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鵬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十二礦,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平煤股份十二礦己16-17-31020 回風巷為己16-17-31020 采面的回風系統,巷道位于三水平西翼上部,南鄰己16-17-17200 采空區,北鄰己15-31040 采空區,東鄰己七二期四條下山,西鄰十礦、十二礦井田邊界。巷道上部己15-31020采空區及己15-31040采空區,與己15煤層層間距8~12 m,如圖1。己16-17煤層平均厚度1.9 m,頂底板巖性見表1。己16-17-31020 回風巷位于己15 煤層采空區下方,埋深948 m,采用直角梯形斷面,巷道寬度5.4 m。為提高其圍巖穩定性,需對其與上覆采空區區段煤柱空間合理位置及支護方案展開研究。
己16-17-31041 運輸巷位于己15-31010 工作面采空區下方,與己15 煤層層間距8~12 m,開采技術條件、地質條件與己16-17-31020 回風巷基本一致,內錯區段煤柱10 m 布置,直角梯形斷面,低幫高度約2.5 m,高幫高度約3.5 m,采用錨網索支護,支護詳情如圖2(a),掘巷期間表面變形曲線如圖2(b)。成巷12~44 d 期間圍巖變形速度較快,成巷48 d 后圍巖變形減緩,頂底板及兩幫移近量分別達到241 mm、432 mm。分析可知,由于巷道埋深大,上覆采空區影響下頂板破碎嚴重,加之上方區段煤柱應力集中的影響,己16-17-31041 運輸巷圍巖破碎、地應力大,導致巷道圍巖出現較嚴重的變形破壞,且多處錨桿出現破斷、脫錨等現象,巷道與上覆采空區遺留煤柱的空間位置及支護設計不合理,無法控制圍巖的變形失穩。

圖2 己16-17-31041 運輸巷支護及變形特征
下位煤層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方式分為內錯式、重疊式及外錯式[1-2]。內錯式布置時,工作面長度較短,煤柱寬度過大、回采率低、資源浪費。結合己16-17-31041 運輸巷工程實踐教訓,該布置方式不利于下位回采巷道的支護,因此己16-17-31020 回采面巷道不考慮采用內錯式布置方式。采用重疊式布置方式時,下位煤層與上位煤層回采巷道豎直方向上重疊布置,下位煤層回采巷道應力集中明顯,己16-17 煤埋深大、回采巷道斷面大,高應力作用下易引起圍巖的過度變形失穩。采用外錯式布置方式時,下位煤層回采工作面傾斜長度較大,有利于提高工作面回采率。為避免遺留煤柱對巷道圍巖穩定造成嚴重影響,需確定回采巷道與上位煤層區段煤柱的合理距離。己15 煤層采空區遺留區段煤柱寬度為7 m,結合礦井實際條件,設計己16-17-31020 工作面與上覆己15-31020 采空區采用外錯式布置方式。為避免上覆遺留煤柱影響下層回采巷道圍巖穩定,己16-17-31020 工作面兩側回采巷道應布置在己15 煤層遺留煤柱底板應力影響區域之外,與己15 煤層回采巷道的水平距離最小值可通過下式進行計算[3]:
式中:l為煤層間距,取8~12 m;δ為上覆煤層遺留煤柱壓力影響角,為40°;LB為上位煤層開采對采空區下巖層的水平破壞范圍,基于滑移線場理論計算得到其數值為10.6 m。由式(1)計算可得Xmin變化范圍為20.1~24.88 m。由此可知,己16-17-31020 回風巷與上覆己15 煤層采空區區段煤柱水平距離應不小于24.88 m,設計己16-17-31020 工作面運輸巷及回風巷與上覆煤柱邊緣的水平距離為25 m。
己16-17-31020 回風巷外錯上部己15 煤層區段煤柱25 m 布置,巷道正上方對應己15 煤層采空區,圍巖較破碎。為考察巷道布置空間層位的合理性及支護的效果,運用FLAC3D計算機模擬分析軟件建立圖3 所示的三維模型[4],分析不同支護方案條件下圍巖的變形破壞特征。以己16-17-31020 運輸巷的工程實際為原型,己15 煤層與己16-17 煤層間巖層厚度為8 m,模型幾何尺寸長、寬、高=500 m、340 m、110 m,采用庫倫—摩爾本構模型進行計算。己15煤層厚度為1.5 m,回采工作面間區段煤柱寬度為7 m,己16-17 煤層厚度1.9 m,模擬時首先進行上部己15 煤層回采工作面的開挖,計算平衡后進行下部己16-17 回風巷的開挖與支護。結合平煤十二礦回采巷道原有支護方案,初步設計三種巷道支護方案,所用錨桿、錨索規格相同,頂錨桿Φ22 mm×2600 mm,錨索Φ22 mm×6500 mm,幫錨桿Φ20 mm×2400 mm。方案一:頂錨桿間排距700 mm×800 mm,錨索間排距1400 mm×1600 mm,幫錨桿750 mm×800 mm;方案二:較方案一將兩幫錨桿排距增大為1000 mm,頂板錨索間距減小為1200 mm;方案三:較方案一將頂板錨索間距減小為1200 mm。通過數值模擬計算得到上述三種支護方案條件下己16-17 回風巷外錯25 m 掘進時巷道表面最大變形量見表2。分析可知,不同支護方案條件下,掘巷階段巷道表面變形量存在較大的差異。總體而言,三個支護方案條件下,巷道表面變形量均在設計允許的合理范圍內。由此說明,將己16-17 回風巷外錯上覆采空區遺留煤柱25 m 布置較合理,有利于圍巖穩定。支護方案一條件下,巷道表面變形量相對較大,方案三條件下巷道表面變形量最小。結合礦井實際工程地質條件,設計采用支護方案三來控制巷道圍巖的變形。

表2 巷道圍巖表面位移變化特征 mm

圖3 數值計算模型
結合上述理論分析計算及數值模擬研究結果,將己16-17 回風巷布置在己15-31040 采空區下方,與遺留煤柱邊緣的平距為25 m,沿己16-17 煤層頂板掘進,具體支護方案如圖4(a)。在己16-17 回風巷掘巷階段布設圍巖變形量及頂板離層量監測站,監測結果如圖4(b)、(c)。監測的前24 d 內巷道表面變形量增長迅速,在24~42 d,巷道表面變形速度逐漸減小為零,在42~60 d,頂底板、兩幫移近量不再變化,頂底板移近量穩定在56 mm,兩幫移近量穩定在81 mm,表面變形量微小,滿足工程實際的要求。根據頂板離層指示儀測量數據可知,掘巷階段頂板巖層發生輕微的離層,深部與淺部基點離層值存在微小的差值,表明頂板整體性和穩定性良好。綜上可得,己16-17 回風巷外錯25 m 時巷道得到了較好控制。

圖4 巷道支護及礦壓監測結果
以平煤十二礦己16-17-31020回風巷為工程背景,基于理論分析計算結果并結合現場實際條件,確定下位煤層回采巷道外錯上區段遺留煤柱25 m 布置,通過數值模擬分析確定最佳的支護方案參數,驗證了巷道布置方位的合理性,己16-17-31020 回風巷掘巷階段圍巖控制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