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素平
疲勞的產生是有物質基礎的,那就是細胞在新陳代謝過程中不斷地釋放二氧化碳、乳酸等“廢物”。人體可以依靠自身完整的生理機能,不斷地把這些物質轉化并輸出體外。但是當勞動的時間過長或勞動強度過大時,代謝物質所產生的數量就會大大超過人體所能轉化輸出的量,以致在體內積聚。當這種積累達到一定的數值時,機體就會產生疲勞的感覺,而且疲勞的程度與代謝物質積聚的量成正比。機體休息時,體內蓄積的代謝物質則被逐漸轉化并輸送出去,疲勞也就消失了。
人心臟的工作量大得驚人,以它每分鐘平均收縮70次計算,一天便達100萬次,其搏出的血量,足夠裝滿一節油罐車。然而心臟卻永不疲勞,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心臟在每次收縮做功之后,便立即處于“完全不應期”,掛出了“現在我休息,請勿打擾”的牌子,從心電圖上可以看出,心臟工作與休息的時間約為3:5,也就是說在一天中,心臟只工作9小時,而休息的時間長達15小時,而且它是在疲勞之前就開始了休息。這就是心臟永不疲勞的奧秘所在。
當人們知道心臟永不疲勞的奧秘之后,還做了很多有趣的實驗,美國貝德漢鋼鐵公司的科學管理工程師佛德瑞克·泰勒博士發現,一個身強力壯的工人,如果讓他一天連續搬生鐵8小時,到下班時他已經筋疲力盡,搬動的生鐵量為12.5噸。但是讓這位工人在每小時只工作26分鐘,然后休息34分鐘,結果他8小時搬運了生鐵47噸,而且毫不疲勞。實驗證實了這樣的觀點:在疲勞之前休息,就能始終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體力,就永遠不會疲勞。
如何做到在疲勞前休息呢?這可以根據每個人的具體實際情況,采取各種各樣的方法,如打字員可以在打印完一份文件后揉揉眼睛、伸伸手臂、遠眺窗外;野外勞動者可以在作業空隙喝杯茶水或席地而坐休息;上班時可利用工間休息時間做做操;做家務時不妨逗逗孩子,或聽一首樂曲等。
(摘自《上海老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