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恩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思考人類前途命運、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科學、客觀地審視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準確把握中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與前進方向,積極推進外交理論和實踐創新,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國特色、體現時代精神、引領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主張,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習近平外交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實踐相結合的重大理論成果,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思想在外交領域的重大理論成果,是新時代我國對外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也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
一、準確把握習近平外交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當代中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中國的發展正日益成為推動世界發展的重要力量,習近平外交思想正是在中國同世界關系發生歷史性變化的背景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偉大的思想一旦與時代特征緊密結合,就將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磅礴偉力,并推動這個時代大步向前邁進。
(一)準確把握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勢
準確研判世界大勢,是確立國際戰略和外交戰略目標的前提。基于對世界大勢的敏銳洞察和深刻分析,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了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判斷。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豐富內涵主要包括“五個變”與“六個不變”。“五個變”即世界權力舞臺中心首次開始從西方發達國家主導向非西方世界轉移擴散;世界力量對比發生深刻變化,核心是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迅速崛起;人類面臨更多難題和挑戰,世界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更加突出,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世界思潮風起云涌,全球化進程面臨巨大沖擊;第四次新科技變革推動全球大變局深刻變革和發展。同時,要準確把握“六個不變”,即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沒有變;全球力量結構沒有根本性改變;民族國家的基礎性地位沒有變;國內治理依然優先于國際治理乃至全球治理的趨勢沒有變;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
(二)準確把握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
在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代背景下,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正站在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與世界高度融合,相互影響,中國發展得益于國際社會,中國發展也深刻改變著世界歷史進程。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這反映出中國與世界關系發生了深刻的歷史性變化,正從“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離不開中國”向“世界離不開中國,中國離不開世界”轉變,中國已經成為國際秩序變革的關鍵力量。
(三)準確把握中國發展的歷史方位
準確研判中國發展的歷史方位,必須全面理解“三個前所未有”和“兩個沒有變”。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我們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臺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前所未有地具有實現這一目標的能力和信心,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們要清楚地看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相互交織、相互激蕩、相互影響,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發展有了新的歷史方位。
二、深刻理解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義
習近平外交思想內容豐富,其核心要義主要有十個方面:堅持以維護黨中央權威為統領加強黨對對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堅持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根本增強戰略自信,堅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堅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基礎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以深化外交布局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關系,堅持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堅持以國家核心利益為底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持以對外工作優良傳統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為方向塑造中國外交獨特風范。這十個方面可總體概括為以下五點。
(一)外交主線: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的目標和任務更為清晰地確立為兩個方面:一是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二是促進共同發展、促進人類進步。2018年6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對外工作要“牢牢把握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條主線”。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將“堅持胸懷天下”作為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我們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類發展進步潮流,積極回應各國人民普遍關切,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作出貢獻,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新時期的中國外交,就是要為實現中國夢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以及為能夠與世界實現良好互動創造條件。
(二)道路取向:堅定不移和平發展
習近平外交思想在繼承老一輩革命家和平發展理念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深化對和平發展道路的認識和把握,豐富并發展了和平發展戰略思想。
1.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戰略的根本取向和戰略抉擇。2013年1月28日,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走和平發展道路,是我們黨根據時代發展潮流和我國根本利益作出的戰略抉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并全面闡述新時代中國的對外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和平發展將伴隨著中國崛起的全過程。和平發展道路不同于世界主要大國所走過的傳統現代化道路,也不同于以往大國的武力崛起、損害別國利益的爭霸道路,它開創了既通過維護和利用國際和平環境來實現自身發展,又通過自身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和各國共同繁榮的新局面。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是權宜之計,不是外交辭令,更不是主觀想象的產物,而是從對歷史、現實、未來的客觀判斷中得出的結論。
