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靜慧 邢茂林 張 超
(1.中煤航測遙感集團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199;2.陜西省地理空間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陜西 西安 710199;3.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77;4.安徽神源煤化工有限公司鄒莊煤礦,安徽 淮北 235123)
淮北礦區村莊、城市、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下壓煤約21.4 億t,約占總儲量的54.8%[1]。覆巖注漿充填是利用地面鉆孔向關鍵層下方的開采裂隙注漿充填,通過“壓下托上”對關鍵層重新形成支撐,有效控制巖層和地表移動,保護含水層和建筑物,實現減損開采[2]。以淮北礦區鄒莊煤礦工廣煤柱下3105 工作面開采注漿減沉為背景,研究并提出了軟弱覆巖下注漿充填減沉的方法,為軟弱覆巖下煤柱開采的注漿減沉提供了方法和經驗。
3105工作面走向可采總長480 m,傾向寬187 m,平均煤厚2.8 m,最大3.3 m,埋深639~704 m,綜采。工作面外段240 m 為工廣壓煤,埋深669~704 m(其中松散層平均260 m),儲量約17.93 萬t。壓煤區為宿舍樓、辦公樓、村莊等建筑物的保護區,工作面兩巷已形成,壓煤塊段的直接回采成本極低,在有效保護建筑物的前提下延長回采長度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工作面壓煤區與地面建筑位置如圖1。
工作面煤層直接頂為粉細砂巖、泥巖,厚2.96~4.63 m,平均3.81 m;基本頂為粉細砂巖、泥巖,厚6.62~16.3 m,粉砂或泥質結構。覆巖為砂泥巖型軟弱巖層,沒有明顯的關鍵層,在采動過程中彎曲下沉帶的沉降可能保持一致,因此注漿目的層選擇彎曲下沉帶上部。
從開采地質條件分析,工作面采深大、基巖厚度大,盡管覆巖以泥巖為主,堅硬巖層占比偏少,但由于巖層厚度大、注漿充填段高,有較大的選擇空間,彌補了巖性偏弱的不足,增強了地層整體的可注性,具備注漿充填的條件。
軟弱覆巖注漿減沉原理如圖2。針對軟弱覆巖注漿減沉,提出彎曲下沉帶高位注漿技術,即將彎曲下沉帶下部作為保護層,保護層上一定高度作為充填層。保護層厚度按照承受注漿壓力的10倍計算,充填層的高度取100 m 左右。

圖2 軟弱覆巖注漿減沉原理示意圖
設計5 個注漿鉆孔,1#孔位于充分采動區,距離壓煤區邊界50 m,2#~5#孔由壓煤區邊界至收作線布置,孔間距50 m。裂采比按12 計算導水裂隙帶高度約40 m。注漿壓力6.0 MPa,漿液比重1.5。根據煤層埋深,計算保護層厚度約140 m,注灰孔在距離煤層180 m 處終孔。鉆孔為三開結構,一開套管隔離松散層,二開套管下至煤層上280 m 處,三開裸孔注灰段長100 m。鉆進過程中加強沖洗液漏失量監測及測井、測斜工作,鉆孔斜率≤3%。
如出現斷層導水等特殊情況,應適當降低注漿壓力并進一步提高漿液濃度。選用Ⅱ級罐裝粉煤灰,注灰能力不小于1500 t。按注采比0.4、損耗率20%計算,工作面需注干灰量約8.6 萬t。
注漿過程中嚴格控制采煤與注漿充填速度的配合關系,保證充填量與注采比。注灰量與允許推進速度關系見表1。在注漿充填初期,應嚴格按照注灰量控制產量;在正常注漿充填階段,若日注灰達到1000 t以上,月產可達到6萬t左右。若粉煤灰、水、電供應不足時,必須降低推進速度直至暫停開采。
注灰工作歷時190 d,累計注入干灰8.9 萬t。注灰量、產量和動態注采比關系如圖3。注灰量根據工作面推進速度動態調整,開始注灰的第一個月為試注階段,少量注灰,注采比小于10%;第二個月至停采前一個月為動態充填階段,注灰量配合工作面推進速度,注采比由10%增加至50%;工作面停采前一個月為后方充填階段,對采空區后方2#、3#孔進行大量注灰填充,注采比150%~200%,使得覆巖得到充分支撐,保證減沉效果。

圖3 注灰量、產量和動態注采比關系圖
沉降監測點布置如圖4。工作面傾向A 線布設19 個監測點,傾向B 線布設24 個監測點,走向C線共布設35 個監測點,工業廣場地面布設24 個監測點,沿主要建筑物四圍邊界布置58 個監測點。

圖4 沉降監測點布置圖
監測開始時間為注漿充填實施前1 個月內,地表形變監測頻率設置為10 d/次,監測數據作為注漿充填效果評價的參照值。注漿充填期間,每7 d實施1 次地表高程測量。開采結束后繼續觀測,一月內不大于10 mm 結束觀測。期間進行3~4 次水平位移監測,以評估地表與建筑物的變形情況。
工作面傾向A、B 監測線沉降歷時曲線如圖5。取工作面范圍內代表性的監測點和工廣附近的監測點進行分析。A 線為壓煤充填區監測線,B 線為充分采動區監測線,對比分析沉降量變化。

圖5 傾向A、B 監測線沉降歷時曲線
將注漿充填過程分為注前、試注、動態充填、后方充填和壓實排水五個階段。注前B 線受采動影響地表顯著下沉,A 線A13 監測點也有明顯下沉,但下沉速率較B 線監測點慢。試注階段注灰量小,A 線仍下降但有放緩趨勢,此階段對B 線基本無影響。動態充填階段A 線地表逐漸回升,抬升90 mm左右至+50 mm,后趨于穩定,B 線也發生明顯抬升,抬升量與A 線相近但速率較慢。后方充填階段,由于工作面接近收尾,地表下沉加劇,需要大量充填確保起到支撐作用,使得抬升量基本穩定在10~20 mm,此時由于在充分采動區和充填區已形成充填隔離區,B 線開始下沉。停止注灰后進入壓實排水階段,A 線工作面內監測點下沉速率明顯較B 線緩,沉降量在50 mm 以內,工廣附近A2 點沉降逐漸恢復。在工作面回采范圍內實現了減沉目的。
工作面走向C 監測線沉降曲線如圖6,繪制了開始注灰、后方充填和停止充填三個節點的沉降曲線。在充分采動區發生明顯沉降,最大下沉250 mm;由充分采動區到壓煤充填區發生近乎垂直的抬升,說明注灰起到明顯的隔離作用;壓煤充填區注灰形成整體抬升,最大超過150 mm,局部的下沉發生在注灰鉆孔之間,但下沉量得到明顯控制。

圖6 走向C 監測線沉降曲線
充填前地面主要建筑物均開始下沉,動態注灰期間產生明顯抬升,豎向位移抬升10~20 mm。工作面回采結束前的后方充填階段大量注灰,保證了停注后的壓實、排水階段位移小幅恢復,抬升量控制在0~10 mm 左右,建筑物得到有效保護。
1)針對軟弱覆巖注漿減沉,提出了彎曲下沉帶高位注漿技術,將彎曲下沉帶分為保護層和充填層兩部分,分別給出了兩層高度的設計方法。
2)將注漿充填過程分為注前、試注、動態充填、后方充填和壓實排水五個階段。通過實踐確定了各階段注采比的取值范圍。
3)在3105 工作面,通過充填注漿在充分采動區和壓煤充填區之間形成有效的隔離帶,壓煤區工作面上方抬升約0~150 mm,保護區內建筑物抬升控制在10 mm 左右,實現了建筑物下充填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