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垚
舌頭是品嘗食物的器官,食物中的酸甜苦辣都會在舌頭上表現出來。在吃飯的時候,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咬到舌頭的,因而過去民間曾流傳一句老話,說吃飯咬到自己的舌頭是饞肉了。
經常咬到舌頭真的是饞肉嗎?這個說法并不科學。不僅如此,有些咬舌情況還預示著身體出現嚴重的健康危機。什么樣的情況需要我們格外警惕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牙齒的問題 上牙對下牙是保護的作用,這樣舌頭就是安全的,可有的人上牙弓較小,咬下來的時候離舌頭更近。那么,就說明保護舌頭的牙齒出了問題,不是松動了,就是牙齒畸形,您需要早點檢查您的牙齒。
身體濕氣重 一般濕氣重的人,身體沒什么力氣,腸胃消化也不好,經常拉稀。還有,濕氣重體內的水分就多,舌頭上又都是小血管,很容易水腫變大。當舌頭變大,超過牙齒的保護范圍,就會容易咬到舌頭。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的舌頭變厚,看起來很油膩,就要開始清除體內濕氣。喝點赤小豆薏米水,因為赤小豆有利水健脾功效,薏米有健脾益胃的功效;日常生活中可以選擇冬瓜、山藥、蘿卜、綠豆等食物祛除濕氣。
邊吃飯邊說話 舌頭的任務太多了,一邊吃飯一邊說話,難免注意力不集中,偶爾會不小心咬到舌頭。這種情況也沒什么,養成細嚼慢咽少說話的好習慣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吃飯時頻繁咬舌頭的表現不僅不是饞肉,還有可能是中風前兆,也就是醫學上的“腦卒中”。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和高復發率的“四高”特點。
中風前為什么會出現舌頭不靈活呢?舌頭由腦部神經支配,腦部有病變時,腦神經受損影響到神經支配區域,就會出現舌頭發硬、麻木、歪斜等癥狀。
如果你在咬到舌頭的時候,覺得面部肌肉不受控制,舌頭還麻麻的,沒有前幾天靈活,有的時候是吃飯突然咬到,有的時候是和人說話的時候咬到,甚至會不自覺地流口水,就說明腦血管有點堵起來了。當你出現這些癥狀的時候,并且經常頭暈難受,最好是去檢查,看看腦血管是不是出問題了。
很多人會覺得腦卒中離自己很遙遠,近年來,腦卒中的發病呈現年輕化趨勢,二三十歲的患者并不少見。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讓很多年輕人越來越忽視自己的健康,嚴重依賴電腦,運動量嚴重不足,養成了喝飲料、訂外賣的不良飲食習慣,這些習慣都有可能導致肥胖、血脂升高、血管健康狀況下降,進而增加腦血栓的發病率,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重視自己的健康。
長期抽煙、喝酒、熬夜等都是引發腦卒中的危險因素,有心血管病的人群更要特別注意。在腦卒中發作前期,半數以上的患者都會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俗稱“小中風”。其癥狀類似腦卒中,會突發偏側肢體麻木無力、言語障礙,或理解力下降、視物模糊,突發頭昏頭疼、頻咬舌頭、平衡調節障礙或行走困難等。
一旦發現腦卒中的早期征兆,務必第一時間到醫院尋求診治,腦卒中做到早發現早治療。一部分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發病后3~4.5小時內可進行有效的靜脈溶栓治療,且大多數患者可恢復到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
如果你已經發生中風,在急救車到來之前,應平躺或側臥,頭部歪向一邊,避免嘔吐物堵住呼吸道,不要隨便吃藥。若出現過度抽搐,不要強行按壓肢體,用勺子或者比較硬的木棍放入口腔內,防止舌咬傷,家人千萬不要急于扶起患者,也不可晃動其頭部,應安靜等待救援。
(摘自《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