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超
(棗莊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山東 棗莊 277000)
濱湖煤礦21609 對拉上下面合茬時在F4 斷層附近,上面過F4 斷層,推采進度較慢,下面調采機尾,綜合礦壓、水壓、底板破壞等因素疊加耦合影響,易造成F4 斷層附近三角區裂隙活化,形成導水通道,發生水害。為此,本文以濱湖煤礦21609 對拉工作面為例進一步研究聚能切縫爆破技術,縮小頂板懸頂距離,降低礦壓對底板擾動影響,確保工作面回采安全。
21609 對拉工作面為16 煤層工作面,分為21609(上)工作面和21609(下)工作面。上面為正在回采的21609-2 工作面,采空區頂板隨采隨冒,下面為原21601 工作面,尚未生產(如圖1)。21609(上)工作面走向長516~583 m,平均550 m,傾斜長195~97 m,面積95 304.2 m2;21609(下)工作面走向長583.6~554.2 m,平均568.9 m,傾斜長200~217 m,面積118 382.3 m2。21609 對拉工作面煤層厚度平均1.35 m,寬度308~402 m。

圖1 21609 對拉工作面平面示意圖
16 煤層頂板十下灰既是直接頂也是基本頂,具二重性,為穩定頂板。厚約4.5 m 的十下灰巖,硬度系數f=8~10,抗壓強度126.8 MPa,屬穩定頂板,硬度大不易冒落。煤層偽底為黏土巖,直接底為泥巖,基本底為細砂巖。根據16 煤以往開采經驗,采煤工作面初次來壓步距一般為45 m,周期來壓步距為11.5 m,16 煤底板距奧灰頂界面約55 m。
上下面合茬附近靠近F4 斷層,F4 斷層(H=0~4 m ∠60°)在面內影響長度約為241 m,由運輸巷向面內落差逐漸衰減,直至尖滅。根據斷層揭露、探查、分析、治理情況及以往回采工作面過斷層經驗,該斷層影響工作面開采期間的頂板、層位管理,對工作面影響較大。
充分利用巖體的抗拉強度遠小于抗壓強度的強度特征[1],通過施工一定距離、深度的炮孔,進行聚能裝藥,使聚能管本身對爆轟力產生瞬時抑制和導向作用,并通過切縫提供瞬態卸壓空間,使爆轟力在切縫處形成高能流,集中在巷道輪廓線切線方向上傳導,使其沿輪廓線方向優先產生裂隙并定向擴展。爆破產生的聚能流沿聚能管凹槽方向釋放,使產生的集中張拉應力作用頂板巖層形成定向預裂縫,切斷頂板應力傳遞路徑。
結合濱湖煤礦相關數據,得出切縫高度選取5.6 m,切縫角度選取20°,炮孔孔徑選取447 mm,炮孔間距選取900 mm。
采用FLAC3D數值模擬軟件[2],對切頂卸壓前后采場應力-變形-破壞演化規律進行模擬分析。
21609 對拉工作面開采過程中切頂卸壓前后的塑性破壞區分布對比如圖2,左圖均為切頂前、右圖均為切頂后。切頂卸壓前,工作面開采0~200 m時,頂底板塑性破壞區整體呈“平拱形”,頂底板破壞高度隨工作面推進逐漸增加;開采200 m 時頂板最大破壞高度達13 m,底板最大破壞深度約15 m;工作面開采300~400 m 過程中頂底板塑性破壞區范圍都在擴大,頂板增大較快,底板相對緩慢;工作面推進400 m 時,頂板塑性破壞區整體呈“馬鞍形”[3],底板塑性破壞區繼續擴大,工作面兩幫最為明顯,最大破壞高度達23 m;工作面推進500 m 時,頂底板塑性破壞區均發育至最大,頂板“馬鞍形”更加明顯,最大破壞高度達50 m,工作面兩幫處最大破壞深度達25 m。說明切頂卸壓前,對拉工作面開采對底板25 m 范圍以內擾動明顯,25 m以下擾動不明顯。

