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靜宇

在公路貨運的大賽道中,快遞、零擔貨運由于電商的興起和行業本身的特點,已產生了龍頭企業,如滿幫、貨拉拉、京東物流等,整車運輸中,由于商品類型和快遞快運相似,包括福佑卡車在內的多家整車運輸企業,也逐漸形成規模,成為細分賽道龍頭。
而大宗商品公路運輸領域,由于生產型場景的特點和行業更加原始,還處于成長期,但行業的頭部已初具規模,如路歌、快成科技和國企背景的中儲智運等。
從運力體量上看,全國大宗商品物流占到物流總運量的約92%,超過500億噸,應用于大宗的重卡車輛數已經超過百萬輛。但其中車隊規模斷層的現象比較嚴重。
頭部車隊以各集團下的物流子公司為主,車隊規模從幾千輛到幾百輛不等;腰部車隊較少,主要是大貿易商/第三方物流商,但他們一般不會選擇大批量購置車輛來直接承運,而是通過整合當地的三方來承運;最底層也是占比最大的群體,就是當地的個體司機,他們是真實的承運人,所以網絡貨運這種模式會優先往散亂的大宗行業靠。
隨著傳統物流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大宗物流也邁出了信息化與智能化的腳步。經過多年的發展,大宗商品物流逐漸呈現以下特點及瓶頸。
傳統大宗公路運輸過程中,不斷涌現出運輸價格不對稱、車貨發布信息分散不透明、車輛空載率高等問題。司機和貨主之間缺乏相互信任,貨欠款難以追究,雙方利益得不到保障的現狀也進一步阻礙了車貨間的匹配。
大宗商品公路運輸行業信息化程度低,發貨人需要通過信息部確認承運物流公司或車輛,尋找運力效率低。由于雙方大多是一次性合作且往往湊不成整車,運輸成本高。物流運力供給和運輸需求的鏈接中間環節長,運費從貨主方經過層層轉包流程,司機利益難以保障。
大宗商品公路運輸整體市場大而散,碎片化程度高。大宗商品公路運輸采用中介模式為主,以信息部為貨主和運力的中介,承擔找車、派車和結算的功能,信息部大多規模不大,以個人或小團隊為組織形式,這種模式導致行業管理效率低。
大宗商品公路運輸與生產場景高度相關。由于大宗商品和生產高度相關,其上游貨主相對集中,線路較為固定,多為場到場運輸,訂單的計劃性較強,臨時性訂單需求較小。其中,貨主的痛點主要表現為,絕大部分運力掌握在個體運營司機手中,貨物的安全和運輸時效難以保證,貨主丟失貨物的情況時有存在。場站數字化程度低,管理難度大,貨場存貨和貨位空閑情況難以得到統一統籌安排,導致管理難度大和運輸風險多,并且開票也不合規,有時被要求報銷多余發票和繳費單據,有較高的稅務風險。
而司機的痛點主要表現為,司機由于沒有貨源審核機制,需要承擔虛構貨源的風險還有可能被動接受貨車超載等問題。傳統模式下,司機在途無法全程監測,因此運輸途中安全成為隱患,結算周期長,資金周轉效率低,司機利益得不到保障。傳統業務模式下,訂單需要層層結算,結算周期長,結算效率低,結算周期約在45到9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