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兵
(山西鄉寧焦煤集團毛則渠煤炭有限公司,山西 鄉寧 042100)
毛則渠礦目前主采2 號煤,211 工作面位于井田的南部,設計長度1430 m,西部256 m 為趙院村河流保安煤柱線,東部185 m 為209 綜放工作面,南部為回風、軌道、運輸大巷。211 工作面位于采區南翼,巷道布置沿2#煤層底板掘進。2#煤層平均厚度為7.06 m,上距K8 砂巖底32 m 左右,下距K7 砂巖頂5~6 m,距10#煤約43.0~45.0 m。頂板為泥巖、粉砂巖,局部有偽頂存在,厚度一般在1~2 m;基本頂為細粒砂巖,厚度一般在3~4 m;底板為泥巖、砂質泥巖。煤層f=1.7~2.4。根據以往生產經驗及211 工作面運輸巷、回風巷揭露情況, 211 工作面直接巖層圍巖條件較復雜,表現出裂隙發育、裂隙水弱化破壞圍巖等特征,易引發巷道的失穩破壞。為保障切眼的安全順利施工,對其支護方案及掘進工藝展開研究。
211 工作面開切眼沿2#煤層底板掘進,設計斷面寬、高=7.6 m、3.5 m,巷道直接頂板為厚度2.0~3.5 m 頂煤,在夾矸、節理的影響下表現出明顯的分層特征,設計采用“預應力高強錨桿+預應力長錨索+鋼筋網+鋼帶+單體柱”協同支護方案。
為分析分層圍巖體頂板巖層在錨桿支護作用下穩定性,依據力學理論中關于梁的假定建立力學分析模型[1],如圖1(a)。

圖1 錨固圍巖體梁力學模型
錨固圍巖體受力變形方程[2]:
式中:W為水平巖體梁撓度;E為巖體彈性模量;b為錨桿錨固范圍;J為水平梁橫截面慣性矩。
將頂板巖梁視為兩端簡支的結構,根據材料力學得到其力矩方程:
式中:q為頂板巖梁受到的均布載荷;Pm為錨桿提供的支護阻力;l為水平巖梁跨度;N為水平巖梁水平應力;該結構的邊界條件為:W(x)|x=0=0;W(x)|x=l=0;設k2=N/EJ,解得水平梁撓度方程:
結合211 工作面頂板圍巖條件,頂板巖層受到的垂直應力q=3 MPa,切眼跨度為7.6 m,水平巖梁跨度l=8 m,頂板巖層彈性模量E=1.07 GPa,錨桿錨固強度Pm=0.1 MPa,側壓系數λ=1.2。以頂板錨桿錨固厚度b=2 m 為例,為計算水平巖梁變形量,首先計算出慣性矩J=d(∑bi)3/12=0.667 m4,d為單位長度,取1 m;N=λdq∑bi=1.2×1 m×3 MPa×2.0 m=7.2 MPa;k2=N/EJ=7.2 MPa÷(1.07 GPa×0.667 m4)=0.010 088 m-2;k=0.100 439 m-1,sin(kl)=sin(0.100 439 m-1×8 m×180°/π)=0.72;cos(kl)=cos(0.100 439 m-1×8 m×180°/π)=0.69。
將上述參數代入式(3)可求得水平梁各處的撓度,換算得到此處的下沉量。
針對錨桿錨固長度為1.5 m、1.8 m、2.0 m、2.2 m、2.5 m、3.0 m 條件下分別進行計算,最終得到不同錨桿長度條件下頂板下沉量變化規律如圖1(b)。可以看出,巷道中部頂板下沉量最大,錨桿長度越大,頂板整體下沉控制效果越好。錨桿長度為1.5 m、1.8 m 時,最大下沉量分別達到585 mm、320 mm,錨桿長度大于等于2.0 m 后,頂板最大下沉量小于200 mm,因此應選用2.0~2.5 m 的錨桿。結合該礦現有支護錨桿材料,確定頂板錨桿規格為Φ18 mm×L2100 mm。
參閱以往相關研究成果[3],針對錨桿錨固范圍內分層圍巖體頂板層狀梁結構,頂板錨索的作用為水平梁體下方的作用反力Fc,同排錨索間布置間距為ai,水平層狀梁力學分析模型如圖2(a)。通過疊加梁力學理論、撓度方程計算得到錨索數量為1~5 根條件下頂板下沉量變化曲線如圖2(b)。