2.進一步明確了和平發展道路的基本原則,創造性地實現“兩個內在統一”。首先是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同堅決捍衛國家核心利益內在統一起來,堅持以國家核心利益為底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走和平發展道路,意味著中國不會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來發展自己,也決不會放棄自己的正當利益。其次是把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同積極倡導和推動世界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內在統一起來,堅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基礎走和平發展道路。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基礎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中國外交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原則。中國堅定不移做和平發展的實踐者,同時也呼吁、帶動和力推其他國家并肩而行。只有各國都摒棄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反對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都走和平發展道路,才能實現和平相處、共同發展。
3.提出了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的政策框架。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道路,要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要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要在推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上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新意在于,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打破了“國強必霸”的所謂定律。與此同時,堅持改革開放,學習借鑒別國經驗,在與經濟全球化相聯系的歷史進程中,尋求與各國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不僅為中國繼續推進和平發展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也為世界和平發展的理論和實踐作出了新的貢獻。
(三)外交總目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在國際社會面對共同利益、共同價值、共同責任的增多以及對未來發展方向感到迷茫彷徨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人類社會的共同福祉,切實回應國際社會的共同訴求,準確把握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歷史性變化,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貫穿習近平外交思想的一條主線,其核心要義就是在承認主權國家為基本國際行為體以及國家之間的差異、分歧、矛盾的前提下,著眼于人類所面臨的共同挑戰和共同命運,強調人類的整體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當今世界構建新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國際治理體系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也是當代中國對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論貢獻,體現了中國立場、中國實踐和中國價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對推進全球民主和文明發展所提出的一種政治倡議,更是中國對全球治理所貢獻的一種世界性的現代政治文明制度,展現了中國自覺地把自身的發展與人類的發展統一起來的大國胸懷和歷史擔當,已經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21世紀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
(四)外交布局: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
習近平外交思想有兩大支柱,即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時,首次提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概念。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致力于擴大同各國利益的匯合點。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實質是要引導國際社會徹底擺脫以冷戰思維、零和博弈、你輸我贏、強權政治為基礎的西方傳統國際關系理論,以合作代替對抗,以共贏代替獨占,走出一條共同發展、共同繁榮,造福于人類社會的國與國交往的新路。
1.推動構建均衡穩定的大國關系新格局。大國是關鍵,構建新型國際關系首先要夯實新型大國關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促進大國協調和良性互動,推動構建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格局。”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系,是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重點和關鍵。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大國關系,中美關系的重要性早已超越雙邊關系范疇,攸關兩國人民的福祉和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穩定、繁榮。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不會一帆風順,兩國需要牢牢把握兩國關系發展大方向,堅持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原則,加強戰略對話、增進戰略互信,發展合作、管控分歧、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強化在地區和全球問題上的溝通協調,使務實合作成為兩國關系的壓艙石。從總體看,中美關系并未上升為“全面對抗”,雙方存在的各種沖突處于可控范圍,斗爭與合作并存仍將是中美關系發展新常態。因此,中國明確提出構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系,著眼增進雙方戰略共識,擴大雙方利益交匯,避免雙方可能發生的沖突,探尋一種全新的大國關系新模式。
2.以親誠惠容理念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夯實周邊戰略依托。中國與周邊國家之間的關系是中國全方位外交的基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周邊提升到一個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強調按照親誠惠容理念和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穩定周邊戰略依托,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充實和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必須充分考慮地緣因素,進一步明晰周邊外交的首要地位。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周邊外交著眼全局和長遠的最高戰略目標。建設和諧周邊,對于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意義重大,是中國把握好并盡可能延長重要戰略機遇期的首要依托。我國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突出體現親誠惠容的理念,深化同周邊國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周邊國家對華“近而不親”的困境愈發凸顯,為應對這一局面,中國要主動與周邊國家確定共同遵守的制度和規范,消解小國對大國的天然疑忌;要改變周邊外交過度依賴經貿的做法,創造更多的軟權力資源;還應提出有別于西方傳統思維的中國方案,與周邊國家實現和諧共生。
3.秉持正確義利觀,深化同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發展中國家是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天然同盟軍”。《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提出,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只有堅持正確義利觀,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人的心里去,這是中國外交得道多助的一個重要基礎。為此,中國要繼續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不斷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正當權益,支持擴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要充分發揮中國同發展中國家在國際重大問題上互相支持的政治優勢,在國際斗爭中爭取多數,增加中國的回旋余地,構筑國際統一戰線。要深化同發展中國家團結合作,推動形成攜手共進、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4.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針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時代之問,中國要深度參與多邊外交進程,特別是國際發展議程的制定,闡述中國主張,推出中國方案。要通過多邊外交來推動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改革,發揮建設性大國作用,解決全球治理中的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日益加重問題。中國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基本取向是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增加代表性和話語權,推動全球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今后,中國要充分發揮世界和平建設者、全球發展貢獻者、國際秩序維護者的作用,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支持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上海合作組織、金磚國家發揮積極作用,要促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金融組織切實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爭取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作用,擴大中國影響力,為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作出應有的貢獻。
