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釗
(廣州市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20)
1997 年,塞韋羅·羅伯特(Cervero Robert)將TOD模式總結為著名的“3D”原則[1],即土地混合開發(diversity)、高密度建設(density)和人性化的空間設計(design)。
TOD 建筑設計是一種公共交通導向的城市空間開發模式,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綜合考慮交通需求和城市規劃,對城市用地進行有效利用和開發,使得居民出行更加便捷,對城市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TOD 建筑設計在舊城區中的應用有助于改善舊城區功能結構單一、空間缺乏活力等問題,實現舊城區的可持續發展。在舊城區更新中引入TOD 建筑設計方法,通過規劃條件、功能結構、空間形態、交通組織等方面的優化,可以有效提高舊城區的空間品質和功能效益,從而推動舊城區更新發展。
具體來講,TOD 建筑設計方法具有以下意義。
在舊城更新中引入TOD 建筑設計方法,是改善城市環境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提升舊城區的發展活力,使其更具吸引力。舊城區在更新過程中面臨著城市功能結構單一、空間缺乏活力等問題,TOD 建筑設計方法的引入可以改善舊城區的問題。TOD 建筑設計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理念,其核心價值是創造城市公共空間,提高城市生活質量,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在TOD 建筑設計中,舊城區更新應遵循“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通過將TOD 理念融入舊城區規劃、設計、改造等各個環節,改善舊城區的功能結構、空間形態和交通組織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TOD 建筑設計在舊城區更新中的運用,主要是通過優化舊城區功能結構、合理組織交通、營造公共空間、增強空間活力等方面促進舊城區的更新,從而促進舊城區的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
舊城區TOD 建筑設計是一個多方面、多層次的系統,需要從規劃條件、功能結構、空間形態、交通組織等方面進行策略研究。舊城區更新是城市發展過程中的必然趨勢。在舊城更新中引入TOD 建筑設計方法能夠促進舊城區的更新發展,通過對舊城區進行合理規劃,可以優化城市空間結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過對舊城區進行更新改造,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環境;通過對舊城區進行改造設計,可以改善交通狀況,提高交通效率;通過對舊城區進行更新改造,可以促進產業升級、升級經濟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城市可以沿地鐵線路建成不同功能定位的組團,從而形成組團式多中心城市發展格局[2]。
TOD 建筑設計在舊城區更新中的運用,主要是通過優化舊城區功能結構、合理組織交通、營造公共空間、增強空間活力等方面促進舊城區的更新,從而促進舊城區的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
舊城區TOD 建筑設計是一個多方面、多層次的系統,需要從規劃條件、功能結構、空間形態、交通組織等方面進行策略研究。在前期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從規劃條件、功能結構、空間形態、交通組織等方面提出舊城區TOD 建筑設計策略,對該舊城更新項目的TOD 建筑設計進行探討,提出TOD 建筑設計的方法和流程。通過TOD 建筑設計,改善了該舊城區的功能結構,解決了舊城區功能單一、環境臟亂、交通擁堵等問題,并且將舊城改造與城市更新有機結合起來,實現舊城區的可持續發展。