圖2 力學模型及分析結果
由圖2(b)可以看出,在頂板錨索強力懸吊的作用下,頂板下沉量隨著錨索數量的增加而逐漸減小,但是頂板錨索的增多將引起施工時間的滯后及成本的增加,因此應綜合考慮巷道圍巖條件、跨度、所需支護強度、成本等多方面因素來設計錨索間排距。頂錨索由三部分組成:托盤及外露長度通常為0.3 m;自由段長度可取頂板冒落拱高度,根據211 工作面開切眼頂板巖層巖性特征,取5.45 m;錨固段長度通常為1.8 m。因此頂板錨索長度不應小于7.55 m,因此設計頂板錨索長度8 m。
從頂板錨索能夠承載分層圍巖體自重的角度出發,計算公式:Fst×n≥K×a×x0×r∑bi,其中,a為巷道跨度,取8 m;n為頂板錨索數量;Fst為錨索拉拔力,取300 kN;K為安全系數,取1.5~2;x0為錨桿排距,取1.0 m;∑bi為頂板冒落拱高度,取5.45 m;r為頂板巖層容重,取25 kN/m3。計算可得n≥5.45,由此可知頂板錨索數量不應少于6根。綜合考慮后設計頂板錨索規格為Φ17.8 mm×8000 mm,每排5 根。
以礦井現有支護條件為基礎,設計211 工作面開切眼錨網索聯合支護方案。頂板采用螺紋鋼錨桿,老塘幫采用圓鋼錨桿,回采幫采用玻璃鋼錨桿,錨索采用預應力鋼絞線,單體柱規格為DW40-250-110X,巷道鋪底采用C25 混凝土,厚度240 mm。錨桿錨索布置詳情如圖3。

圖3 211 工作面開切眼支護方案示意圖(mm)
為了實現大斷面切眼巷道“掘進-支護”作業的高效協同,提出“優先進行小斷面導硐開挖支護,然后擴刷形成大跨度切眼巷道”的掘進技術對策。設計以下三種開挖方案:方案一,7.6 m 一次開挖支護完成;方案二,初次開挖巷寬2.6 m,幫部擴刷寬度5.0 m;方案三,初次開挖巷寬5.0 m,幫部擴刷寬度2.6 m。為分析不同開挖方式切眼掘進期間圍巖變形規律,以211 工作面切眼開挖支護為研究對象,采用模擬軟件FLAC3D進行計算分析。通過模擬分析得到不同開挖方案圍巖塑性區分布模擬結果如圖4,巷道表面變形量數值模擬結果見表1。

表1 不同開挖方式巷道表面變形量數值模擬結果 mm

圖4 不同開挖方式下圍巖塑性區分布
根據圖4 及表1 所示結果可以看出,方案一條件下,頂板破壞深度達到5.0 m,兩幫約為1 m,底板1.5 m,巷道表面變形量也較大,頂板下沉量達到282 mm,表明大尺寸切眼巷道一次開挖對圍巖擾動相對劇烈,圍巖破壞最為嚴重,相對應巷道表面變形量也較大。方案二條件下,頂板巖層塑性破壞最大深度為3.5 m,頂板塑性破壞范圍相對方案一明顯減小,巷道表面變形量也明顯降低,說明小斷面開挖可減少對圍巖的擾動,改善支護對圍巖體的增益作用。方案三條件下,頂板巖層塑性破壞范圍相對方案二進一步減小,巷道表面變形量也有些許降低,進一步說明,小斷面開挖-支護后擴幫開挖-支護有利于改善圍巖塑性破壞程度、變形情況。總體而言,開挖方案三最為可行。
在211 工作面切眼采用上述“掘進-支護”方案施工期間,根據現場監測數據整理得到圖5 所示結果。首次開挖掘巷寬度為5 m,頂底板最大移近量為80~100 mm,兩幫最大移近量為140~160 mm,巷道圍巖整體穩定;在對幫部擴刷開挖2.6 m后,頂底板最大移近量115~160 mm,兩幫最大移近量150~240 mm,頂底板相對移近率4.6%,兩幫移近率3.2%,圍巖變形量總體在可控范圍內,不影響巷道正常使用,支護效果達到預期要求。

圖5 211 工作面切眼表面變形量監測結果
通過理論分析計算、數值模擬、礦壓監測等手段進行毛則渠煤礦211 工作面切眼支護參數、開挖方式的研究,主要結果如下:
1)頂板錨桿合理長度為2.0~2.5 m,設計頂板錨桿規格Φ18 mm×L2100 mm,頂板錨索規格Φ17.8 mm×L8000 mm,采用“錨桿+鋼筋網+錨索+單體柱”聯合支護技術。
2)采用小斷面開挖方式可減少對圍巖的擾動,改善支護對圍巖體的增益作用,設計211 工作面切眼一次開挖寬度5.0 m,幫部二次擴刷寬度2.6 m。
3)211 工作面切眼開挖后,頂底板移近量115~160 mm,兩幫移近量150~240 mm,變形滿足礦井安全生產需求,所設計的支護參數及開挖方式應用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