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因為生理原因和后天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響,男性壽命始終不如女性長。不過德國一項新研究發現,在預期壽命方面,男性正迎頭趕上,與女性的壽命差距正越來越小。
德國聯邦人口研究所研究員馬庫斯·索爾伯格博士及其研究小組首次對歐洲7國228個地區的人口死亡原因數據展開了詳細的調查分析。結果發現,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男性預期壽命比女性短7歲多。近10多年來,這一差距已縮小至不到5.5歲。瑞士西北部位居榜首,兩性預期壽命差距僅為3.3歲,德國慕尼黑緊隨其后,為3.5歲;德國東部、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國部分地區,男女預期壽命差異仍大約為6歲或6歲以上。
進一步研究發現,兩性壽命差距也有城鄉差別,總體是農村大于城市。研究人員表示,繁榮大都市往往因其良好的就業機會,吸引了大批健康且高素質的人才,而經濟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吸引力較小。另外,較低的預期壽命與不健康的生活行為息息相關。20世紀,吸煙是導致男性預期壽命比女性更短的一大主因。其他原因包括:男性通常工作時間更長、工作中面臨更多健康風險等。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男性與吸煙相關的死亡率開始降低,女性反而升高。與此同時,越來越多心臟起搏器的使用,讓男性壽命變長。而更多女性走上工作崗位,使得男女在工作相關的健康風險差距在日益縮小。 新研究還發現,兩性生理差異只占壽命差異原因的很小一部分。隨著社會對兩性社會角色的定義日益趨同,兩性壽命差異會越來越小。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人格特征與多種健康結果密切相關。國際頂尖期刊《自然·精神健康》雜志近日刊登了復旦大學一項新研究,揭開了五大人格特征對大腦健康影響的奧秘。
五大人格特征包括:外向性(愛社交)、宜人性(熱情)、盡責性(勤奮)、情感不穩定性(緊張)和開放性(好奇)。為了量化這些人格特征與7種常見大腦疾病間的關聯,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郁金泰教授團隊聯合復旦大學類腦人工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程煒博士團隊,利用來自英國生物銀行的298259名參試者的數據展開了前瞻性研究分析。參試者平均年齡60.32歲,女性占53. 97%。在平均為期9.49年的隨訪調查中,6041人確診癡呆癥,2239人確診帕金森病,9199人發生中風,183人確診精神分裂癥,309人患有雙相情感障礙,8832人患有重度抑郁癥,11346人患有焦慮癥。分析結果顯示,緊張對大腦的有害作用始終如一,容易患神經系統和精神疾病,而熱情、勤奮、社交和好奇心均對大腦有保護作用。另外,神經影像學分析結果顯示,人格特征與大腦額葉皮層、顳葉皮層和丘腦等關鍵區域存在關聯。熱情得分越高,前扣帶中前部皮層體積較大,而緊張得分越高,該區域體積就越小。勤奮得分主要與區域厚度有關。
研究人員表示,這個結果為以個性為導向的大腦健康干預提供了基礎。減少緊張的負面影響,發揮熱情、勤奮、社交的積極作用,保護好奇心,有益大腦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