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建
交通運輸對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助推作用,可以稱之為國民經濟的物質基礎及命脈。然而,交通運輸產業帶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其巨大的能耗及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交通運輸能耗量于全社會能耗占比多保持在7.5%左右,具體見下表1,其中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大量使用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相對而言,水路運輸的能耗較少,符合當前低碳經濟下的基本需要,因而交通運輸業需要貫徹低碳經濟之理念,在后續加快發展水路運輸,以期不斷提高運輸業的經濟性及環保性。

表1 近三年我國交通運輸業能耗狀況
目前,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迅速,水路運輸憑借經濟低能耗等優勢,受到政府重視,近年來水路運輸規模不斷擴大,貨物運輸量及旅客運輸量都在迅速增加。經調查顯示,我國2021年上半年各省市水路貨物運輸量前三位分別為安徽、浙江、廣東,其1-6月運輸量分別為64635萬噸、52938萬噸、51124萬噸。下圖1則為我國2015至2021年間水路運輸貨物量的基本變化情況,可見水路運輸貨物量始終保持穩步增長。當前水路運輸于交通運輸產業已經占據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也是對外貿易及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后續水路運輸亦有著廣泛的發展空間,也將在經濟環保方面取得更為突出的成效。

圖1 我國近年來水路運輸貨運量變化圖示
水路運輸一直以來都是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更是承擔著我國高達85%的對外運輸工作。下述就其具體的經濟發展優勢進行探討,以此進一步明確水路運輸后續發展方向。
2.1 政府鼓勵發展低碳經濟,政策方面予以水路運輸支持。對于水路運輸而言,其發展之優勢必然離不開政策的支撐。政府的政策支持對各行各業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行業發展與國家戰略目標相一致,能得到快速長效的發展。[1]對于水路運輸而言,其具有較強的經濟性、環保性,這些優勢便使之與國家低碳環保的發展戰略目標相契合,因而政府基于水路運輸產業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旨在支持鼓勵水路運輸業的快速發展。
2.2 運輸成本偏低,適合遠距離運輸。相較于其他的交通運輸方式,如陸路運輸、空運等,水路運輸顯然所需成本更低,與此同時,水路運輸的經濟效益隨運輸距離增加也會愈發凸顯。水路運輸主要用于集裝箱、散裝貨物等的運輸,自經濟全球化以來,我國致力于外貿產業的發展,當前外貿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在此背景下,水路運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所運輸的貨物逐步趨于多元化。
2.3 水路運輸節能環保,生態效益較高。水路運輸除了在經濟性方面明顯優于陸路、航空運輸外,在低碳環保方面亦有著明顯的優勢。作為對外貿易及遠距離運輸的主要方式,我國大力發展水路運輸也是因其節能環保,尤其是在當前大力倡導低碳經濟的背景下,水路運輸憑借這一優勢迅速成為貨運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當代科學技術發展迅速,水路運輸所使用的各種設施設備及技術手段迅速更新,不斷向著綠色節能的方向發展,水路運輸也使低碳環保的優勢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在同等條件下,水路運輸各方面優勢都較為顯著,諸如能源損耗少、成本低等,而這些優勢與我國當前戰略發展目標相一致,這也奠定了水路運輸產業發展基礎。[2]實際上,水路運輸快速發展的現狀也是由水路運輸的特性所決定的,據統計,在運輸等量貨物量的情況下,水路運輸碳排放量僅為普通貨車運輸碳排放的2%左右。這也足以顯示水路運輸的節能環保優勢,未來發展中,水路運輸也將進一步取代部分公路及航空運輸,從而帶來更高的生態效益。
