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鄭風玉 魯北技師學院
濱州市為糧油食品傳統糧食加工大市,糧食產業發展“濱州模式”備受關注,已成為山東省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的樣板,是全國糧食行業發展的典范。由于受地域經濟發展所限,濱州市糧油食品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技術人才匱乏。目前,濱州市內職業類院校未開設此專業,魯北技師學校主動對接五大千億級產業群的糧食加工產業,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兩主題六融合六共享”的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模式,形成了可推廣可復制人才培養模式,破解了企業“找不到、招不來、留不住”的吸引人才的難題,開創了全國糧食產業千億級產業集群與學校深度融合的教學新模式,為全市糧食產業向縱深發展、為區域經濟產業鏈可持續發展輸送高質量技能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央要求,“十四五”時期要持續增加人力資本使用,普及職業教育的相關適應力,持續開展職普融通、產教間融合及校企合作,探究符合我國國情的特色化學徒制度,著眼于培養技術型技能型人才。產教融合指的是結合產業與教學,兩者之間相互支持與促進,增強專業的應用型和實用性,使學校成為一個經營實體,集人才培養、科學探索及科技服務為一體。職業教育要按照所屬行業及相關企業的需求,有針對性的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從而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力,持續提高產業對技術型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滿意度,充分調動起行業、企業的積極性,達到良性的循環。如圖1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服務組織運行機制所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是目前職業院校符合時代要求的發展之路。因學校不同,其實際情況也不同,不同專業的特征也不同,因此每個學校的具體做法也不盡相同。
圖1 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服務組織運行機制
專業與區域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既是“十四五”等國家戰略的內涵要求,也是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2021年4月在全國職教在會上,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了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國家“十四五”對接職業院校發展規劃,產教深度融合的政策也明確提出了新時期的發展目標。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應與產業需求相對接,按照行業、企業需求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從而不斷提高產業對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滿意度,充分調動起行業、企業的積極性,達到良性的循環。當前,我國糧食產業經濟發展迅速,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走向縱深,而培養高素質糧食工程專業人才是促進糧食產業區域經濟高速發展的必要因素。然而,目前行業發展所需的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卻十分緊缺,補齊糧食行業人才短板,成為行業發展的當務之急。因此,加強糧食工程專業與區域經濟深度融合發展,既是“十四五”等國家戰略的內涵要求,也是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國職業教育還普遍存在專業與產業對接契合度不高、產教融合不夠深入、技術服務能力較為欠缺等諸多問題。一是部分專業設置過熱。據統計,2019年,全國1400多所高職高專院校中布點設置了大數據技術與應用、物聯網應用技術、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的分別有409所、534所、616所,也就是說,全國有將近三成的高職高專院校開設了這三個專業。二是專業與地方產業需求契合度較低。目前各地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呈現比較嚴重的同質化現象,沒有切合地方經濟實際情況。三是部分職業院校專業建設特色不鮮明由于在專業設置和專業建設上沒有進行有效的宏觀調控,沒有深入行業企業開展充分論證,沒有緊密結合地方產業需求和學校自身建設基礎,盲目跟風,部分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設計、理論實踐一體教學等專業建設上缺乏自身特色。突出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1)人才培養目標的不一致。一般情況下,產教融合會涉及多個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企業、學校、行業和社會組織。不同利益相關者對價值的追求導致了截然不同的行動邏輯。企業和學校屬于不同的組織類別,在價值追求和行為邏輯上存在顯著差異。因此,為了實現雙方產教融合的深入發展,有必要建立相關的具體法律制度,包括健全的法律體系、健全的責任分擔機制、有效的監督評估機制和精細化的合作體系。
(2)人才培養模型的構建、長效機制的建立不健全。從人才培養標準、技能、素質等方面分析產教融合型人才的培養。其中,標準應以明確的標準為指導,努力使學校要求與企業標準相匹配;技能應注重強調技能為核心,實現專業能力與行業需求的適應;質量應該建立在提高質量的基礎上,促進專業技能與產品優化的結合。以糧食工程專業為例構建產教融合“兩主體六融合六共享”的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人才培養的方式(如圖2),這就包括課程體系建設、項目體系建設、企業實踐體系建設等。
圖2
(3)職業教育的產教融合中,有關第三方評價標準還沒有確定。眾所周知,立足當前,指導未來是產教融合第三方評價實現的目標。其評價主體應包括以下內容:明確評價主體的法律地位、分析運行機制、培養評價主體、深度評價應用。
濱州市為糧油食品傳統加工大市,成長起了以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香馳控股、西王集團為代表的“十大”糧油加工龍頭企業,糧食產業發展“濱州模式”備受關注。目前,本市區域內職業院校未開設此專業,全省高職院校僅有兩個學校開設此專業,畢業生數量相對較少。我校主動對接五大千億級產業群的糧食加工產業,搭建校企合作平臺,在實踐中摸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兩主體六融合六共享”的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模式。
通過學校與企業作為平行并重的兩個主體,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雙方共同參與學生培養的全過程,從第一學期的行業認知、企業文化開始,到第二學期的專業基礎課的側重企業實用性,從第三學期的專業核心課到第四學期的實習實訓課,從第五學期的專業拓展到第六學期的創新實踐,全程融入企業元素,實行校企“雙考核、雙評價”,達到六學期全融入,從而實現校企文化理念、生產標準、育訓基地、人才資源、職業精神、技術合作的六共享。在學生在校的三年,分階段重點、遞進融合第一年的企業文化融入、第二年的主干課程工學交替、第三年的跟崗融入。實現學校與企業生產無縫隙的對接,辦學依靠行業,問計企業,為企業輸送人才,實現合作共贏。
學院主動對接“五大千億級”糧食產業,深入了解企業對技能人才的需求,精準對接產業期望,通過多種形成與企業協同研究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企業相互連接,相互依存的合作關系。從糧食工程專業和食品檢驗檢測專業發展來看,產教深度融合發展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得到學生和社會的廣泛認可。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糧食工程專業教學成效十分顯著、畢業學生供不應求,企業訂單式、冠名式等企業主動參與教學的熱情不斷增強。企業實訓、設備共享、師資互聘等良好發展,形成了可推廣可復制人才培養模式,破解了企業“找不到、招不來、留不住”的吸引人才的難題,開創了全國糧食產業千億級產業集群與學校深度融合的教學新模式,為全市糧食產業向縱深,為區域經濟產業鏈可持續發展輸送更多高質量技能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