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麗
(務川縣人民醫院,貴州 遵義 5643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以進行性發展、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的氣道炎癥性疾病[1]。隨著病情的遷延,COPD 患者的氣道可發生病理性改變,繼而出現活動后呼吸困難、咳嗽、咳痰等一系列臨床癥狀,造成肺功能減退。現階段,臨床多主張將氧療作為COPD 患者的輔助治療手段,通過持續供給恒定濃度的氧氣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從而保證全身組織的氧供應,維持重要器官的功能。既往文獻[2]表明,氧療期間患者可能發生口咽部不適、吸入性肺炎等,故需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常規護理側重于圍繞疾病本身開展,干預措施強調普適性,難以滿足COPD 氧療患者的臨床需求。針對性護理干預強調針對性,是指護理人員在患者病情變化、診療方案的基礎上,圍繞患者生理、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給予護理干預的過程[3]。為探究給予COPD 氧療患者針對性護理干預的效果,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21 年5 月至2023 年5 月在我院進行氧療的70 例COPD 患者的臨床資料,詳細內容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我院于2021 年5 月至2023 年5 月接診的70 例COPD 患者的臨床資料,按護理模式的不同將其納入觀察組(n=35)、參考組(n=35)。納入標準:(1)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4]中關于COPD 的診斷標準;(2)有長期吸煙史;(3)胸部X 線檢查可見肺紋理增多、紊亂,胸腔前后徑增加,肺野外周血管紋理纖細稀少等;(4)動脈血氧分壓(PaO2)<60 mmHg,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60 mmHg;(5)有氧療指征并接受氧療。排除標準:(1)結合影像學、實驗室檢查明確診斷為急性肺水腫或支氣管哮喘;(2)存在溝通或意識障礙,無法配合量表評估;(3)存在誤吸高風險;(4)鼻腔堵塞嚴重。參考組:女性患者10 例,男性患者25 例;年齡最小40 歲,最大72 歲,平均(58.63±8.42)歲;病程最短6 個月,最長12 年,平均(7.40±3.20)年。觀察組:女性患者12 例,男性患者23 例;年齡最小43 歲,最大71 歲,平均(58.11±8.50)歲;病程最短7 個月,最長11 年,平均(7.06±3.12)年。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兩組均接受氧療,在此期間給予參考組常規護理干預:病房內定期開窗通風,30 min/ 次,保持室內空氣的新鮮;室溫以18 ~22 ℃為宜,相對濕度保持50% ~60% ;嚴格持續給予患者低流量吸氧,氧療期間注意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監測血氧飽和度(SaO2)等生命體征,準確記錄出入量;觀察痰液的顏色、性狀、量等,及時留取痰液標本送檢;指導患者飲食以高熱量、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為宜,每日飲水量達到2000 mL。觀察組在參考組的基礎上接受針對性護理干預,從健康宣教、病情觀察、呼吸道護理及肺功能鍛煉四個方面開展,具體內容如下。(1)健康宣教:護理人員通過口頭講解、圖片及視頻展示的方式向患者進行氧療的科普教育,對氧療的目的、氧療期間的注意事項等作詳細說明,教會患者如何正確、安全、舒適的氧療,并告誡患者及其家屬嚴禁在病區內吸煙,同時強調氧療濃度與氧療時間的控制對疾病恢復的重要意義。(2)病情觀察:每隔2 h 巡房1 次,觀察吸氧時鼻管、面罩對患者皮膚的壓迫程度,觀察患者精神、神志的變化及眼球結膜水腫的情況,注意是否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喘憋等,若發現異常情況應予以針對性處理。動態觀察患者的SaO2、呼吸頻次、血壓等,根據血氣分析結果合理調整呼吸機參數,將SaO2維持在90% 以上為宜。遵醫囑為患者預防性使用頭孢他啶、頭孢哌酮等抗生素,并合理補充白蛋白、無機磷。(3)呼吸道護理:氧療期間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對于呼吸嚴重受限者,利用軟枕將肩胛部墊高2~3 cm,使頸部稍向后伸至中枕位,避免頸部過屈過伸;對于分泌物較多者,定期為其翻身、叩背,并使用吸痰器將痰液吸凈。在患者床旁放置濕化器,定時添加無菌蒸餾水,蒸餾水需加溫至32 ~50 ℃。(4)肺功能鍛煉: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鍛煉+ 縮唇呼吸鍛煉,方法:取仰臥位,雙肩放松,上臂自然伸直,左右手分別放在上腹、前胸,緩慢深呼吸,經鼻腔吸氣,雙唇向內縮,屏住呼吸3 ~10 s,使腹部隆起,腹肌呈緊張狀態,然后張嘴緩慢呼氣,雙唇收攏呈O 狀,呼氣時利用腹直肌收縮推動膈肌上移。在呼吸鍛煉過程中,保持胸廓的最小活動幅度,熟練掌握后可變換體位為坐位、站立位重復上述動作。
分別于護理前、護理7 d 后評估兩組的肺功能、血氣指標及自理能力,具體評估方法為:(1)肺功能:采用德國MasterScreen SeS 肺功能儀(上海聚慕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批準文號:20152070627)測定第1 秒用力呼氣末容積占預計值百分比(FEV1%)、用力肺活量占預計值百分比(FVC%),并計算出FEV1%/FVC%(注:所有數據均由同一名醫生檢測得到);(2)血氣指標:使用血氣針穿刺患者的橈動脈,采集2 mL 血液,將血液樣本置于PT1000 型血氣分析儀(武漢明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鄂械注準20192222694)中,檢測PaCO2、PaO2、SaO2;(3)自理能力:以住院病人自理能力評估表評估患者的自理能力,該表構成包括進食、洗澡、修飾、穿衣、控制大便、控制小便、如廁、床椅轉移、平地行走、上下樓梯共10 個條目,評分標準:生活重度依賴他人:評分<40 分;生活中度依賴他人:評分41 ~60 分;生活輕度依賴他人:評分61 ~99 分;生活無需依賴他人:評分100 分[5]。
本研究中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描述,以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 描述,以χ2 檢驗,P<0.05 提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如表1 所示,護理前,兩組的FEV1%、FVC%、FEV1%/FVC% 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與參考組對比,觀察組的上述指標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組間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的對比(%,± s)