經由上述的分析可知,不論是經濟性還是節能環保等優勢,均使得水路運輸符合當前國家戰略發展目標。對此,下述重點探討水路運輸經濟發展的具體策略,從船隊結構調整、多種交通運輸方式銜接等層面出發,最大化地保證水路運輸經濟發展,于整體上優化交通運輸產業。
3.1 優化調整水路運輸船隊結構。為了加快水路運輸經濟發展,船隊結構的調整是必要的,船隊結構是影響水路運輸效率的重要因素,若是船隊結構不合理,諸如前幾年老齡船超齡船占比高、大型運輸船缺乏、專用船舶不足等問題十分突出,這就嚴重制約了我國水路運輸產業之發展,導致很多貨物無法通過水路進行運輸。據此可知,為促進水路運輸經濟發展,調整運輸船隊結構是必要的。具體而言,相關企業需要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為船隊結構優化提供支撐,相關策略如下:其一,予以水路運輸船隊結構一定的經濟支持,主要是通過減免稅收等手段大力支持節能環保新船舶的應用發展;其二,要制定并嚴格實施船舶排放相關標準,尤其是對于老舊船舶,必須嚴格監督管理,并結合船舶報廢制度規范要求,盡快將一些能耗高、污染性大的船舶淘汰;其三,拓寬融資渠道,加快船隊結構調整的低成本擴張策略。這就需要海運企業充分利用船舶價格下跌的時機,以此加快建造符合目前規范、標準等相關要求的新型船舶,這也是提高我國海運船隊競爭力的關鍵手段;[3]其四,與國際船舶企業進行積極合作,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市場以提升我國海運船舶結構的國際競爭力。
3.2 多種運輸方式融合發展,合理銜接。在低碳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水路運輸的發展也不能脫離其他交通運輸方式而單獨存在,即仍需重視各種運輸方式的合理銜接,從而充分發揮各種運輸方式之優勢,構建復合高校的交通運輸體系結構。其中鐵路運輸與水路運輸之間的銜接異常重要,這就要求相關運輸單位重視海鐵聯運,在此基礎上開展各項交通運輸建設工作,包括大力推行先進的技術工藝,借助互聯網加強對海鐵聯運的監管工作,也可以充分運用計算機智能算法實現對兩種運輸模式的合理調配。不論是哪一項舉措,最終目的都是通過海鐵聯運有效提高運輸中的經濟效益,同時減少運輸能耗及所造成的環境污染。與此同時,可以嘗試加強與航運企業、鐵路公司等的互聯互通,為加強航鐵交流,可以要求航運企業為鐵路單位提供包括船期計劃、物品去向等相關信息,反之,鐵路企業也要為航運企業提供所需的一些貨源信息或是開行計劃等相關信息,由此必然可以有效提升鐵水聯運的整體效率。[4]
3.3 加強水路運輸系統的信息化建設水平。現階段,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交通運輸業亦可以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加快水路運輸的高質量發展。這就需要水路運輸產業加快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設,集中力量建立起水路運輸行業基礎數據采集網絡,從而使各部門均能及時準確地了解水路運輸行業的基本情況,這對于提升水路運輸管理的科學性、合理性意義重大。此外,借助信息系統也可以及時地發布有關航運市場的基本信息,從而切實提高水路客運運輸生產水平及船舶利用、競爭力。具體而言,加強水路運輸系統信息化建設需要從基礎設施出發,諸如建立港航數模和港航工程設計CAD系統、全國水運管理信息系統、水路勘察設計CAD等,通過這些水路運輸基礎信息管理系統的構建,必然可以實現對水路運輸的強化管理。水路運輸企業要實現信息化,就要求水路運輸企業積極構建局域網,并加快運行辦公自動化軟件,諸如船舶動態查詢系統、集裝箱網絡系統等,以此不斷提升水路運輸相關企業管理水平,為水路運輸系統信息化建設奠定基礎。[5]
本文就水路運輸經濟發展優勢展開深入的探討分析,據此可知,水路運輸于經濟、環保方面有著突出優勢,后續還需不斷加強水路運輸信息化建設、優化運輸船隊結構,以此實現水路運輸產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