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巍
(徐州市婦幼保健院產科,江蘇 徐州 221000)
隨著近年來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營養代謝不均衡現象十分普遍,尤其是超重人群增多明顯,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孕前、孕期保健及安全愈發重視[1]。目前我國孕前超重女性的人數呈現直線上升的趨勢,同時存在孕婦孕期容易營養過剩的情況,可對其自身、胎兒造成不良影響[2]。本研究選擇2021 年11 月至2022 年10 月在徐州市婦幼保健院進行分娩的360 例初產婦為研究對象,探討孕前體重指數及孕期體重增長與妊娠結局的關系。現報道如下:
選取2021 年11 月至2022 年10 月在徐州市婦幼保健院進行分娩的360 例初產婦的臨床資料。其孕周為29 ~42 周,平均孕周(35.59±2.38)周。根據孕前體重指數分為低體重組(體重指數<18.5 kg/m2)97 例、標準組(體重指數為18.5 ~24.0 kg/m2)130例、超重和肥胖組(體重指數>24.0 kg/m2)133 例;根據孕期體重增加情況分為孕期體重增加不足組102例、孕期體重增加標準組128 例及孕期體重增加過度組130 例。納入標準:(1)初次單胎妊娠者;(2)具備正常聽說讀寫的能力,可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想法;(3)依從性高者;(4)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次研究的開展。排除標準:(1)多胎妊娠者;(2)存在高血壓、糖尿病等病史;(3)自身免疫功能異常者;(4)臨床資料缺失者;(5)拒絕參與本次研究者。
由專業人員測量孕前體重、身高以及分娩前體重,并做好詳細記錄。根據體重指數= 體重(kg)/〔身高(m)2〕計算孕婦的孕前及分娩前體重指數,然后再算出孕婦妊娠期體質量增加情況。由經過專業訓練的人員協助產婦做好各項產前檢查,同時跟蹤至分娩,為其建立圍生期保健檔案,并實施飲食干預、心理干預等。體重指數:孕婦在清晨空腹狀態下,測量身高(精確到0.1 cm)、體重(精確到0.1 kg),測量2 次,取平均值。根據孕前體重指數分組,即體重指數<18.5 kg/m2為低體重組、體重指數為18.5 ~24.0 kg/m2為標準組、體重指數>24.0 kg/m2為超重和肥胖組。孕期體重增加:由產科護士測量孕婦的孕前體重,測量次數為2 次,取平均值。參考《中國婦女妊娠期體重監測與評價》[3]中的體重增加標準明確各個體重區間孕婦的理想增重范圍,即消瘦孕婦增重11.0 ~16.0 kg,標準體重孕婦增重8.0 ~14.0 kg,超重孕婦增重7.0 ~11.0 kg,肥胖孕婦增重5.0 ~9.0 kg。
比較各組的妊娠期并發癥(妊娠期高血壓、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產后出血)以及不良妊娠結局(早產、巨大兒、剖宮產、新生兒窒息)。
采用SPSS 24.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低體重組、超重和肥胖組的孕前體重、分娩體重、孕期增加體重及新生兒體重與標準組相比均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不同孕前體重指數組孕婦及其新生兒體重的比較(kg,± s)
例數 孕前體重 分娩體重 孕期增加體重 新組別 生兒體重低體重組 97 48.53±7.11 62.38±7.48 17.65±3.01 3.12±0.35標準組 130 55.70±8.34 68.59±7.28 15.92±3.13 3.28±0.39超重和肥胖組 133 65.14±8.58 79.19±8.53 13.86±3.17 3.72±0.41 t 值/P 值(低體重組與標準組) 6.817/0.000 6.284/0.000 4.187/0.000 3.193/0.002 t 值/P 值(超重和肥胖組與標準組) 9.045/0.000 10.829/0.000 5.302/0.000 8.914/0.000
孕期體重增加不足組、孕期體重增加過度組的孕前體重、分娩體重、孕期增加體重及新生兒體重與孕期體重增加標準組相比均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2。
表2 不同孕期體重增加組孕婦及其新生兒體重的比較(kg,± s)

表2 不同孕期體重增加組孕婦及其新生兒體重的比較(kg,± s)
組別 例數 孕前體重 分娩體重 孕期增加體重 新生兒體重孕期體重增加不足組 102 51.69±2.85 63.19±3.53 11.97±4.25 3.08±0.36孕期體重增加標準組 128 53.42±2.93 66.82±3.95 14.68±3.80 3.35±0.37孕期體重增加過度組 130 56.35±3.47 71.28±4.78 17.28±4.32 3.21±0.41 t 值/P 值(孕期體重增加不足組與孕期體重增加標準組) 4.503/0.000 7.255/0.000 5.097/0.000 5.564/0.000 t 值/P 值(孕期體重增加過度組與孕期體重增加標準組) 7.323/0.000 8.163/0.000 5.130/0.000 2.878/0.004
與標準組相比,超重和肥胖組的各項妊娠期并發癥發生率均較高(P<0.05)。低體重組、超重和肥胖組的各項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與標準組相比均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3。

