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駿坪 胡向淇
珠海科技學院 廣東 珠海 519040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能力逐漸上漲,生活水平日漸上升,為滿足人民日益鎮長地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城市更新成為城市發展的一個必要產物,城市更新即是對城市建成區城市空間形態和功能進行整治提升的活動。一方面是對客觀存在實體即建筑物等硬件進行改造,另一方面是對生態環境、空間環境、生活環境等進行一個梳理改造以及延續。其中街巷更新作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民生活起到重要作用[1]。街巷作為社區中的交通空間,構成了一張承載著購物、社交、休閑、工作、生活等功能的一張網格。對于人民生活的幸福感具有較大的影響度,所以對街巷的更新改造是必要的,也是實現城市更新的有效措施之一[2]。本次研究以珠海市香洲區為農社區的街巷更新改造設計為例,試討論街巷更新改造對于改善居民生活質量的作用。
近些年,街巷更新成為我國城市更新項目里的熱門話題,并在多個地區實地試驗,如成都市濱河路的望平街,經由街巷的更新改造,將原本的一個濱河消極空間改造成一帶聚集商業以及休息綠化的街道,將人流吸引進街道,賦予街巷生活氣息。但我國目前多地的街巷空間大多數仍停留在過去,所以街巷空間的更新設計仍存在著許多探索的空間。
為農社區位于珠海市香洲區,是翠香街道下轄的社區。為農社區建于20世紀80年代,其地理環境位置靠近鳳凰河及大鏡山水庫,周邊環境十分健康友好。但由于社區老舊,缺乏修繕與嚴格的管理系統,社區內部比較雜亂,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為農社區作為承載著老香洲記憶的寶匣也該要與時俱進地翻新修整了。通過實地勘察法以及人物訪談法,針對為農社區的街巷沿街建筑立面現狀、道路使用情況、使用人群以及居民生活需求等方面,對場地進行為期兩天的一個調研,為街巷設計改造提供理論依據。為農社區位于香洲區老城區中央,以住宅用地為主,同時新舊建筑并存,社區基礎配套設施較為齊全,有學校、市場、商鋪服務于社區居民,配有健身廣場提供休憩娛樂空間[3]。本次調研根據社區新老建筑的分布情況(圖1),選擇較多舊建筑的東邊即主要圍繞為農街以及興華路兩條主要道路以及其附屬的小街巷展開(圖2)。

圖1 農社區新舊建筑位置分布圖

圖2 農社區主要道路分布圖
社區建筑多為20世紀80年代所建,建筑立面墻體多出現程度不一地損壞。從外立面功能上,多附帶有社區居民的外架空調外機、外架晾衣架以及防盜窗架等,其大小不同、形式多有差異。從材料上,建筑立面多為白石灰墻、白瓷磚墻以及紅磚墻,外貌簡潔,但表面出現脫落的情況并多附帶著銹跡。不同居民因經濟差異,采取不同的外部裝修導致整體立面呈現效果混亂,對沿街的整體建筑風貌有一定的影響(圖3、4)。整個社區的立面風格較為混亂,沒有強烈的統一 性,立面的整體風貌只是停留在表皮功夫上,沒有深刻挖掘出內在的文化內涵[4]。

