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建波 莫妙蘭
代華兵,長期從事林業科技研究和技術應用推廣工作,是森林資源調查監測和管理領域的技術專家,現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勘測設計院院長、黨委書記。他始終牢記林業科技工作者的責任和擔當,潛心科研,勇于創新,甘于奉獻,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廣西林草事業發展和生態建設奉獻力量。多年來,他榮獲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 項、梁希林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1 項、全國林業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一等獎1 項、二等獎2 項,被評為“南寧市第八批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023 年2 月,代華兵榮獲“全國林草系統勞動模范”稱號。
2016 年,代華兵牽頭組織相關專家團隊,開展以機載激光雷達技術為核心的“天空地一體化森林資源調查監測新技術體系”的試驗研究、試點應用和大規模推廣應用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代華兵主持編制完成了《廣西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工作方案》《廣西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技術方案》等11 個方案和技術規程,研發了樣地調查、小班區劃與屬性識別、激光雷達點云數據特征提取分析、林分因子估測制圖、數據統計分析等11個調查專用軟件,形成了“天空地一體化森林資源調查監測新技術體系”,制定了完整的技術規程,開發了全流程的應用軟件,促進了森林資源調查監測技術進步;在地面樣地布設與優化調查技術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技術成果,全面掌握了機載激光雷達新技術應用與森林資源調查的核心技術,成功實現了自主研發和大面積推廣應用,使廣西在該項技術上處于全國領先水平。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走進科學》欄目、《人民日報》《廣西林業》等媒體紛紛對該技術大規模應用進行專題報道。
代華兵聚焦紅樹林保護問題,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于斑塊的紅樹林空間分布動態變化定量分析方法研究”(41166001)。該研究通過科技手段和科學分析,準確摸清了不同歷史時期廣西紅樹林的空間分布,率先建成了長時程(50 年)、多時點(5個時間點)、高精度的區域紅樹林空間動態數據庫,探明了近50 年來廣西紅樹林空間分布和景觀空間結構演變規律,不但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立法背景調研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廣西紅樹林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管理、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科學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該成果獲2016 年廣西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代華兵始終聚焦于遙感技術、地理信息技術等專業領域,堅持將新技術應用在全區性森林資源調查監測、評估規劃等重大項目,先后主持或參與了8 項科技研究項目,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 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子課題1 項、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 項、廣西林業設計院自選課題1 項,主要參與中央林業科技推廣示范項目1 項、國際合作項目2 項、廣西林業科技項目1 項;合著出版專著2 部,發表論文10 多篇。

濕地監測(左為代華兵)
2020 年6 月,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森林資源激光雷達遙感動態監測與蓄積量估測技術聯合研發”獲得立項。代華兵作為該項目子任務“多目標森林規劃應用示范”的負責人,深度參與項目研發工作。該項目針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森林資源實際調查既有方法效率低、激光雷達估測森林蓄積量應用不廣、森林經營規劃與經營活動脫節、各國技術能力發展不均衡等問題,通過國際合作研究,聚焦大區域激光雷達數據處理、森林資源遙感動態監測、森林蓄積量估測等關鍵技術,實現高精度森林資源監測和蓄積量估測產品生產及規劃應用,并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開展應用示范,推動激光雷達和高分光學影像天空地一體化多維遙感觀測體系的廣泛應用。
代華兵經常與工作在監測一線的同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樂在一起,用人格力量感染和鼓勵基層林業工作者。
廣西壯族自治區林業勘測設計院是自治區重要的濕地生態監測評估技術支撐單位,代華兵經常組織濕地生態、地理信息系統、動物、植物、植被等專業技術骨干,深入濕地開展樣地調查。濕地樣地54.99%位于沿海地區,調查工作時間受潮汐影響大,技術人員只能根據潮汐表,倒排調查工期,趕在漲潮時安全返回。為準確測量濕地樣地中樹木胸徑和平均樹高,代華兵與調查隊員一起,在淤泥高過膝蓋的灘涂地帶,彎腰弓背艱難穿行于喬木與大型灌木之下。在海水、汗水、高溫、淤泥的洗禮下,每個人的工作服都“油光發亮”。
為測量廣西最高巨樹,廣西林業勘測設計院采取“黨建+業務”的方式,組織黨員干部到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1979 年科考營地,開展“重走科考路線 賡續林勘精神”主題黨日活動。代華兵帶領同志們上高山、鉆雨林、下土坡、爬石嶺,歷經3.5小時、跋涉13公里,到達1979年科考營地,入山洞探尋參觀并開展巨樹測量工作。
“長時間的山路跋涉,很不容易,很疲憊。”代華兵說,“我們就是要通過重走前輩走過的路,感受林勘人工作的艱辛,錘煉后輩頑強之心,鑄牢黨員忠誠之魂,更好地為林草系統做貢獻。”