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亮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10)
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傳統建筑保護與現代建筑發展之間一直存在著一種復雜而微妙的關系。傳統建筑代表了城市的歷史與文化,是城市獨特的文化遺產,而現代建筑則是城市發展的象征,展示著科技的進步和人類創造力的展示。然而,在現代城市化的迅猛發展中,傳統建筑的保護往往面臨種種挑戰和壓力。保護城市傳統建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們承載著城市居民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是城市的驕傲和獨特之處。傳統建筑的保存和修復不僅能夠傳承歷史,保留城市的文化根基,還能吸引游客、促進旅游業的發展,為城市帶來經濟效益。然而,傳統建筑的保護存在許多難題,包括資金不足、管理不善、維護困難等,這些問題使得一些珍貴的傳統建筑面臨被拆除或改建的風險。與此同時,現代建筑的發展也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現代建筑以其創新的設計理念、獨特的外觀和先進的建筑技術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它們不僅能夠滿足城市居民現代化的需求,還是城市形象塑造和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現代建筑發展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對城市歷史和文化的尊重和回應。
在城市傳統建筑保護與現代建筑發展的再思考中,痛點源于古建筑的消亡以及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導致的問題。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和現代建筑的崛起,許多寶貴的古建筑面臨著被拆除、改建或遺忘的命運。這讓我們感到痛心,因為這些古建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代表了我們的文化遺產和獨特的藝術價值。古建筑的消亡是一種文化的損失。這些古建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是過去時代的精神象征和藝術表達。它們是我們的根和記憶,是對先輩智慧和傳統工藝的珍貴遺產[1]。然而,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古建筑往往因為無法滿足現代生活需求、維護困難或利益沖突而被拆除或改建,這使我們感到痛心和無助。
另外,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也帶來了問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與碰撞成為常態。然而,這種碰撞也帶來了文化認同的困惑與沖突。在城市化和現代化的推動下,西方建筑風格和設計理念被引入,與本土傳統建筑相互交融,產生一種獨特的景觀。然而,這種文化碰撞也帶來了對于傳統文化的沖擊和損害。有時候,我們為了模仿西方現代建筑而失去了自己的傳統特色,忽視了對本土文化的珍視和傳承[2]。
因此,為了解決古建筑的消亡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所導致的問題這一痛點,我們需要加強對于古建筑的保護與修復,投入足夠的資金和人力資源,培養專業人才來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同時,我們也需要更好地平衡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將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相結合,創造出具有本土特色和現代功能的建筑作品。只有通過這種再思考和努力,我們才能保護好我們心中珍視的傳統建筑遺產,如山西太原清徐縣-棲霞樓(圖1),同時實現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與傳承。

圖1 山西太原清徐縣-棲霞樓
一方面,傳統建筑保護強調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強調歷史沿革、文化傳統以及地域特色。這體現了人們對于歷史、文化、自身傳統身份認同等的重視。傳統建筑保護注重保持原貌,尊重歷史積淀和人文精神,強調傳統建筑在社會、文化和藝術層面的價值。傳統建筑保護的理念強調傳統文化的延續性和多樣性,具有強烈的保護主義特色。另一方面,現代建筑發展強調功能和效益,注重技術創新、環境可持續發展和人居體驗。現代建筑思潮以現代科技和建筑理論為基礎,強調創造獨特的、符合當代審美觀念和社會需求的建筑形態。現代建筑追求個性化、多樣化和國際化,注重建筑材料的先進性、施工技術的創新以及功能性的滿足。
在傳統建筑保護與現代建筑發展的相互影響中,也存在著矛盾與沖突。傳統建筑保護往往對現代建筑的發展提出限制和挑戰,認為現代建筑的興起破壞了傳統文化的純粹性和傳統建筑自身的價值。而現代建筑發展則認為傳統建筑保護過于保守,限制了城市發展和建筑創新的空間。這種矛盾使得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思潮難以統一。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思潮并非完全對立,可以通過合理的平衡實現矛盾的統一。傳統文化可以為現代建筑提供靈感和參考,利用傳統建筑的形式元素和建筑理念進行創新。
在當代中國建筑領域,傳統建筑保護與現代建筑發展之間的關系呈現出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交織態勢。中國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獨特文化傳統的國家,其建筑遺產承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并在現代建筑發展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與探索。傳統文化在當代中國建筑中繼續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傳統建筑保護強調對古建筑的傳承和保護,通過保留傳統建筑的形式、結構和裝飾等元素,傳達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尊重和珍視。許多當代建筑在設計中融入了傳統建筑的元素,如斗拱、檐角和傳統建筑的屋頂造型,以展示對傳統文化的回歸和致敬。同時,中國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如和諧、中庸和人與自然的關系等,在當代建筑的理念和設計中得到廣泛運用,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對建筑觀念的影響[3]。
現代建筑在立足于傳統文化環境中時,需要綜合考慮傳統文化的價值和當代社會的需求,以實現與傳統文化的和諧共存。現代建筑可以通過尊重傳統文化的歷史和空間背景,與傳統文化環境進行有機融合。建筑師可以通過運用傳統建筑的形式、造型和細節等元素,實現對傳統文化的致敬和延續。同時,結合現代建筑技術和材料,以創新的方式詮釋傳統文化,將傳統元素與現代風格相結合,創造出既具有獨特現代感又符合傳統文化精髓的建筑作品。同時現代建筑可以注重與自然環境的融合,體現傳統文化中的生態觀念。傳統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現代建筑可以借鑒傳統建筑對自然環境的細膩處理,通過綠化、景觀布局和被動設計等手段,使建筑與自然融為一體,營造出宜人的生態環境,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圖2)。