圖3 農社區街區立面現狀1

圖4 農社區街區立面現狀2
社區道路路網簡潔,道路以主要道路延伸,具有較好的社區完整性,空間整合度較高。為農街為雙向兩車道,兩邊人行街道約為1.7m。道路車流量中等,但多出現私家車輛違規停車占用路面的情況,同時沿街多為商鋪,會出現商販占用人行道的情況。使得本就不寬敞的道路資源被壓縮,當人流量增多的時候容易出現交通事故。同時人行道上會出現商販借用空間擺放小桌子等,提供給孩子們寫作業或玩樂的空間,而部分老人也會選擇在人行道上擺上小桌子與朋友進行喝茶,打牌等社交活動。
通過一天的觀察,道路上多為老年的居民以及其孫子孫女。老年人多為該社區的常住居民,社區于他們是一個感情聯系的地方,人際關系多維持在該社區。而在這里的孩子們多為在本社區上小學或中學,日常的生活和友情的維持都發生在街巷這些空間之中。在對本地居民的訪談中,得知居民希望整潔建筑立面,恢復一個完整干凈的建筑環境,同時因光環境的不足導致的衣服晾曬問題,希望對建筑里面的一個改造。并且對道路車輛違停的情況不滿,希望有更為寬敞的街巷空間,老人們渴望能有更多的社交休閑空間滿足日常的社交生活,商販們則希望能有一個安全的空間給予孩子們放學后學習寫作業,孩子們則希望能有一個空間與伙伴們玩耍。
通過調研的成果,可將街巷跟新的改造設計分為兩個部分--建筑立面的維護以及道路空間的升級。改造方向選擇如下:
推平與重建對于整體規劃與設計來說都比較省心省力,可以呈現一個較好的整體空間效果。但是該社區建筑與空間都承載著無數居民的美好回憶,是他們青春的一部分組成,同時社區居民數量較多,在重建期間居民的安置成本較高。所以不宜對全部建筑進行推平與重建。
因該區域內存在部分危險房屋,年久失修,墻體整體有可能出現坍塌的情況,基地現狀對于該部分房屋采用整體分區并包上隔離構件進行防護,但仍有部分居民居住在其中。對于這部分建筑可以采用建筑改造的方法,對其建筑基礎以及墻體進行加固。雖勘察成本較高,但相對于推平重建性價比更高。
對于整體結構完整的建筑,宜使用對外墻進行翻新的方法還原建筑肌理。同時更具居民的生活需求對建筑進行擴建,新舊建筑之間具有較強的聯系,對于街巷空間產生較少影響。修建成本較高,但對于原居民的居住影響較少。
對設計方向優化選擇后,主要選擇以建筑改造以及翻新與擴建為主。
在對當地的建筑材料進行一個比對后,并響應綠色建筑的理念。我們決定選擇杉桿(圖3)作為我們主要的建筑材料。杉木又名沙木、杉木桿、沙桿、綠化桿等,杉木為中國長江流域、秦嶺以南地區栽培最廣、生長快、經濟價值高的用材樹種。杉木的抗風力強,耐煙塵,可作行道樹及營造防風林。杉桿具有材質輕盈、紋理直結構較細、易加工、價格低廉以及耐腐力強的優點。
以杉桿拼接為腳手架的形式,是從海邊居民的臨時搭建物上提取為靈感的,腳手架從搭建難度上來講,是最為方便的,一個有經驗的工人僅需幾天就能搭建出一個建筑立面尺度的框架結構,這樣的結構另一個優點就是建筑底部的空間是架空的,在增加了居民的生活空間的同時并不會影響到人行道的空間,解決了對空間的可持續利用上的問題。一方面這樣的施工方式不會帶來太多的噪音和環境影響,另一方面這樣的結構拆裝方便,當這樣的結構不再需要的時候,就可以迅速地拆除,同時拆除的材料也能循環利用,迅速地在其他的社區上再次搭建,回應了城市的可持續空間問題。搭接的節點設計我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形式(圖5)。

圖5 團隊建模腳手架搭接圖
4.3.1 危房改造
在建筑改造方面,選擇對部分危房進行勘察,保留其墻面的材料和肌理,回應周邊建筑的肌理。用杉桿對其柱、梁加固,并向上衍生出空間,置入新的支撐結構在內部以杉桿連接樓板,使其受力更加均勻,以減少對梁柱的負荷。使傳統材料與附加材料相結合,塑造較為豐富的內部空間。將危房改造為自習室、精品店和小賣鋪等,給予舊建筑一個新的生命。延續街巷的經濟發展同時為商販小孩提供一個可供學習的空間,以此增加為農社區的商業收入(圖6)。

圖6 規劃圖

圖7 設計自建模1
4.3.2 立面翻新與擴建
在翻新與擴建上,為減少對原居民的居住影響,以杉桿拼接為腳手架的形式修飾破壞的建筑立面,延伸居民的生活空間,補足居民對于陽臺空間的采光需求以及晾曬空能的不足,同時可以在外部置入太陽能采光板,在綠色建筑方面為居民減少能源的消耗。
4.3.3 為農市場社區空間擴建
為給予社區居民更多的休閑空間,同樣是以杉桿拼接為腳手架的形式,我們在為農市場的外部,商鋪的上空搭建了一個社區中心,主要承擔有提供給社區附近老年人的一個飲茶、打牌、休息,年輕人一個可以打卡、和朋友社交玩耍,商販的孩子在商販工作時可以學習的一個空間。主要功能并不受限制,家居設計均為可移動的模塊家具,可通過不同需求對其進行拼接。可承擔棋牌間、電影間、茶水間、學習室等功能(圖8)。

圖8 設計自建模2
4.3.4 街巷空間擴建
同時杉桿經過設計還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搭建出不同形式的空間。在調研途中我們發現小學放學后的學生會需要一個可供學校節目排練的空間、老年人在散步途中可能需要一個可能停腳歇息的空間等,我們根據主要觀察到的需求,用杉桿拼接了幾個小品居民使用(圖9)。
我們希望能夠通過設計對街巷的空間進行更新改造,將這些空間回饋給原居民,通過這些更新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度。同時城市的更新、街巷的更新都是對于空間地再利用或提高其利用率,以解決人們生活中真真切切的有關于建筑本身的問題。這些都是作為一個建筑師能夠對于社會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