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星
廣州珠江外資建筑設計院有限公司 廣東 廣州 510060
在九年一貫制校園項目規劃過程中,不僅注重基本教學功能要素,還要承載學生拓展與發展的全方位素質教育。九年一貫制校園空間的營造,在提供功能場所的同時,也將對學生情感認知、思考方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哈羅德·夏皮羅在任職普林斯頓大學期間明確表示:學生能在研究室中積累豐富知識,但漫長廊道邊莊重的石柱,圈圈棕櫚下搖曳的樹影也能培養學生情操。因此站在環境心理學角度來看,校園空間的物理環境在主體使用中是一種行為背景,對個人心理和日常行為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環境育人不僅是描述校園、學生、行為間整體關系的要素,還是建立設計和意識培養的設計思路[1]。
本項目位于廣州市花都區清?安置區西北側,項目北側為主干道,東側為次干道,南側為支路。學校主入口設置在東側,南側為小學次入口及車行出入口。規劃總用地面積為5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建筑最高高度:23.9米。本項目北側教學區為18班初中組團,南側教學區為36班小學組團,中部為共享教學區及行政辦公區,教學區首層設置圖書館、游泳館、食堂、風雨操場、報告廳、舞蹈室、音樂室等公用教育功能,2-5層為普通課室、實驗室及辦公用房。

圖1 校園主入口及廣場庭院
清?安置區九年一貫制學校采用了底層共生、上層分區的模式,注重資源共享和教育分區兩個方面,前者考慮的是校園面向城市的界面以及面向底層共用空間界面,后者控制著校園空間的功能組合類型和關聯方法,保證教育需求、課后互動能通過實體空間的組合模式呈現出來。
具體空間組織上,項目根據九年一貫制學校教學育人特點,將場地自西向東分為三大部分:運動教學區,素質教育過渡區及普通教學區。同時建筑進行功能豎向分區,在建筑首層素質教育區采用高效并聯的模式,設置南北貫通主軸,形成“王”字形的交通流線,快速全天候的聯系首層各公共使用功能,而上部普通教學區域采用半圍合的C型書院布局,圍合成初中、小學獨立的庭院空間以及開放的主入口廣場空間。
項目通過構建上下疊加的立體垂生結構,同時滿足了共享與分區,契合了九年一貫制學校多年齡共生的教育特點(如圖2所示)。

圖2 空間組成分析
良好的校園空間能給學生提供美好的美學體驗,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培養興趣愛好、隨時分享交流。美國著名校園建筑師查爾斯·克勞德在觀看落基山脈校園景觀時,說過無論是建筑工程還是教育方案,都要和自然環境相互結合,其是一切愿望的源頭。因此,在總體布局方面,清?安置區九年一貫制學校將校園首二層基座打造為一個開放合作的共生平臺,結合學校文化底蘊和教學特色,將各類公共功能和室外空間相互結合貫穿校園縱橫軸線。同時創造多平臺多標高立體花園,形成豐富的景觀層次(如圖3所示)。

圖3 校園多平臺的空間關系組合
書院是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有別于官學的另一個教育系統它集藏書、修書、讀書為一體既是教育場所又是研究學術、普及文化、宣揚教化的重要陣地。
嶺南書院始于南宋,興盛于明代在晚清達到了高峰,書院數量居全國首位。
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教育格局,與傳統書院的教學模式有著許多貫通之處,強調小學初中間的獨立性,因此選擇圍合式的分區布局有利于小學、初中之間的相互獨立(如圖4所示)。

圖4 校園鳥瞰與圍合庭院關系
但傳統書院各自為政,缺乏資源上的共享,互動。因此本項目在傳統書院格局的基礎上,更多的是思考拓展共享與交流互動的空間營造。
傳統的書院有其時代背景和特點,而現代的教育模式更多的是鼓勵素質拓展、倡導交流溝通、激發課外互動。
清?安置區九年一貫制學校注重提供多樣化的素質教育和課外學習空間,為學生間合作、師生間交流帶來大量機會。清?安置區九年一貫制學校在設計校園空間時,在首二層公共區域建設多類別的非正式學習空間、復合空間、交往空間等,讓校園成為集中多種思維的精神場所。景觀庭院采用采用穿插錯疊式布置,給學生提供了多標高的交流互動空間場所。同時差異化尺度的實訓教室布置解打破了傳統庭院格局,形成流動性立體疊院(如圖5、6所示)。

圖5 立體疊院關系圖

圖6 體育場、食堂、體育館、游泳館均共用模塊
綜上所述,現代九年一貫制學校在考慮尊重教育功能分區的同時,更需要營造共生的育人環境。因此設計應該從環境育人角度出發,思考九年一貫制學校的教育特點和存在弊端,通過校園空間營造的組織與重構,激發教育活力,推進教育創新,最終實現育人環境的突破與升級。
在未來九年一貫制學校的設計中,我們一方面應尊重基礎教學模式,另一方面更需要為各年齡層受教育個體、老師提供多樣化的共享、拓展、交流空間。通過采用多維分區、立體疊院等創新模式,也許能呈現一個符合上述兩大需求的育人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