表1 組間護理前后肺功能指標的對比(%,± s)
注:* 與同組護理前相比,P <0.05。
組別 FEV1% FVC% FEV1%/FVC%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35) 66.12±6.43 90.91±10.46* 60.01±12.16 83.94±9.48* 52.44±11.05 64.59±12.46*參考組(n=35) 66.45±5.19 82.12±11.46* 60.60±11.92 76.17±8.12* 52.83±13.42 58.91±11.24*t 值 0.236 3.352 0.205 3.683 0.133 2.003 P 值 0.814 0.001 0.838 0.001 0.895 0.049
如 表2 所 示, 護 理 前, 兩 組 的PaO2、SaO2、PaCO2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與參考組對比,觀察組的PaO2、SaO2均更高,PaCO2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組間護理前后血氣指標的對比(± s)

表2 組間護理前后血氣指標的對比(± s)
注:* 與同組護理前相比,P <0.05。
組別 PaCO2(mmHg) PaO2(mmHg) SaO2(%)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n=35) 60.25±11.43 48.69±11.02* 47.11±12.04 73.94±18.16* 80.64±14.61 96.89±2.46*參考組(n=35) 60.75±13.46 54.12±11.28* 47.26±11.52 63.16±11.47* 80.83±13.12 93.12±6.14*t 值 0.168 2.037 0.053 2.969 0.057 3.372 P 值 0.868 0.046 0.958 0.004 0.955 0.001
如表3 所示,護理前,兩組的住院病人自理能力評估表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與參考組對比,觀察組的住院病人自理能力評估表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組間護理前后住院病人自理能力評估表評分的對比(分,± s)

表3 組間護理前后住院病人自理能力評估表評分的對比(分,± s)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 t 值 P 值觀察組(n=35)82.29±7.28 94.65±3.14 9.223 <0.001參考組(n=35)81.73±7.04 90.12±4.35 5.998 <0.001 t 值 0.327 4.995 P 值 0.745 <0.001
COPD 是一種以持續性、進行性氣流受限為主要特征的肺部疾病,其病因與空氣污染等環境因素及自身營養狀態差等個體易患因素有關,易反復發作。本病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咳嗽、咳痰、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具有難治愈、易反復的特點,伴隨有害物質、氣體的吸入,可造成氣道慢性炎癥反應加重,導致肺部功能急速下降,引發呼吸衰竭[6]。目前,臨床針對COPD 主要以藥物治療及氧療為主。但COPD 具有一定的難治性,見效慢,患者需要長期治療,且部分患者對氧療的認知水平不高,在氧療期間存在擅自將氧流量調高等錯誤行為,進而導致整體治療效果不理想。因此,在氧療期間加強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尤為重要[7]。研究顯示,常規護理干預主要是根據醫囑進行各項護理操作,缺乏系統性及全面性,并且在護理過程中主要側重于患者的病情控制與疾病反應,難以完全滿足患者的需求,因此需要尋找更為有效的護理方法[8]。針對性護理干預是由多種護理模式組建、整合后發展而來,不僅能避免傳統護理干預既定的護理模式,還能根據患者治療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給予針對性的干預,進而可有效提升整體護理質量[9]。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與參考組對比,觀察組的PaO2、SaO2均更高,PaCO2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給予COPD 氧療患者針對性護理干預能有效改善血氣指標及組織缺氧狀態。主要原因是,在針對性護理干預模式下,護理人員能夠針對被干預對象的病情、診療方案等擬定護理方案,并圍繞可能出現的問題采取預防性護理措施[8],進而可取得良好效果。通過健康宣教,能夠糾正患者對氧療存在的認知偏差,防止錯誤行為發生;密切觀察病情,實時調整吸氧濃度與時間,配合呼吸道護理,能夠防止二氧化碳潴留,減少不良因素對氧療效果的影響,由此糾正機體組織缺氧的狀態[10]。既往的研究表明,吸氧可引起呼吸道干燥及分泌物增多、黏稠等,加重呼吸困難的程度,致使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亦隨之下降。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與參考組對比,觀察組的FEV1%、FVC%、FEV1%/FVC%、住院病人自理能力評估表評分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給予COPD 氧療患者針對性護理干預能顯著改善肺功能,提高自理能力。主要原因是,在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過程中合理應用抗生素并補充白蛋白、無機磷,可降低患者呼吸系統感染的發生風險,避免呼吸系統感染引發的氣道黏膜充血、水腫;加強氣道管理能夠預防支氣管痙攣,提高肺的順應性,配合呼吸鍛煉可改善肺功能,減輕呼吸困難癥狀,繼而可有效改善患者活動受限的情況[11]。同時,針對性護理干預是在多種護理模式的基礎上整合而來,更強調系統性和全面性。在本次護理過程中,通過實施具體的健康宣教、病情觀察、呼吸道護理及肺功能鍛煉,除能為患者提供更優質、全面及系統的護理服務外,還能幫助其掌握疾病防護的相關知識,糾正錯誤認識及行為,提高治療依從性,進而可促進患者康復,提高其自理能力[7]。
綜上所述,對接受氧療的COPD 患者實施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改善其肺功能、血氣指標及組織缺氧狀態,提高自理能力,建議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