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電威

廣東電子商務“先進制造與現代服務業”融合正向縱深發展,電子商務正向供應鏈全鏈條延伸。廣東作為職業教育大省,高職電子商務專業群如何適應產業的發展,為產業提供急需人才被寄予厚望。本文以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群建設為例,研究專業群建設與產業協同發展經驗,為其他兄弟院校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廣東電子商務產業現狀
(一)“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格局向縱深發展
廣東省先進制造業產業鏈包含產業眾多,涉及集成電路、家具、電器、電子元件、生物醫藥、通信設備、道路運輸、綜合零售、互聯網信息服務等多個產業類別。從產業類別來看,設計與研發模塊以產品設計、技術研究與試驗為主,相關設計研究成果及技術內涵將應用于后續各類產品制造過程;裝配與制造模塊以產品裝配與制造為主,包括塑料制品、金屬制品、藥品化學品、電氣機械和器材、電子元件、控制設備、日用品、照明器具等;銷售與服務模塊以提供銷售、物流等支撐服務為主,包括互聯網信息服務、道路運輸服務、倉儲服務、零售服務、人力資源服務等。從產業分布來看,先進制造業產業鏈三大模塊的產業占比分別為2.88%、47.74%、49.38%,其中裝配與制造、銷售與服務兩個模塊產業占比近半,“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格局向縱深發展。
(二)電子商務行業向制造業供應鏈環節延伸
2021年,廣東省人民政府相繼發布《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廣東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十四五”規劃》,前者提出“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步形成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后者提出“要培育打造新一代電子信息、智能家電、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醫藥與健康等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和半導體與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智能機器人、區塊鏈與量子信息、精密儀器設備等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要加快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發展服務型制造,培育一批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和平臺,支持研發設計、電子商務等服務企業以委托制造、品牌授權等形式向制造環節延伸,打造制造業電子商務平臺,完善生產性服務業配套,推動商務數據應用、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等服務業態規模化、專業化發展,向價值鏈高端延伸”。
二、廣東電子商務專業群建設現狀
(一)廣東電子商務相關專業群現狀
根據中國科教評價網數據,截至2022年,全國開辦的電子商務、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國際經濟與貿易、現代物流管理、會計信息管理專業等與電子商務相關的專業的高職院校分別為929所、84所、225所、717所、109所,高職在校生僅為30萬人左右,廣東省合計只有86所,復合型電子商務類技術技能人才存量及人才結構明顯跟不上兩業融合發展需求,人才供給問題仍然非常突出。同時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方面廣東雖然產業基礎較好,但真正實現電子商務專業群建設與產業協同發展還有較大差距。
(二)人才需求分析
本文對主要招聘網站數據分析發現,針對企業服務制造化和制造服務化各類崗位的商務數據應用類技術技能人才需求超過500萬人,主要聚焦在數智生產管理崗位群、數智營銷崗位群和數智服務管理崗位群,整體覆蓋率為66.67%。其中現代物流管理專業、會計信息管理專業、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專業人才培養對接數智生產管理崗位群人才需求覆蓋率為56.25%;電子商務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專業人才培養對接數智營銷崗位群人才需求覆蓋率高達71.43%;現代物流管理專業、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對接數智服務管理崗位群人才需求覆蓋率高達58.33%。面向制造業延伸的電子商務類人才需求較大。
三、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群建設與產業協同發展實踐
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電子商務專業群以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企業供應鏈為紐帶,以服務鄉村振興、粵澳深合作等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精準對接供應鏈生產(智能化采購、數字化管理、智慧物流、財務共享)、銷售(數字營銷、數據化運營、互聯網+國貿)和服務(智能倉儲、客戶服務)等產業鏈核心環節,融合以商務數據分析技術為核心的數字化生產管理技術、數據化運營技術、智能物流技術等技術(業務)鏈,與區域制造業產業鏈發展形成有效對應、深度融合、有機銜接,通過攜手領軍企業,搭建產教、專創融合育人雙平臺,創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化產教融合,實施“校企雙元、柔性組織、精準育人”實踐教學,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經過幾年的建設,形成了服務龍頭企業電商爆發式發展和引領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發展格局,對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轉型升級、創新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主要做法如下。
(一)聚焦商產融合組建電子商務專業群
精準對接制造業供應鏈,聚焦“服務+制造”,凸顯了“數字化營銷、數字化管理、數字化服務”的人才培養定位,經過動態調整優化,組建了包括電子商務、國際經濟與貿易、移動商務、商務數據分析與應用、現代物流管理、體現“商產融合”的省級高水平專業群,聚焦專業群優勢資源培養技術技能型新商科人才。
(二)創新“商產融合、數字升級、精準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
瞄準粵港澳大灣區制造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呈現出的電子商務與制造業融合并向供應鏈前端延伸態勢,專業群精準對接制造業供應鏈,聚焦“服務+制造”,凸顯“數字化營銷、數字化管理、數字化服務”的人才培養定位。
(三)搭建產教、專創融合育人雙平臺
精準對接粵港澳大灣區智能家電、家紡家居、打印耗材等9大制造業細分行業,攜手領軍企業,成立電子商務專業群產教融合理事會,制定理事會章程和運行管理制度,打造了由省級示范性產業學院、協同育人中心等省級基地組建的產教融合平臺及國家級眾創空間領銜的專創融合平臺,集項目運營、實踐教學、技術研發、創新創業、社會服務于一體,實現了“產訓研創服”五位一體的良性循環。
(四)“三三模式”創新校企合作機制
緊扣“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瞄準粵港澳大灣區現代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發展要求,面向廣東先進制造業加速增長,面向澳門多元發展、面向服務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創新三種“菜單式”校企合作模式;與行業領軍企業共建產業學院,進行學徒制人才培養;與龍頭企業共建協同育人中心,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引入中小企業項目進行項目孵化。
(五) 構建“書證融通”的專業群課程體系
構建了由“平臺基礎+崗位核心+卓越拓展”構成的“底層共享、中層互融、高層互選”的專業群模塊化課程體系。以“公共基礎課”和“新商科平臺課”為主體構建“平臺基礎模塊”。根據各專業崗位核心能力培養要求,對接中級職業技能證書,設置“崗位核心模塊”,滿足學生專業化發展需求。按照“就業、創業和升學”三個方向設置“卓越拓展”課程模塊:對接高級職業技能證書設置“高階方向課程包”,對接大賽標準設置“技能競賽項目班課程包”,精準對接企業需求設置“企業訂單班課程包”,依托企業真實創業項目設置“創業項目班課程包”,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六)創新“固定崗+流動崗”教師配置的模塊化教學方式
通過“固定崗+流動崗”教師配置,實施校企教師分工協作、一課多師的模塊化教學,及時將企業鮮活案例以及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課堂教學,將工匠精神融入教學。對接X證書標準,以企業具體工作流程、真實項目為載體,整合技能大賽項目,開發教學項目,以“案例分析、情境創設、專題嵌入”等方式,融入思政教育,實施“項目驅動、任務導向、思政融入”教學模式,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探究式學習;合理整合教學時空,借助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虛擬仿真實訓平臺等在線資源,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