在TOD 建筑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城市的整體規劃,結合地塊周邊的道路和道路規劃紅線,合理設置軌道交通站點并預留站點換乘空間,提高舊城更新項目的發展潛力。為了調動開發主體在更新過程中配建公共設施的積極性,可以參考深圳、上海等地的做法,采取公共設施容積率不計容或者按公共設施的配建面積進行一定比例的容積率獎勵(深圳的獎勵比例為配建公共設施面積的30%)[3]。
(1)功能結構。舊城更新項目一般位于老城區內部,通過TOD 建筑設計優化舊城區功能結構、合理組織交通、營造公共空間等方面促進舊城區的功能完善。
(2)空間形態。如果具有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應結合舊城區自身特點進行TOD 建筑設計。
(3)交通組織。軌道TOD 模式形成了邊界相對清晰的三大圈層結構。第一圈層:距離軌道車站0~300m 的范圍。第二圈層:距離軌道車站300~800m 的范圍,是人們不借助其他交通工具,僅依靠步行前往軌道車站所能接受的最長時間和最遠距離。第三圈層:距離軌道車站800~3000m 的范圍,是人們通過自行車或者地面公交前往軌道車站所能接受的最長時間和最遠距離[4]。老城區內部道路狹窄、停車場地不足,采用TOD 建筑設計優化交通組織可以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和停車難問題。改善舊城區的交通條件,緩解交通擁堵問題,并且還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求。
(4)歷史文化保護。通過TOD 建筑設計可以豐富城市文化內涵,提升城市形象。
(5)土地集約利用。采用TOD 建筑設計可以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緩解交通壓力。
(6)文化保護傳承。采用TOD 建筑設計可以促進舊城區的可持續發展,體現出城市文化特色。
通過TOD 建筑設計可以提高城市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水平。
(7)城市可持續。通過TOD 建筑設計可以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改善居民生活質量,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8)產業升級。采用TOD 建筑設計可以提升產業轉型升級水平,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發展。
(1)確定設計目標。根據TOD 建筑設計的要求和原則,對舊城更新項目進行分析,確定TOD 建筑設計的目標。
(2)開展規劃條件研究。在開展TOD 建筑設計前,應對舊城更新項目進行詳細的調查和研究,了解該舊城更新項目的具體情況。
(3)制定規劃方案。根據舊城更新項目的具體情況和目標,制定詳細的規劃方案。
(4)確定功能結構。在制定規劃方案時,應根據舊城更新項目的具體情況,確定TOD 建筑設計中所包含的功能結構。在軌道線位和車站確定后,應積極利用軌道站場上蓋空間和相鄰更新地塊,為舊城地區植入新的城市功能。一方面,要補足舊城地區欠缺的功能短板,通過配建地區欠缺的公共服務設施、交通市政設施和公共活動空間,改善舊城居民的人居環境;另一方面,要提供滿足未來城市發展的功能配置[5]。
(5)優化空間形態。在對舊城區進行TOD 建筑設計時,應將舊城區中具有特色的歷史文化元素納入設計過程中,以增強其人文氣息。
(6)制定交通組織方案。在制定交通組織方案時,應根據舊城區的具體情況和TOD 建筑設計中所包含的功能結構,確定TOD 建筑設計中所包含的交通組織方案。
(7)確定空間形態。在選擇TOD 建筑設計中所包含的空間形態時,應根據舊城區內部情況和TOD 建筑設計中所包含的功能結構,確定舊城區中所包含的空間形態。
(8)交通組織方案。在開展TOD 建筑設計時,應根據舊城區的具體情況和TOD 建筑設計中所包含的功能結構,合理設置軌道交通站點并預留站點換乘空間,以改善舊城區的交通條件,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
(9)確定建筑形式。在對舊城區進行TOD 建筑設計時,應結合舊城區自身特點進行設計,并在設計過程中綜合考慮建筑形式,以促進舊城區的可持續發展。
