編排、互動演出、智能化舞臺和舞臺演出分析等多種效果,提高舞臺表演的藝術效果和觀眾的體驗,為舞者、導演和觀眾提供更多創意和美感。
在智媒體時代下,人工智能技術和播音主持的融合創新有著諸多的優勢。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播音主持領域的應用能力,尤其是人工智能可以在短時間內高效率地處理和整合海量的信息數據,并且能夠做到準確地輸出,這對播音主持領域而言是具有革命性影響。但是同時也要合理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節目創新,避免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過度依賴而造成演出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