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旭
(山西省長治經坊煤業有限公司,山西 長治 047100)
經坊煤業3-807 工作面位于八采區準備巷道南翼,北鄰三條準備大巷,南靠井田邊界,西為規劃的3-806 工作面,東為實體煤。工作面開采山西組3#煤層,均厚6.3 m,蓋山厚度554~615 m,受底板灰巖承壓水威脅,需進行安全論證和治理。
山西組3#煤層頂板含三層砂巖(K2、K3、K4),砂巖含水層組單位涌水量0.065 7~1.734 L/s·m,滲透系數為0.147 7~6.92 m/d,屬HCO3-Cl-Na·Ca 型水。頂板水源以3#煤頂板K2砂巖裂隙水為主,K2灰巖裂隙含水層富水性弱。巷道掘進期間,遇到頂板局部淋水量較大的區域已疏放,因此頂板砂巖裂隙水對于工作面回采影響不大。
石炭系太原組上段L11~L8灰巖滲透系數0.52~1.54 m/d,單位涌水量0.097~0.287 L/s·m,巖溶裂隙較為發育,屬于富水性中等的含水層。L11灰巖含水層與山西組3#煤層平均間距為43.64 m,L10灰巖與3#煤層間距為58.63 m,L8灰巖與3#煤層間距為75.85 m。太原組灰巖巖溶裂隙水是山西組3#煤層開采期間底板的主要間接充水水源,煤層底板靜水壓力3.5~3.7 MPa,突水系數Ts=P/M,3-807 工作面底板L11、L10、L8灰巖含水層突水系數分別為0.085 MPa/m、0.063 MPa/m、0.049 MPa/m,突水系數均小于0.1 MPa/m,表明正常塊段不存在底板突水的可能性。3-807 工作面范圍內地質構造見表1,受構造影響,部分區域L11、L10灰巖含水層的突水系數可能大于臨界突水系數,底板存在較大的突水危險性,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的底板加固措施,方可保障工作面的安全生產。

表1 3-807 地質構造情況表
為探究3-807 工作面回采期間底板巖層破壞區的發育規律,準確預測注漿前后底板破壞帶發育深度的變化,采用FLAC3D軟件建立工作面開挖模型。結合以往數值模擬研究案例表明[1],數值模擬結果的精確性與模型物理力學參數的準確與否密切相關,參考3-807 工作面附近的地質鉆孔確定巖層的巖性、厚度等參數,構建工作面開采數值模型,由煤層底板至上覆巖層共構建13 層巖層,煤巖體的破壞遵循莫爾-庫倫屈服準則。最終建立走向長300 m、傾斜方向長280 m、高度130 m 的數值模型,工作面傾斜長度120 m,模型兩側各保留40 m 的煤柱,工作面共推進180 m。數值模型邊界條件及網格劃分如圖1。

圖1 數值模型邊界條件及三維模型示意圖
模擬研究時,工作面開挖步距設定為10 m,對底板注漿改造進行模擬時,參考李召峰等人的研究成果[2-3],注漿材料為425 硅酸鹽水泥,養護28 d條件下加固系數為2.01,據此對注漿后底板巖層的物理力學參數進行調整,得到工作面回采180 m 條件下底板注漿前后頂底板巖層塑性區分布規律如圖2(a)、(b),底板破壞深度隨著工作面開挖距離的變化曲線如圖2(c)、(d)。

圖2 數值模擬結果
根據圖2 所示結果分析可知,隨著工作面回采距離的增大,底板破壞深度持續增大。工作面回采距離達到120 m 及以上時,底板采動破壞深度最大達到27 m。在此情況下,太原組L11灰巖含水層與工作面間有效隔水層厚度僅剩17 m,灰巖水壓3.7 MPa,突水系數達到0.218 MPa/m,遠超出突水系數臨界值,底板存在極大的突水危險性,說明底板注漿加固的必要性。底板注漿改造后,工作面開挖距離達到50 m 時,底板破壞深度達到峰值,底板采動破壞最大深度為10 m,考慮灰巖水壓為3.5~3.7 MPa,突水系數臨界值0.06 MPa/m,底板隔水層厚度應不小于61.67 m,注漿加固巖層厚度最少為71.67 m,因此應將注漿終孔層位布置在L8灰巖內,此時L8上部巖層均成為隔水層的一部分,隔水層平均厚度達到75.85 m,預計可保證3-807 工作面的安全回采作業。
結合3-807 工作面水文地質及開采技術條件,設計在工作面兩側順槽及堵水措施巷內布置若干個鉆場,向底板巖層內施工注漿鉆孔進行底板改造。注漿的終孔層位為太原組L8灰巖,注漿鉆孔垂直深度平均值為75.85 m,設計鉆孔傾角多為30°~45°,鉆孔長度125~175 m,采用ZDY3200S(MKD-5S)全液壓鉆機進行鉆孔的施工。鉆孔結構詳見圖3(a),共設計13 個鉆場,注漿鉆孔布設平面示意圖如圖3(b)。

圖3 3-807 工作面注漿鉆孔示意圖
注漿材料為425 硅酸鹽水泥添加水玻璃溶液,水灰比1.6,注漿終壓5~6 MPa。在進行3-807 工作面底板鉆孔施工期間,當遇到涌水量增大的情況時,停止鉆進,開始注入漿液至設計壓力。若注入大量漿液但是注漿壓力達不到設計值時,采取間歇性注漿方法,注漿完成后再繼續鉆進。鉆孔鉆進至設計層位后,出水量大于5 m3/h 時,連接管路進行注漿,當出水量小于5 m3/h 時,進行封孔作業。底板鉆孔注漿施工具體流程如圖4。

圖4 底板注漿工藝流程
為檢驗底板注漿改造效果,記錄各鉆孔的實際進尺和注漿量,并在各個鉆場注漿完成后施工檢驗鉆孔,檢驗鉆孔的涌水情況見表2。鉆孔揭露灰巖含水層時涌水量普遍較大,實際施工的132 個注漿鉆孔僅有4 個鉆孔在鉆進期間出水量較小,其余128個鉆孔在鉆進過程中均出現涌水量大于5 m3/h 的情況,表明底板灰巖裂隙較為發育、富水性較強;在各鉆場共施工43 個檢驗鉆孔,僅4 個鉆孔出現少量出水的情況,出水鉆孔占比僅為9.3%。由此說明,底板灰巖含水層內裂隙得到有效封堵,L8灰巖與工作面間巖層均成為良好的隔水層,可實現3-807 工作面的帶壓開采。

表2 底板注漿鉆孔及檢驗鉆孔施工情況統計
以經坊煤業3-807工作面水文地質資料為依據,通過分析研究表明,工作面頂板砂巖含水層無水害威脅,工作面下方太原組溶洞裂隙承壓含水層存在較大的突水危險性,需采取合理有效的加固措施方可保障工作面的生產安全。通過數值模擬研究表明,正常情況下3-807 工作面回采底板破壞深度為27 m,注漿改造提高底板巖層的完整性和有效隔水層厚度,將注漿終孔層位布置在L8灰巖內,可使底板隔水層厚度達到要求。對3-807 工作面底板注漿改造后,檢驗鉆孔出水比例僅為9.3%,鉆孔出水比例較注漿改造前顯著減小,底板灰巖含水層內裂隙得到有效封堵,底板注漿改造效果良好,能夠實現工作面的帶壓安全開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