圖2 16 煤開采塑性區切片
切頂卸壓后,塑性破壞區范圍整體上較卸壓前變小。頂板16 煤至十下灰之間的巖層全部垮落,充填至采空區。在工作面推進過程中,頂底板塑性破壞區范圍逐漸變大。工作面推進500 m 時,頂底板塑性破壞區均發育至最大,頂板呈“馬鞍形”,最大破壞高度達43 m,工作面底板破壞深度約為12 m,兩幫處破壞深度最大可達16 m。說明切頂卸壓后,21609 對拉工作面開采對底板16 m 范圍以內擾動明顯,對煤層底板16 m 以下范圍內巖層基本無影響。由25 m 降至16 m,距離十四灰巖層由原來7 m 變為16 m,距離奧灰巖層由原來的30 m 變為39 m。切頂后,礦壓集中效應減弱,底板巖層破壞深度明顯減小,增加了安全開采系數[4]。
21609 對拉工作面(上)材料巷、21609 對拉工作面運輸巷、21609 對拉工作面(下)切眼及21609 對拉工作面(下)材料聯絡巷、21609 對拉工作面(下)切眼與21609 對拉工作面運輸巷犄角分別布置切頂孔,具體參數如下:
采用DCA-45 型切頂鉆機施工切頂眼,在(上)材料巷鄰近工作面側施工切頂眼,鉆孔深度為6000 mm,與鉛垂線夾角為20°,距肩窩100 mm(允許誤差±20 mm);確保切頂眼直線性;鉆頭直徑為42 mm,鉆孔間距為900 mm,水平誤差不大于100 mm;采用聚能管反向裝藥預裂爆破切頂[5],為防止炮轟沖擊波與超前支承壓力產生疊加影響,頂板預裂孔距離工作面不少于10 m。隨著工作面的每日推進幅度控制好預裂爆破進度,一次性裝藥一次性爆破,每次起爆5~20 個切頂眼。如圖3。

圖3 21609(上)材料巷切頂眼示意圖(m)
采用風動錨桿鉆機施工切頂眼。運輸巷與(下)面切眼交叉點后7 m,切頂垂直于運輸巷走向方向布置切頂眼,鉆孔間距500 mm,兩端切頂眼距幫部側頂板肩窩不大于500 mm。切頂眼角度垂直于工作面頂板,與水平成90°夾角。切頂眼采用風動錨桿鉆機,切頂眼深度為6000 mm,鉆孔直徑42 mm。根據頂板垮落情況,待切頂眼與切頂排平齊后進行預裂爆破,再施工下一組切頂眼,每組切頂排間距4~8 m。如圖4。
21609(下)工作面未回采前沿工作面傾向在煤壁側布置切頂眼,切頂眼深度為6000 mm,與回采側的煤壁鉛垂線夾角為70°,確保斷頂鉆孔直線性,眼距1.5 m;切頂眼確保鉆孔布置在一條直線上,形成一個切割平面,水平誤差不大于100 mm。斷頂鉆孔直徑42 mm;采用聚能管反向裝藥爆破斷頂,一次性裝藥一次性爆破。如圖5。

圖5 21609 運輸巷切頂眼示意圖(m)
采用風動錨桿鉆機施工切頂眼。為減少21609對拉工作面(下)切眼與運輸巷犄角壓力集中,采用多孔預裂爆破對該區域進行切頂。切頂范圍為21609 對拉工作面(下)切眼與運輸巷犄角向后10 m 范圍,頂板切頂眼間距1500 mm,切頂眼深度為6000 mm,與21609(下)工作面回采側的煤壁鉛垂線夾角為20°;切頂眼確保鉆孔布置在一條直線上,形成一個切割平面,水平誤差不大于100 mm。斷頂鉆孔直徑42 mm;采用聚能管反向裝藥爆破斷頂,一次性裝藥一次性爆破。
結合工作面2023 年1 月16 日底板微震與電法數據分析:1)共監測到底板微震事件13 次,其中底板事件發育深度:0~20 m 10 次事件,20~40 m 2次事件,40~60 m 1 次事件,關鍵層及以下0 次,最大深度43 m,未見明顯異常;2)自然電位變化幅值在2.2~126.4 mV,未超過預警值400 mV,未見異常滲流電場;3)煤層底板100 m 范圍內巖層視電阻率值整體較高,電阻率值均在20Ω·m 以上,減少了底板破壞深度,驗證了切縫爆破效果較好。工作面推采15 m 后,老塘頂板全部垮落,并壓實采空區,減少了超前壓力對底板影響,降低了底板奧灰突水風險,為工作面安全開采提供了技術依據。
在16 煤綜采工作面中對堅硬頂板采用切頂預裂爆破工藝,加快工作面初采期間后部頂板冒落,降低礦壓對工作面破壞深度,加上考慮冒落頂板自身重力減少奧灰對底板的壓力[6],從而降低奧灰出水的安全隱患,對堅硬頂板切頂預裂爆破工藝進行分析闡述,對下組煤帶壓開采的工作面有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