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普芳
腸道是人體消化系統中最主要也是最長的器官,主要包括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盲腸、結腸和直腸等,如果將它們完全伸展開,能長達7米左右。因此,臨床上腸道疾病的類型非常多,常見的有炎癥腸病、腸息肉、腸梗阻和腸瘺等。而今天筆者要科普的功能性腸病,則與這些常見的腸道疾病有很大區別,它是一種無器質性病變的胃腸道疾病,是大腦皮層功能失調,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而引發的一系列臨床癥狀。說白了就是,其發病與患者的精神狀態密切相關,因此在治療方面調節心理狀態是重點。
功能性腸病是指沒有相關器官實質性的病變,而是由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精神壓力、失眠、焦慮等引起的腸胃功能紊亂。除了大腦,人類的腸道是唯一具有獨立、自主神經系統的器官,因此也被稱為“第二大腦”。功能性胃腸病患者往往存在心理生理異常,當人體情緒受到較大波動時,中樞處理改變,中樞神經系統可影響胃腸道的運動和分泌,同時中樞神經系統也可受到胃腸道傳入信號改變的影響,最終導致胃腸道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障礙。因此很多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也會同時患有功能性腸病,發生率一般在50%左右。
在臨床上,對于功能性胃腸病的診斷,醫生會首先通過詢問病史、進行身體檢查和相關的實驗室檢查,排除器質性疾病的可能性。然后,根據羅馬Ⅲ標準進行更精確的診斷。
羅馬Ⅲ標準相對于羅馬Ⅱ標準,在時間要求上有所更改。例如,羅馬Ⅲ標準要求癥狀至少在診斷前6個月存在,且在最近3個月中的每個月持續至少3天。這樣的規定更符合臨床實際,提高了診斷的準確性。此外,羅馬Ⅲ標準還對功能性腸病進行了分類,包括腸易激綜合征、功能性腹脹、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瀉以及非特異性功能性腸病等。每種類型的癥狀和診斷標準都有所不同,這有助于醫生更準確地識別和分類患者的情況,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治療。
器質性腸病通常涉及腸道的特定部位或整個腸道,例如,炎癥性腸病(如克羅恩病或潰瘍性結腸炎)或腸道腫瘤等,這些疾病會對腸道造成明顯的損傷和功能改變。相比之下,功能性腸病往往影響整個腸道系統,但不會對腸道結構造成明顯的改變。功能性腸病的癥狀通常是非特異性的,可以包括腹痛、腹脹、便秘或腹瀉等。這些癥狀可能會在腸道沒有明顯的病理改變的情況下出現。
具體說來,不同類型的功能性腸病,癥狀也不盡相同,比如:(1)腸易激綜合征以腹痛、腹脹、排便習慣和(或)大便性狀改變為臨床表現。根據大便情況可分為便秘型、腹瀉型、混合型(腹瀉和便秘交替出現)和不定型。(2)功能性腹脹患者會出現反復性的腹脹,但大部分患者無法準確描述出自己的脹氣部位。(3)功能性便秘并不是腸易激綜合征中的便秘亞型,其診斷需要滿足以下特點中的2點或2點以上:至少25%的時間排便感覺很費力,至少25%的時間便形為塊狀或硬便,至少25%的時間在排便時有排不干凈的感覺,至少25%的時間排便時有肛門、直腸梗阻感/阻塞感或者是至少25%的時間排便需以輔助排便手法幫助。(4)功能性腹瀉也是區別于腸易激綜合征中的腹瀉亞型,患者表現為至少在75%的時間排便時沒有腹痛癥狀且大便形狀呈松軟(糊狀)或為水樣便。(5)非特異性腸病是指腸道癥狀的特異性或頻度不足以診斷為上述,且缺乏器質性疾病證據。
需要注意,功能性腸病與器質性腸病的區別還在于,它會引發腸道功能障礙之外的其他病癥,比如心慌、慢性頭痛,甚至是呼吸困難等。
功能性腸病的主要病因是精神和心理壓力,因此,解除患者的精神壓力、疏導不良心理狀態并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是主要治療措施。
(1)心理治療:專業的精神科或心理醫生會對患者進行診斷,針對主要癥狀進行心理疏導,主要方法包括認知行為療法、動力心理治療、催眠療法、暗示療法等。必要時還會使用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等抗抑郁藥物。患者自己可以在家通過深呼吸、漸進性肌肉放松等技術來調節焦慮情緒。同時,患者家屬在日常生活中積極支持患者,給予他們支持和照顧,幫助他們走出心理陰影。
(2)藥物治療:治療功能性胃腸道疾病的藥物主要有促胃腸動力藥如多潘立酮片、莫沙必利片,消化酶制劑如復方消化酶、乳酸菌素片,以及調節腸道功能的藥物如匹維溴銨片或者馬來酸曲美布汀片等。這些藥物可以幫助患者緩解胃腸道癥狀,如促進胃腸蠕動、促消化、緩解胃腸道痙攣等。藥物的服用頻率根據患者的癥狀嚴重程度而定,須遵醫囑。若治療一段時間后效果不明顯或出現不適癥狀,需及時停藥并就診。另外治療期間還要注意對胃腸部位的保暖,避免著涼,引起不適。
西藥雖然針對性強,但長期使用可能會引發并發癥或不良反應。因此,結合中醫藥展開治療也是很好的選擇。比如中藥材車前子和金銀花就被應用在治療腸胃疾病中。如果病患還有腹痛、腹脹的情況,可以再加入防風、雞內金等藥材與車前子、金銀花一起煎煮后服用。
(3)改善飲食結構:日常飲食習慣對胃腸道有很大影響。不當的飲食會加劇或惡化功能性腸病的癥狀,因此需要注意飲食調整。主要進食原則是清淡、易消化且易吸收的食物,避免辛辣、寒涼食物,同時要控制含糖量高、富含咖啡因的食物如咖啡、濃茶等。易引發胃腸道脹氣的土豆、豆制品、洋蔥等也要減少食用頻率。按時按點吃飯、細嚼慢咽、少食多餐也是有利于胃腸道健康的方法。
(4)堅持運動:運動會促進大腦分泌內啡肽,這種激素會讓人感到精神的愉悅、心情平靜、身心放松,也有利于緩解功能性胃腸病癥狀。運動會促進腸道的蠕動,也可以促進功能性胃腸病的恢復。因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堅持進行適量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