自熊彼特以來,技術創新與產品市場勢力的關系一直是研究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合作創新與產品市場勢力的關系成為該分支的最新拓展。學者們從各自的視角出發,在不同的分析框架下,得出了大相徑庭的結論。有一類靜態分析框架模型認為,合作研發影響企業間生產成本的差距,從而改變產品市場結構和企業產品市場勢力。利用這個框架分析的學者,可以在一個模型中同時考察合作創新的研發投資、產品市場勢力、利潤以及社會福利績效,但是卻無法體現變量之間跨期的影響作用。為了彌補這個缺陷,學者們引入了動態模型,以期刻畫企業合作研發行為對長期定價,進而對產品市場勢力的影響機制。
(10)確定公共空間。在對舊城區進行TOD 建筑設計時,應根據舊城區的具體情況和TOD 建筑設計中所包含的功能結構,確定舊城區中所包含的公共空間。
(11)交通組織設計。在對舊城區進行TOD 建筑設計時,應合理設置軌道交通站點并預留站點換乘空間,以改善舊城區的交通條件,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
(12)公共空間設計。在對舊城區進行TOD 建筑設計時,應結合舊城區自身特點進行設計,以增強舊城區的人文氣息,促進舊城區的可持續發展。
(13)環境品質提升。在對舊城區進行TOD 建筑設計時,應注重對舊城區環境的整治和提升,以改善居民生活質量。
(14)歷史文化保護。在對舊城區進行TOD 建筑設計時,應注重對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以促進舊城區的可持續發展。
(15)優化功能結構。該舊城更新項目一般位于老城區內部,具有較大的公共空間和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采用TOD 建筑設計可優化該舊城更新項目的功能結構。
(17)環境品質提升。該類項目位于老城區內部,環境臟亂、交通擁堵。
下面以筆者參與的設計實踐具體分析說明。
項目位于廣州市海珠區西北部,處于海珠區“一區一谷一圈”的中大國際創新生態谷,濱江東路和怡樂路交匯處。地鐵10 號線與28 號線在濱江東路與怡樂路交叉口處相交,西側為海珠涌,北側為海珠半島花園三期超高層住宅,東南為金雅苑9 層住宅,考慮換乘功能,站位需設置在交叉處。該項目存在著人口密度大、土地利用效率低、交通擁擠等問題,對其進行TOD 建筑設計對城市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圖1 為項目區位與鳥瞰圖。

圖1 項目區位與鳥瞰圖
與常規TOD 項目不同的是本項目原地塊包括一棟打撈局辦公樓、兩棟住宅及一座公交站場。新建項目需要考慮在原址復建的基礎上再加入地鐵站的相關設施。在用地極度緊張的前提下,如何滿足規劃要求的同時又處理好4 個功能的關系是本項目的一大難點。
4.2.1 集約用地、多元整合
通過對輸入條件的細致解讀,項目團隊在整體規劃上,提出集約化設計、地上地下空間一體化打造的策略。將地鐵風亭與裙樓的整合,從造型、色彩上讓風亭融入裙房;將回遷住宅與公交站場整合,二者功能上下疊加,并在二者之間設置相關配套及站務用房,最小化噪音干擾;將地鐵出入口與辦公樓整合,便于帶來人流,創造價值。借由這“三個整合”,較好解決了用地小,功能多的難題。另外,設計考慮到嶺南地區多雨的影響,建筑北側設置騎樓,為市民提供了一條風雨無阻的公交地鐵換乘路線。
4.2.2 垂直綠洲、濱江樞紐
在空間和景觀設計上,以垂直綠洲為概念,在辦公樓層間設計了一系列可眺望珠江的錯層空中園林,于高密度的城市環境中,為使用者提供一片戶外活動區域,也讓城市的街道界面更具活力。
4.2.3 文化塑造、城市地標
濱江東站打撈局辦公樓如圖2 所示。

圖2 濱江東站打撈局辦公樓
隨著中國城市化的發展,城市的建設逐步由向外圍擴張到舊城區的精細化更新上來,舊城區用地越來越少,但眾所周知,舊城區建設的限制性因素較多,本身土地資源稀缺承載的內容又較多,這給建筑設計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但這同時也是一個機遇,建筑師通過整合功能、借由上蓋建設能創造良好的城市空間和居住環境,也最大化地發揮了土地價值。
TOD 建筑設計是一種解決城市問題的方法,對于舊城區來說,其建筑設計可以為舊城區提供更多功能完善、空間豐富、形態多樣的城市公共空間和城市公共設施。TOD 建筑設計可以改變舊城區單一功能、空間封閉、缺乏活力的現狀,使城市重新煥發生機,對于舊城區來說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