(五)創新國際合作新平臺: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倡議是當前階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倡議由中國提出,但機會和成果屬于全世界。共建“一帶一路”,是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增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新紐帶,是中國對外開放與經濟外交的頂層設計,集中體現了開放發展、合作發展、共贏發展的精神。“一帶一路”打造了一個立足歐亞大陸,面向全球各大洲、輻射全球各大洋的全方位、多領域的合作體系。在當前世界充滿諸多不確定性的特殊時期,中國高舉“一帶一路”的合作大旗,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努力把“一帶一路”建設成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和廉潔之路,給世界增添了許多確定性。這向世界表明,中國將繼續擴大對外開放,繼續奉行互利共贏的合作理念,繼續維護并推動經濟全球化,繼續融入世界并承擔應有的世界責任。
三、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氣象與新特色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外交思想的引領下,中國外交運籌帷幄、開拓進取,有力維護了自身重大安全和發展權益,增進了同其他國家的友好合作,中國外交的國際影響力、感召力和話語權顯著提升,對外關系也不斷呈現出新局面、新氣象、新特色。
(一)更加注重加強黨對對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加強黨對對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旨在凸顯“黨管外交”的政治規矩。堅持以維護黨中央權威為統領,加強黨對對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對外工作的根本保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領導是我們應對各種內外復雜形勢的根本保障。要在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始終掌握主動,必須堅持外交大權在黨中央。
(二)更加注重構建并深化外交總體布局
中國于世紀之交逐步建立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關系新格局: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重要舞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特別強調戰略謀劃和全球布局。201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強調了周邊外交的重要性。2014年11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新形勢下不斷拓展和深化外交戰略布局提出要求,其中第一個要求就是要切實抓好周邊外交工作,打造周邊命運共同體。2018年6月召開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中國外交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總體布局得到進一步完善。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致力于擴大同各國利益的匯合點。十多年來,中國外交的總體布局愈發宏大。
(三)更加具有全球性視野
中國不斷完善全方位外交布局,更加系統謀劃、全面協調、整體推進對周邊、大國和發展中國家的外交關系,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地推進與世界關系的全面提升。中國提出并穩步推進“一帶一路”重大合作倡議,旨在打造更加全面、更加均衡、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在亞歐非大陸乃至全球范圍推進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深度交融。伴隨中國的快速發展及其與外部世界關系的顯著變化,中國日益以一個世界性大國的姿態屹立于世,中國外交更富全球視野,更具戰略遠見。我們要立足亞太,放眼全球,秉持大思維、大視野,在世界大棋盤上規劃中國的外交布局和進取方向。
(四)更加具有大國責任意識
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具有與時俱進的外交理論創新、全球視野的大戰略布局,不斷展現了具有中國氣度的大國責任。中國積極倡導、認真踐行對發展中國家的正確義利觀,深入參與全球治理及其體系變革,為世界和平、發展和治理作出更大貢獻,都體現了大國的責任和擔當。中國外交追求的主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外交的主要任務是維護并增進中國的國家利益,同時也更加重視彰顯大國責任。中國成功實現自身14億多人口的減貧與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發展的重大貢獻,而中國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又更加積極推動世界的共同發展,則是中國對世界的又一重大貢獻。
(五)更加強調奮發有為
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國外交開始調整姿態,突出強調對外工作要“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日益顯示出奮發有為的風范,表現為更具全球視野、更有開拓意識、更加自信穩健,在國際事務中更加積極地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中國的大國外交與傳統的大國外交相對照,展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時代性,即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努力實現中國與世界的共贏;二是民族性,即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六)更加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
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個重大原則。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國家安全是安邦定國的重要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準確把握國家安全形勢變化新特點新趨勢,創造性地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作出維護國家安全的一系列重大部署,開創了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把統籌發展和安全納入“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這是由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國家安全所面臨的形勢任務決定的。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全過程。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我們既要善于運用發展成果筑牢國家安全的基石,又要善于防范化解各類涉及國家安全的風險隱患,營造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環境。在前進路上,只有更加注重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建設同我國國際地位相稱、同國家利益相適應的國家安全體系,國家安全才有底數,民族復興才有底氣。
(七)更加強調底線思維
堅持底線思維就是要堅定維護中國的核心利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國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們會吞下損害我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苦果。”這為我國的外交工作設好了底線。用底線思維處理問題,既要朝好的方面努力,也要作最壞的打算。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1年9月6日發表的《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界定了中國核心利益的范圍。維護中國的核心利益,就是要確保國家主權和安全,堅定維護我國領土完整,確保國家統一,保障我國憲法確立的國家政治制度和社會大局穩定,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維護國家核心利益是我國一以貫之、不會改變的政策,在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的同時,我們要繼續守住底線,堅定維護自身核心利益的決心。
討論題:
1.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要義包括哪些內容?
2.具體闡述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新氣象與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