圖2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傳統建筑的保護是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珍視,旨在保護傳統建筑的獨特價值與魅力。傳統建筑承載著一個地區或國家的歷史記憶、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建筑是歷史的見證和時代的符號,記錄了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通過對傳統建筑的保護,可以深化人們對歷史的認知,加深對過去時代的理解與尊重。且傳統建筑融入了地域風俗、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是文化身份認同的重要象征。保護傳統建筑可以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培養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使其在現代社會仍然具有生命力。同時,傳統建筑保護體現了藝術與審美價值。傳統建筑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結構形式和裝飾藝術吸引著人們的目光[4]。這些宏偉壯麗、精美細膩的建筑藝術作品代表了人類創造力和智慧的結晶,是文化遺產的瑰寶。傳統建筑保護對城市規劃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傳統建筑保護可以建立具有文化特色和地域特點的城市形象,創造獨特的旅游資源和經濟效益。保護傳統建筑還可以促進可持續發展,通過利用傳統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減少對資源的消耗,實現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瀘州26 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如圖3 所示。

圖3 瀘州26 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
現代建筑設計的融合是一種將傳統與現代元素、技術與文化相結合的創新過程,旨在創造具有獨特性和可持續發展特征的建筑作品。現代建筑設計的融合要關注傳統文化的尊重和傳承,需要通過研究傳統建筑的形式、結構、裝飾和材料等元素,將其運用到現代建筑設計中,可以賦予建筑作品以文化內涵與歷史傳承。例如,把傳統建筑的材料或者裝飾圖案融入現代建筑中,可以創造出獨特的外觀形式,展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和特色。并且現代建筑設計追求的是實用性、效率性和舒適度,通過引入現代技術和材料,創造出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的建筑形態。例如,利用新材料和先進技術,實現建筑的節能、環保和智能化,提高建筑的可持續性與適應性。同時,注重建筑的功能性,滿足人們對空間的需求,打造宜居、宜辦、宜商的現代建筑環境。
另外,現代建筑設計的融合也需要關注空間與人的關系。傳統建筑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現代建筑也應傾向于打造具有人性化的空間環境。通過合理的布局、舒適的氛圍和人性化的細節設計,提供良好的用戶體驗,滿足人們對于居住、辦公和休閑的需求。同時,考慮人們的人文情感和文化需求,創造具有社交共享和文化交流功能的建筑場所,促進人們的互動和交流。高黎貢山鎮“雙檐宛月”會展中心如圖4 所示,蘇州博物館如圖5 所示。

圖4 高黎貢山鎮“雙檐宛月”會展中心

圖5 蘇州博物館
在當代中國建筑領域,傳統建筑保護與現代建筑發展之間的關系體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元素的交織與融合。傳統建筑保護是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尊重和傳承,弘揚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和價值。與此同時,現代建筑發展注重功能性、創新性和可持續性,通過引入現代技術和材料,為人們創造出更舒適、便捷和現代化的居住與工作環境。在當代中國建筑中,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元素的交融,不僅僅是建筑外觀上的融合,更是一種思想觀念與價值體系的體現。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現代建筑的創新,我們可以看到傳統與現代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潮流。傳統文化在當代建筑中的保護與傳承,讓我們對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對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體驗。同時,現代建筑發展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創造力,使傳統文化變得更具現代感和時代精神。這種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的交融,不僅賦予了建筑以獨特的魅力,也使其成為城市發展、文化交流和人文關懷的重要載體。因此,在當代中國建筑中,我們應該繼續保護、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讓傳統建筑在現代化的背景下重新煥發光彩。同時,我們也應該積極擁抱現代建筑的發展,注重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使建筑作品具有獨特的現代性和時代性。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筑的交融與融合,我們將創造出更加豐富多樣、具有文化內涵和現代價值的城市環境,為人們創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生活空間[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