表3 不同孕前體重指數組孕婦妊娠期并發癥和妊娠結局的比較[例(%)]
孕期體重增加不足組、孕期體重增加過度組的各項妊娠期并發癥發生率、各項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與孕期體重增加標準組相比均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4。

表4 不同孕期體重增加組孕婦妊娠期并發癥和妊娠結局的比較[例(%)]
現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及出行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體力勞動、戶外運動等明顯減少,使得多數育齡婦女都會出現孕前肥胖、孕期體重快速增長的情況[4]。相關研究指出,孕前肥胖及孕期體重增長過多與妊娠期高血壓、妊娠期糖尿病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可嚴重影響妊娠結局;與孕前體重正常和孕期體重增加適度的孕產婦相比,孕前肥胖及孕期體重增長過多的孕產婦其妊娠期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更高[5-6]。有研究表明,孕前肥胖及妊娠期體重過度增加與妊娠期并發癥、妊娠結局密切相關。控制好孕前、孕期體重的增加是目前孕婦及醫務工作者面臨的巨大挑戰。本研究顯示,低體重組、超重和肥胖組的孕前體重、分娩體重、孕期增加體重及新生兒體重與標準組相比均有顯著差異(P<0.05)。分析上述數據可知,孕婦孕前體重若較低,其新生兒的體重相對較低;孕婦孕前若超重、肥胖,其新生兒的體重相對較高。這一結果與馮銀宏等[7]的研究結論一致(該研究的結果顯示,低體重組、標準組與超重和肥胖組的分娩體重及新生兒體重比較,P<0.05)?,F階段,有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認為,孕前體重會影響到新生兒體重,若孕婦孕前體重低于正常水平,則低體重兒的發生率較高,若是孕婦孕前體重高于正常水平,則巨大兒的發生率較高[8-9]。本研究顯示,孕期體重增加不足組、孕期體重增加過度組的孕前體重、分娩體重、孕期增加體重及新生兒體重與孕期體重增加標準組相比均有顯著差異(P<0.05)。有研究指出,孕婦的體質量過大或肥胖,更容易發生內分泌失調、代謝紊亂,促使大量炎癥因子、過氧化物被釋放,進而引起血管收縮及血小板聚集,導致孕婦出現高血壓。研究表明,孕前體重指數大于24.0 kg/m2及孕期體重增加過度是引起妊娠期高血壓的主要因素[10]。當孕婦妊娠期體重過度增加時,其體內多存在組織間液潴留、皮下組織水腫的情況。妊娠期腎素- 血管緊張素- 醛固酮系統功能障礙是導致孕婦出現水鈉潴留的因素之一,而這一系統的平衡失調與妊娠期高血壓存在一定的聯系。血脂代謝功能障礙可引起脂肪細胞異常,其是引起妊娠期高血壓的因素之一。另外,脂肪的增多會引起雌激素大量釋放,并通過腎素- 血管緊張素的重吸收引起水鈉的潴留,最后導致妊娠期高血壓的發生。大量研究指出,孕前體重指數超標、肥胖以及孕期體重增加過度均會造成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生[11-12]。肥胖孕婦體內脂肪酸代謝功能的異??稍斐梢葝u素抵抗,影響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顯著增加孕婦出現妊娠期糖尿病的概率[13]。從本次研究的結果可以看出孕前超重、肥胖及孕期體重增加過度的孕婦其妊娠期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有研究指出,肥胖孕婦的體內堆積大量的脂肪,肌肉松弛,免疫力及子宮收縮功能通常較差,故其產程通常較長,產后出血的發生率較高。本研究顯示,孕期體重增加不足組、孕期體重增加過度組的各項妊娠期并發癥發生率、各項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與孕期體重增加標準組相比均有顯著差異(P<0.05)。有研究指出,肥胖會增加孕婦妊娠期并發癥的發生率,使得其臨床剖宮產率、產后出血的發生率明顯升高[14]。胎膜早破與炎癥水平之間存在著緊密的關聯,而妊娠進程是引起炎癥反應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孕婦的體重指數與炎癥反應呈正相關,即體重指數越高,炎癥水平就越高,而其出現胎膜早破的風險也會相應升高[15]。孕前超重、肥胖及孕期體重增加過度會使大量的葡萄糖及脂肪酸隨血液進入胎盤,使得胎兒在宮內發育過程中生長過快,導致胎兒的脂肪大量增加,進而可增加巨大兒的發生率。通過本次研究可知,孕婦妊娠期體重增長與胎兒的體重密切相關,孕期體重增加過度可造成巨大兒發生率的升高。妊娠期控制好體重,有利于減少妊娠期并發癥的發生,獲得滿意的分娩結局。通過本研究可知,孕前肥胖、孕期體重增加過度可引起多種妊娠期并發癥,從而對妊娠結局產生不利影響。孕前合理控制體重,根據孕前體重指數對孕婦的飲食及體重實施科學有效的干預,可減少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
綜上所述,孕前肥胖、孕期體重增加過度均可導致妊娠期并發癥(妊娠期高血壓、妊娠期糖尿病、胎膜早破、產后出血)及不良妊娠結局(早產、巨大兒、剖宮產、新生兒窒息)的發生,臨床上應加強孕婦的營養干預和體重管理,合理控制孕前體重指數及孕期體重增加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